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宗教休闲的审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休闲、审美以体验为中介和桥梁而内在相通;体验使宗教具有了休闲的功能,也使宗教休闲具有了审美的意蕴。不同于含有较多物质感性和生理感性成分在内的娱乐性休闲,宗教休闲是一种偏重内心精神境界的境界性休闲,因而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超越。通过宗教休闲,人们能在俗世间的平凡事物中发现道的光辉,并因之而产生惊喜,获得诗意般的审美感受。又由于宗教体现着人对自身有限性的挑战与超越,宗教休闲也能激起人的崇高性情感。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的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学界的讨论方兴未艾,它所带来的审美泛化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美学进行质疑乃至颠覆,对当下女性身体审美必然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女性身体在当下被纳入日常生活审美的视野中,是以一个被重新建构的审美对象而出现的,或者说,当代女性身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染下,审美主体对女性身体的观照方式、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感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女性身体审美陌生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本文无意在价值判断层面上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跟风式的褒贬和唏嘘,而是将其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及其陌生化联系起来讨论,旨在找到讨论的可行性,梳理两者间的联系、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审美角度看司马相如的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相如在中国审美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正面的、对象化的审美观照。2.体现出人对外部世界整体性的审美观照及控驭外部世界的信心和力量。3.创造了新的审美表现形式——汉大赋。司马相如在审美表现上的主要缺点是:1.他所选用的艺术载体,不足以承担他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2.他的赋中存在着审美感受的传达和非审美的理性说教的矛盾。3.他的赋在对客观事物审美表现的倾向及具体方式上也存在着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审美心理的基本因素,诸如知觉、想象、情感和灵感等是人们所普遍共有的,但是,由于人格的差异,却导致了每个人具体审美感受的差异。同样,作家人格的差异,是造成作家审美感受差异,从而造成作家及其作品风格各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的诗在文学史上堪称独树一帜。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而这种艺术个性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黄庭坚独特的——富有新奇性,精微性和思辩性的审美感受。通过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第一环节——审美感受为主的审美心理观照,可以透视出黄诗的审美特征——新奇,精微和思辩的深层结构。 艺术家产生审美感受不外两条途径:一感于物,即直接感受,一本于学,即间接感受。黄庭坚诗歌创作动机的萌生,毫无例外地受这两种生活感受的驱使。如,无论是他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6.
在特定情景下,错觉和幻觉能使人们产生“设身处地”的移情现象,并因此而产生审美体验。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们心理中普遍存在的完形趋向,会通过错觉和幻觉而使人们产生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错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审美对象的形象方式,其主要表现为图形错觉和颜色错觉。在错觉中浮现出来的形象在物理上无疑是一种扭曲与变形,但却加深了审美感受的力度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审美变奏:基督教信仰与禅宗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审美,基督教信仰和禅宗理想可以说就是东西方审美追求的宗教化表达或口变奏。西方基督教的审美变奏和中国禅宗的审美变奏,一方面是作为整个人类审美意向追求的变奏,它们身上首先折射著人类共同的审美意向;另一方面是作为精神气质不同的中西文化的有机构成,必然又折射着东西方民族不同的审美观并建构着东西方民族不同的审美观.因此,它们在审美上既有共同贡献,又有不同作为。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上帝信仰还是中国排宗的般苦波罗密理想,都是既反对通过人为禁戒压抑现世生活又强调超脱现世功利生活,这种双重价值取向就鲜明地拆射…  相似文献   

8.
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之嬗变杨健平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是不同民族接受同一部作品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之间的差别。它来自于审美主体接受异族作品时所出现的那些独特的审美感受。笔者曾在另一文中将它们划分为以下不同表现形态:1.排斥效应──审美主体对异族作品中不理解...  相似文献   

9.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两者的相融相通主要表现在审美语义、审美概括、审美形态、审美生发、思维特征、表达方式等方面;其相离相异主要体现在范畴来源、演变发展、本质内涵、审美感受及特征、发展取向、所折射出的时代色彩等方面。“趣”与“味”相近而不切同,表里而不趋合。  相似文献   

10.
庞弘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3):149-156+213
阐释是人文学术中颇具奠基性的维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实践,阐释在当代呈现出“政治实用论”与“审美理想论”的紧张。政治实用论以彰显研究者的文化政治诉求为宗旨,在遮蔽文本审美经验的同时,造成阐释的“强制”以及客观性的缺失。作为对政治实用论的纠偏,审美理想论倡导对客观性的重构,主张回归到文本层面,通过细致的审美分析揭示文本中恒定不变的精神内涵。作为开启文本的两种阐释范式,政治实用论和审美理想论不应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而是有必要形成彼此补充、相得益彰的交互性关系,这一点在人文学者对经典问题的文化阐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艺术是客体对人的影响的结果,也是主体对客体审美感受的结果,即人的能动的审美创造物。当然,文学艺术并不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机械摹拟,而是对客观的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3.
创造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具有创造品质的人 ,使他自我创造。同时 ,创造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创造的动力来源于创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 ,因此 ,审美精神就是创造品质的核心因素 ,但同时 ,审美教育又需要具体的创造活动来培养审美感知力 ,所以 ,创造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核心的审美范畴,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具象性形式存在的、体现着抽象概括性的理想的特殊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具有导引和规范作用,并因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6.
编辑既具有割断各种信息进入传播渠道的控制作用,又具有承前启后的纵横导向作用。这就决定了编辑主体既是信息的中介者,又是出版物的创造者的双重身份。编辑作为能动的富于创作性的主体,只有将其审美理想与审美原则投射到编辑对象上,进行再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实现编辑主体的审美目的与编辑对象的审美规律的结合。编辑主体审美目的的实现在于对审美对象的敏感性与选择性的操作上。因此对编辑对象的组合优化过程,就是对原文化信息的审美超越过程,并重构高出原信息的具有创造意义的新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康德晚年有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人是教育的产物。但其最精要之义,是由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所阐发的,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这个光辉的思想来之不易,它是审美教育哲学的现代性标志。我们这里企求坚持席勒初衷,仍着重从理论上阐述审美教育问题,以期对处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当代教育做一深刻思考。提倡真正的审美教育,首先就必须从理论观念上扫清它的历史尘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承诺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它在“质”的意义上,就必须包含真、善、美三个层面的操作…  相似文献   

18.
1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体验是人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体验中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的面前展现了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世界里,物不是异己的存在,成了人的生命的载体,人会产生自由的快感。这个体验中的境界就是审美境界,这种体验中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美就存在于“天人之意”相沟通。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就是人的心灵在体验中与宇宙本体的融合。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无限的;人生是短暂的,而大自然是永恒的;具体的人是渺小的,而大自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服饰一样,是人类文化乃至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将主体自然即“人”与客体自然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之一;是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最易于直观并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之一;是作为物质形式或曰物质文明锐敏、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着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道德、法律、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的形式之一;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化的审美形态之一。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一方面体现着中…  相似文献   

20.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稂艳玲 《船山学刊》2004,(3):191-192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 ;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 ;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 ;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