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中国的政治整合具有其历史资源,考察传统社会的政治整合有其必要性。研究发现,包括经济控制与利益整合、组织吸纳与整合、文化与意识形态整合、法制整合、行政强制型整合在内的传统政治整合模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秩序目标,但这种控制型、凝固型的政治秩序到后期遭遇到了现代化困境,根源在于,传统中国是稳定导向的专制性整合而非发展导向的基础性整合,王朝与社会不能实现实质性整合,国家也无法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化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化与整合是现代化的双重逻辑,保持二者之间的均衡,是稳健推进现代化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过度整合的历史中重启了分化的步伐,有效地增强了社会的异质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自此,分化的逻辑与现实得到了历史的统一.但是,由于分化与整合的不同步和不均衡性,个体、社会与国家之间很容易出现结构性紧张.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寻找分化与整合的均衡,就必须将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现代化统一起来,有步骤地推进“有效容纳、界定秩序、社会建设、政治参与、双向认同”等整合“五步曲”,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分化秩序的同时,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推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农村纠纷多样化与农村社会秩序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血缘关系日渐让位于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理性化、契约化原因,农村社会纠纷呈现出复杂、多样化。在农村中传统的礼治秩序趋于瓦解,而法治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实际情况下,要依赖于情与理的社会整合功能、村规民约的社会整合功能、国家法的整合功能,来实现农村社会秩序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权力不能充分地延伸至基层社会时,基层社会仍然要解决有序运转的问题,包括提供基本的公共品,处理纠纷及其他各种生产生活秩序。在维持基层社会正常有序的运转过程中,村寨内生秩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内生秩序是目前"直过区"中最具整合力的因素,其出发点和国家行政机制一样,目的是使村民富裕地生活在有秩序的社会中。  相似文献   

5.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有秩序和社会有活力两大治理目标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基于“秩序-活力”的分析框架,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类型学划分,提出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应遵循“有为政府-活力社会”的基本框架,推动形成国家高秩序和社会高活力的治理新格局。研究认为:国家有秩序意味着保持社会稳定、法治环境良好、公民权利得到保障,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应借助数字技术打造信息共享秩序、构建跨域合作秩序、形成协作共治秩序来赋予国家治理新秩序,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社会有活力则表现为社会创新能力、公民参与度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应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不在场行动的再嵌入、高流动社会的再整合和多治理主体间的再连结来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从而确保社会整体更具活力和韧性。实现国家有秩序和社会有活力是衡量治理有效的两个关键维度,在“有为政府-活力社会”的基本框架下,构建数字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是通过数字赋能促进秩序与活力相融,在顶层设计层面创新数字治理体制,在中层应用层面构建多元化数字场景,在底层框架层面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村庄秩序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家一社会的理论框架之中,而很少关注村庄内在结构状况对社会秩序生成的影响。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沿革来看,农民作为村庄社会中的主要行动者,其利益的参与、整合与安排不仅决定了村庄秩序的具体表征,而且亦是实现村庄社会有序运行的主要动因。伴随市场经济的社会发育,村庄结构日趋开放,以及国家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相运作,村民自治被视为村庄秩序内生获得的恰当表达,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困扰,却意味着理性化村庄秩序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塑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文明的维系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以伦理为本位的,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政治教育三方面的作用整合社会政治秩序、道德秩序.探讨儒家思想作用于社会的几种方式,对我国现阶段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对于多元社会控制的认识和把握需要放在地方性生活中来进行,据此来考察社会控制与社会生活诸要素的关系。多元的社会控制并不一定带来秩序,因为这种多元格局是一个未经有效整合的"分裂的整体"。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的结构性紧张、基础性社会结构的转型、价值体系的碎片化是三个有相互联系、又分别导致当代中国秩序构建困境的因素。更为复杂的问题则是在一种全球化、现代性增强的背景下,多元的社会控制很容易演变为权利意识、社会结构和多元法律之间错乱的纠结,实现秩序变得困难重重。通过法治整合社会并增进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但是真正的困境是我们对于文化和社会的走向以及我们意图追求的生活样式的困惑和不确定,导致了国家法律难以获得一种整体性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从维护政治秩序这一目的出发,对政治秩序的基本理论作了初步的厘定,认为整合政治冲突是维护政治秩序的首要任务.由此,对维护政治秩序和实施整合的原因、整合原则及其判断标准作了一定探析.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对民族国家危机的阐述可以通过其“系统—生活世界”的社会解释框架得以解释。在此框架下,民族国家的危机具体表现为政治与经济子系统的不协调导致的系统整合的危机、多元文化对原有民族整合基础的冲击造成的社会整合的危机以及系统整合对社会整合的压制导致的二者的失衡。因此,危机的化解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即以超越国家的政治机制弥补民族国家在系统层面的功能性不足,以宪法爱国主义为核心重塑社会整合,做到实现政治整合与系统整合的平衡。哈贝马斯的民族国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但在民族国家面临的一系列危机面前,其强调的商谈政治、宪法爱国主义等对民族国家的建设及全球秩序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带有规律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由于城市化水平低,城乡结构不合理,使得供求、产业、就业、地区经济差距等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三农"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思想观念、政策、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切实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2.
汉代官员的衣裳样式、色彩和章纹 ,绶玉的尺寸、颜色和编织 ,印的质地、钮形和刻文 ,以及其象征意义和作用 ,表明了汉官服饰是汉代社会的等级标识 ,服饰制度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另外 ,汉印刻文的异化也证实了服饰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为治理国家而不断修订强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 ;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区别与联系 ,指出法治与德治的相结合是由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 ;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治国理念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合理思想 ,指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对中国古代治国传统的批判继承 ;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中 ,必须始终注意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 ,二者并举 ,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失学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该文在扬弃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视角:三重社会网络的"推———拉"效应。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渠道。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文章就如何通过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目前应着力培养起大学生遵从法律权威等四种基本的法治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优化和改进“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主体的适应技能、革新“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体系等措施来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作者在编译原理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目前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改革方法,阐述了当前编译原理这门课教学上的一些常见的问题和作者对编译原理这门课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些创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 ,世界各国都经过了从“德治—德法共治—人治—法治”的发展轨迹。但随着纯粹法治的推行 ,却带来了“社会乏力症”的弊端 ,并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而我国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法治国家“社会乏力症”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论证了新层次的“德法共治”是解决当代各国“社会乏力症”的有效办法 ,并提出了落实“德法共治”主张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论者认为,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的指导思想是人道主义思想.并从狂人对社会吃人、家庭吃人的看法,从狂人变革现状的办法和历史"吃人"的史实等方面分析了鲁迅倡"人道"反"兽道"的人道主义思想.另外,论者还指出<狂人日记>是深受西方文学的人道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无讼"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诉讼的一种观念和看法,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法律价值取向,它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所追求的一种理想--没有纷争的大同世界.它与西方现代法治精神虽泾渭分明,但也一样是特定自然社会条件的产物.它们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负面的和正面的,鉴此,寻求二者契合,正视其积极、消极影响,方能理性进行现代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论"一分为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论述了"一分为三"之"一"与"三"的哲学意义;"一分为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一分为三"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