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国民党人对阶级斗争有着相当准备的认识,但国民党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然而在国民革命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阶级斗争事实,以省港罢工来说,以反对帝国主义为直接斗争目标,使得其中的阶级斗争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的现象。国民党在扶助农工同时,提倡工商联合积极协调双方的矛盾纷争,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国民党阶级的局限性,也因为国民党对民族矛盾之下的阶级矛盾认识片面,所以,无法正确处理省港罢工中的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2.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与抗战民众动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战争动员的根本在于民众动员,民众动员的要领在于激发民众在战争中的历史主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推行民主政治。为此,中国共产党除了努力促使“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转变为全国的统一战线政府”外,更在抗日根据地推行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实行广泛的民主选举,建立起各阶级联合执政的具有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从而真正达到了动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大众投身抗日战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中的称谓,绝不单纯是语汇使用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1897~1927年,"国民革命"称谓演变的背后,浓缩着众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的集合:诸如传统的王朝鼎革的革命观念被近代西方民族民主革命观念取代的来由;国民革命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国民党的联俄容共;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与阶级革命的竞夺;国共分裂后国民革命概念的兴衰隆替.厘清"国民革命"这一中坚概念的演变,对加深认识跌宕起伏、纷繁复杂的历史真实面貌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民革命"概念演变考论——以1897-1927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中的称谓,绝不单纯是语汇使用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1897-1927年,"国民革命"称谓演变的背后,浓缩着众多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的集合:诸如传统的王朝鼎革的革命观念被近代西方民族民主革命观念取代的来由;国民革命接连不断的挫折与国民党的联俄容共;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与阶级革命的竞夺;国共分裂后国民革命概念的兴衰隆替。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民盟的政治路线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根本转变,其政治角色也由最初国共双方的“调停者”逐步向与中共合作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转变,直到最后与中共携手共建新中国.民盟政治路线的巨大变革,有着深刻的原因:民盟所代表的阶级局限性及成分的复杂性是根本性原因;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是主要原因;而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从本世纪初年开始,他们就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农红军,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到现在的四年艰苦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之下,配合广大工农,坚决的执行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从豪绅地主阶级手上夺回土地,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自己锻炼成强有力的红军,打破了帝国主义走狗国民党军阀三次大规模的进攻,这种为工农阶级,为苏维埃政权英勇斗争的精神与胜利,是值得钦佩与称扬的。苏维埃阶段中革命运动向前开展,更需要红军的扩大与巩固,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去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以达到建设苏维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1)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新探索的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三论”、“九点”,构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完整的体系,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之一。(2)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命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实质上是坚持运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倡导和成功运用的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阶级分析、调查研究、具体分析三者统一综合运用的方法。(3)“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这样一个命题体现了开展两条战线斗争,反对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这样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有深刻的理论原因。把阶级斗争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无论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还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介绍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时都把阶级斗争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特别重视,并且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他甚至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误认为是阶级斗争学说。偏离了科学的阶级划分标准,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又一重要理论原因。在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套关于划分阶级的科学标准,但在合作化中,却把“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作为分析社会阶级关系的依据,从而偏离了阶级分析的科学性。以“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划分阶级,是导致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错误估量的主要原因,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邓演达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他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支持工农运动,为国民革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武汉政府时期,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邓演达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和汪精卫的动摇叛变,是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国内学术界对于邓演达作为“孙中山的助手”,“共产党的挚友”在大革命时期的表现,是充分肯定的。而对于他进行平民革命、决心推翻蒋介石政权的活动,许多人除钦佩其胆魄外,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不过是空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列宁曾经指出,任何革命,“归根到底都是阶级变动。”而提高群众觉悟的最好方法,揭露那些用革命誓言欺骗群众的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分析这一革命中究竟发生了和正在发生怎样的阶级变动。”学习和运用列宁这一指示,对于继续肃清长期以来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及其影响,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正确估计我国当前阶级斗争的新形势,防止和反对右的倾向,正确地贯彻党的十二大文件精神,全面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24国民党改组之后,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许多国民党领导人,对民众运动作用的认识发生了重要变化,并在北伐之前即开始大力从事民众运动,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时期,国民党开展的民众运动已具有一定声势,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方面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相对而言可说成效最为显著,青年运动也不乏影响,其缺陷主要是呈现出分裂现象,妇女运动则处于萌芽时期,商民运动的发展最为薄弱,主要仅限于广东一地.尽管如此,国民党致力于开展民众运动的举措,对于促进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恭明 《江汉论坛》2001,9(7):21-24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中的错误,是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力量,极力扶持国民党“左派”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其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主张通过国民政府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直接导致陈独秀不敢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其三,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军队的作用,忽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导致陈独秀忽视对国民革命军的争取,忽视发展工农武装。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反对工农运动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个人思想的局限性,也有国内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导致陈独秀思想上产生误区,认为只有靠压制工农运动来应和大资产阶级,才能挽救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我党如何区分对待国民党中的左中右派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毛泽东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大革命时期,我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党内合作”的形式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自改组后,内部就发生了分化,特别是孙中山逝世后,其内部派别更为突出.党采取联合左派,争取中间派,反对右派的策略,从而扩大了党的影响,推动了北伐的胜利发展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但到后期,我党对国民党内部派别认识摸糊,特别是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反动面目认识不够,终于成为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对于台湾回归祖国,国民党内部意见始终不一,台独分子异常嚣张.因此,我们研究大革命时期党对国民党内部派别的策略,对现在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对台湾回归祖国,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反右派斗争的深刻教训牛崇辉(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中断了从八大开始的工作重点转移,对国内阶级关系、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处理发生偏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是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的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英 《江汉论坛》2004,(7):92-97
1926年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商民运动决议案》,制定了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的方略,在此之后的商民运动进入渐进发展时期。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方略的制定,体现了当时国民党在重视农工运动的同时,也开始真正重视商民运动,反映出国民党急切期盼扩大国民革命阶级基础的愿望,与以往相比较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国民党的商民运动方略也表现出过于偏激和简单化的趋向,特别是对商会、商团的定性以及以商民协会取代商会的政策脱离实际,不仅影响了商民运动的发展,也给后来的国民党政府带来了一系列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 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机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康生也不例外。他虽然没有什么理论著作,但却利用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到处发表讲话,作报告,散布种种谬论,危害极大。本文试图就阶级的划分、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斗争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剖析康生篡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种种谬论。  相似文献   

19.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搞清楚:在人民内部是否还有阶级斗争?一般说来,在剥削阶级被消灭之后的人民内部就没有阶级斗争了,但有阶级斗争的反映。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七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中国,本来属于对抗矛盾的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阶级斗争问题,所以说当时的人民内部矛盾包含有阶级斗争。这是那时讲人民内部有阶级斗争的特定含义。后来,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不存在了,人民内部自然就不存在阶级斗争了。但是,目前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必然反映到人民内部来。  相似文献   

20.
柳传堆 《文史哲》2006,(5):111-117
冯雪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为元话语,在《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中提出了泛“国民解放运动”的概念,认为“五卅”之后,“国民解放运动有再转向的必要”,即在国民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应该进行一场工农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在此革命逻辑支配下,冯雪峰对革命图景的想象充满着相当的气势:一是渲染革命的铁血狂欢;二是把革命的流血牺牲化为文学艺术的浪漫与潇洒;三是把精神的变革包容在革命含义之中。中国“知识阶级”的概念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等革命者或革命的知识分子出于革命的需要对西方“intelligentsia”一词进行译介、阐释的产物。冯雪峰以“革命与知识阶级”关系的向度,参与了“知识阶级”概念的本土化阐释与命名工作,但他却以替“知识阶级”划分类群的方式,促使“知识阶级”的内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其目的是借此虚拟的历史叙述,为重构革命与知识阶级、知识阶级与文学的关系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