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杨蕾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主张“取法西人文明而用之,专为振兴中华”,力图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发展实业,进行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一)孙中山反对闭关自守,力主开放。他认为,“开放...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思想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萌发。此后,提倡者、呐喊者、奋斗者亦可谓踵足相接。但是.论眼界之开阔、心态之开放、思考之深邃、策划之完整则非孙中山莫属。孙中山克服了前辈思想家或顾此失彼、或散乱无章、或有议无方的缺憾.将利用外资思想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他提倡的“主权在我、利权分人”的原则以及允许外资独立经营等理论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一是孙中山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的论述;二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内容;三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外资是近代中国的进步经济思想,不仅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对于今日利用外资工作的开展仍有所启迪。一近代中国利用外资思想,是指对外实行经济开放,引进外资来振兴经济、图强御侮的主张和观点。这种思想,不仅同“师夷”、“制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利用外资思想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又自成体系,认真研究其主要内容,发掘其现代价值,对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仍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一、毛泽东利用外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对利用外资的论述散布在他的讲话、著作及与人交谈之中,集中性论述较少,但论述时间跨度较大,从1936年起就陆续阐述了他的利用外资思想。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采访毛泽东,当斯诺问及中国是否承认外国在华的财产和欢迎外国人来华投资的问题时,毛泽东回答说:“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只有中国…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武汉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远东时报》6月号发表了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建设国家的宏伟计划─—《建国方略·实业计划》①,这是孙中山为谋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赶超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强国的现代化道路的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孙中山提出要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可与纽约、伦敦相媲美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本文拟从孙中山注重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原因、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利用外资进行武汉现代化建设及其建设武汉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正在开放和崛起的武汉现代化建设起到资鉴和鼓舞作用。一、武汉在国家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实业计划》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从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即积极从事经济建设活动,到次年因宋教仁被刺,爆发二次革命为止,时间刚好一年左右。孙中山先生在这一年中给后人留下的从事经济建设活动的一系列具有合理性的主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关于实行开放主义、全面利用外资、开发生产力的主张,至令仍不失启发和借鉴作用。关于这一点,五十年代初,台湾的徐芸书就撰写了一篇文章加以阐述①,并呼吁台湾当局立即实施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政策。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台湾起了很大作用,以至在八十年代的今天,台湾有的学者还发表文章表示“服鹰徐氏言论”②。近年来,大陆学者也很重视这个课题的研究,写出了数篇论文。然而,我觉得仍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张嘉璈与利用外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璈,又名张公权。他是一位有影响的民族金融家,在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从事银行金融工作,出任过中国银行副总裁、总经理和总裁职务,并于1935年至1943年担任国民政府的铁道部长,负责抗日战争前夕及战时的铁路建设事业。他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中提出的在中国利用外资修筑大规模铁路的设想、并为此身体力行,不仅遵循孙中山的遗训,推行利用外资,努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而且在理论上作出了新的阐发,著有《中国铁道建设》一书。  相似文献   

9.
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是全面提出对外开放理论、政策、措施、办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是他“振兴中华”爱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清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长期存在的闭关主义思想而提出来的,并从多方面对闭关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尖锐的批判。 孙中山先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提出开放主义的,一方面是观察到当时的“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①,而这种变化是由于“泰西各国体恤商情”,顺潮流实行开放,对“外出经商”之民多加保护,致使“百货畅流,商贾云集,财源日裕,国势日…  相似文献   

10.
论孙中山的文化思想陆炎(山东教育出版社)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颇得西方近代文化之陶冶。孙中山不仅主张汲取中外文化的精华,还强调对其糟粕予以剔除,进而建构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观。一在近代中国,是否应摈弃闭关的心态而置换开放的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思想的探索过程中,孙中山先生在同时代中国探索者行列中排在最前面,他对当时的中国发展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形成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对外开放思想体系。对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及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研究,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资金匮乏是制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它们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走私贩毒等经济掠夺,中国长期积累的白银大量外流,致使中国币制失常,财政困难。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之始就感到资本的严重不足,举步维艰。为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了实现实业救国、强国富民的理想,在1912年计划修筑国内铁路时,首次提出利用外资筑路的主张,以后又把这种主张扩展到全部经济领域,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利用外资的思想。一、利国外…  相似文献   

13.
王波  魏中海 《东岳论丛》2000,21(2):25-28
20世纪的中国以开放意识走向世界。在 2 0世纪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位历史巨人 ,形成了三面旗帜。孙中山主要于 2 0世纪初形成其开放思想 ;毛泽东主要在 2 0世纪中期形成其开放思想 ;邓小平主要于 2 0世纪末形成其开放思想。他们的开放思想在 2 0世纪的不同时期代表了中国开放意识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无论是在旧三民主义的发展阶段还是在新三民主义的发展阶段 ,始终贯穿和体现着主权在民的思想。而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发展 ,则是对民权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就表明 ,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核心。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不当之处 ,请学术界同仁批评指正。一辛亥革命前 ,孙中山有相当长的时间流亡于欧美 ,从事于反清的革命活动。在欧美 ,孙中山不仅考察了欧美的政治和民主共和政体 ,同时大量阅读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深入研究了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接受了欧美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一书中写道:“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而海港之建设,则“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之策源地”。足见他对海港建设是非常重视的。一孙中山重视海港建设是同他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联系在一起的。孙中山痛感闭关不足以立国,认识到惟有开放才能“并驾欧美”,故在他的论说中反复强调必须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他即明确指出,“泰西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体恤商情”,实行开放、保商政策。他说:“我中国自与西人互市以来,利  相似文献   

16.
论孙中山的开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我国大陆近数十年的孙中山研究中,人们对这位近代中国的伟大革命家在政治上的思想主张、活动实践和历史建树都十分重视并作了高度的评价,而对他的内容颇为丰富的经济思想遗产却有所忽略,这是不足为奇的.由于过去历史研究工作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就往往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前提出发,对孙中山在经济建设理论方面进行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几乎不屑一顾;尤其在一度强调封闭式的自力更生、以社会主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外债的国家而感到自豪的政治环境中,更把孙中山开放思想的研究视为禁区,偶尔有所涉及,也对他所提出的引进外资等主张多半是简单地斥之为  相似文献   

17.
李文靖  邵雍 《北方论丛》2021,(6):132-139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其实业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甲午战争的失败,亡国亡种的危机,促使孙中山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提出发展实业的设想.《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实业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了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思想、敢闯新路的精神、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民情怀,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梦"重要思想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寅初是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但他的“利用外资”思想则不见经传。现在重温他的这一思想,以及探讨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借鉴作用,似仍具有一定的意义。马寅初早在北大任教期间就阐述了“利用外资”的观点,他说:“中国要想发达经济,自然也非利用外资不可。”马寅初曾在《北京大学月刊》上撰文说:“今日吾国所亟宜讲求者,乃利用外资之问题广……夫外资非不可用也,用之得道,国家兴焉,人民之幸福增焉”。不过,这一时期,他的“利用外资”思想尚处在酝酿和初创阶段。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赵铁锁 《理论与现代化》2014,(2):F0003-F0003
韩剑锋博士所著《裕民、齐民、新民——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一书,(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是一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作新的历史梳理和科学评判,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无疑对我们具有开阔视野和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