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政治学是研究权力的,但往往只局限于研究国家与政府中的权力。实际上,权力是人类社会中极为普遍的现象,不仅国家、政府中存在权力关系,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中也同样存在权力关系。为了避免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我们有必要发挥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把权力放在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以便弄清各种权力的来龙去脉。一、权力与权威在分析社会单位中的权力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分析一下权力与权威这两个范畴的含义。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给权力下过定义,其中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权力的界说影响最大,他认为:“我们所理解的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人在社会活动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权威周胜良权威一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恩格斯在《论权威》中对权威的含义及其在阶级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形象而生动的描述。第一,从权威的本身意义来讲,“权威是以服从为前提的”,①是指一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第...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周扬有着不同的“左翼文学”观念,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追求。鲁迅所追求的是通过改变“吃人”的文化来改变人奴役人的现实,实现建立“人国”的理想;周扬所追求的是树立权威,不但自己崇拜权威,而且处处以权威来号令他人。这在解散“左联”和“两个口号”的论争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人对于权威的理解不同。我国古代便产生了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仁治”,主张“为政在人”,即依靠个人权力实现统治;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则提倡法治,主张依靠职务权力治国;西蒙在《管理行为》中这样叙述权威:“本书中采用的权威定义,在本质上是  相似文献   

5.
领导权威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群体中的一种社会心理过程.高明的领导者往往致力干使他们的权力在社会成员的心目中合法化,从而将他们在管理中的职位权力有效地转变为领导权威.领导权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由权力与威信这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权力与威信这两大子系统在整合运行中常常表现出渐进性、变动性、多元共享性等规律.  相似文献   

6.
就“停止”和“停住”这两个词在词义、结构和搭配上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描述了两个词在具体语境中与其他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移民村落大坝村的帕措势力分布和村民委员会主任选举过程的调查和分析,以村委会的权力结构为中心,探讨了国家影响和帕措势力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国家所主导的权威和秩序怎样在一个有紧密血缘纽带的西藏村庄展开。认为:“帕措”认同是大坝村“权力文化网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坝村权威存在和展开的基础,也是国家影响向基层延伸途径和渠道。大坝村的帕措势力是村内起主导作用的村治力量,这个村治力量主导村庄权力的运转,形成较为固定的村治特点。大坝村委会的权力结构体现了国家影响和村民“帕措”认同的双向制约。  相似文献   

8.
“来”的语法化过程的语义关联顺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的虚化研究是现阶段语法研究的热点,趋向动词又是最易于虚化的词,文章对“来”语法化模式的理论依据作了系统阐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语法化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第二部分对“来”的语法化轨迹作了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对几个含“来”的词的虚化作了描述;第四部分提出了“来”的实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高失业率”和“一些失业者不愿从事低薪工作”两个现象为切入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失业背后的权力因素。在这两个现象的背后,是劳资之间权力的失衡:经营者能够利用不受约束的权力解雇工人,压低就业者的工资,压低到就业者不能接受的地步。因此,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存量失业的层面,需要政府干预经营者的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失业。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现代汉语词的跨类现象愈来愈多,情况也愈来愈复杂,这是用传统语法学的“词的兼类”和“词类活用”理论很难作出圆满解释的。本文试图借鉴符号学的有关观点,以“一词多类”理论来解释汉语词的跨类现象。  相似文献   

11.
“舍小取大”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以语义范围较大的词或语素代替语义范围较小的词或语素,是独具华语特点的现象,与南方方言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文章从词和语素两个层面,分别选取典型案例,对此进行举例说明。由“舍小取大”现象及其与方言关系的视角看华语及其研究,能够促进和推动对相关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梳理,以及与语言事实相结合的多角度研究。  相似文献   

12.
英语情感动词的“-ing分词”与-“ed分词”的理解和用法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区别使用“exc ited”与“exc iting”之类的分词。当前,国内语法界对这一语言现象缺乏本质性的分类和准确的阐述,要弄清这一问题需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清晰的分类和准确到位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讨论了现代汉语教材词类的两个问题。一是词的基本类别问题。现行教材在词类划分的第一个层次上处理为实词与虚词,这忽略了组合能力和句法能力的主次关系。组合能力是词类划分的首要标准,词类以此分为组合词与非组合词两大基本类别,实词与虚词是组合词的下位分类。二是词类描写问题。目前教材存在术语使用随意化、语法性质描写片面化的现象,宜用“柔性”描写代替“硬性”描窍。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家波埃修斯的文本中,拉丁文esse的各种形式与exsisto可以互换,being与existence可以互换,这消除了以往学术争论中的关于“存在”和“是”这两个译名的先入之见。波埃修斯承认希腊词eimi的多义性,他在其拉丁语著作中使用了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希腊哲学遗留下来的eimi问题;他用esse来表达eimi的系动词含义,并用esse和exsisto两个语词来表示eimi的“存在”含义。用现代汉语对eimi进行翻译的正确办法不是以“是”为核心去创造一系列译名,并要求人们不要用“存”、“存在”,而应具体分析一词多义的eimi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然后根据不用的语境采用不同的译名。  相似文献   

15.
湘西地区的苗语、土家语与汉语长期以来处于共存与相互影响之中.文章以它们的母辈亲属称谓词为研究对象,结合训诂学的研究手段,通过语音、语义的比较,在湘西民族聚居区这个特殊地域中来讨论这三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发生学关系、借用关系和“区域共性”现象.研究发现湘西苗语及土家语的母辈亲属称谓词源自于汉语词“母”及其方言变体,并且这三种语言都以“母亲”称谓词为基础衍生出其他的母辈亲属称谓词,只是各自进行的方式不一,这些都体现了民族聚居区语言间相互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历史周期率是指政权经历“兴衰更替、治乱循环”的周期性现象。约束权力是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方法。权力制衡和权力监督是约束权力的两个维度。在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结构模式下,我国以权力监督作为约束权力的主要方式,并找到了民主和自我革命这一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约束权力路径。权力监督的中国道路包括价值法则、制度体系和法治保障三个方面: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具体化为人民至上的价值法则,是权力监督的根本目标;扎牢权力的制度笼子,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要把国家监督、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贯通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民主建设和自我革命,用法治的方式监督和约束权力,是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蒙汉语的一些词在词组或句子里的先后次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句子里作主语的词,无论在蒙古语还是汉语里,一般都位于句首。定语一般在主语、宾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这些现象说明蒙汉语语序有许多相同方面。本文是就蒙汉语语序的一些不同方面作比较。讨论的内容是汉语的“谓宾”、“谓补”、“谓补宾”、“谓宾补”和“谓补宾补”等语序在蒙古语中的主要表示方法。为了比较方便,文中的“主、谓、宾、定、状、补”沿用过去句子成分的术语。一、蒙汉语的基本语序在汉语的句子里,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关系,句中甲成分与乙成分的关系,主要是靠词的排列顺序和虚词来表明。语序对汉语来说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如“我从北京来”不可以用  相似文献   

18.
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互补关系──科学创造的本质阐释刘晓明“互补”是一种描述现象的方法。用它来描述一种情形,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去理解同一事件。这两种方式是互相排斥的,但又是互相补充的。只有通过它们的交替,现象的直观内涵才能得到完全的阐明。本文拟...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性”为切入口来考察王小波《黄金时代》的文学本文涵义 ,通过作品的“性”权力隐喻 ,揭开政治权力与作品主人公陈清扬、王二之间的那种施虐与受虐的关系 ,又通过陈、王两人所采取的两个方式的阐述来透视这种权力游戏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的转移 ,最后谈及王小波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对“智慧、性爱、有趣”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本篇是一篇安命论。本篇对于真人的三个层次的描写,即是对于人应如何存在的思考。“真人”一词是从“真知”一词推引而出,就好象《齐物论》中“成心”一词乃从“成形”一词所出一样,这是庄子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其中的逻辑是一种类比逻辑。天人关系这个概念,其含义是比较复杂的。它既涉及到本然状态与人为状态的关系,又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还涉及到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正是在天人之辨这样一个不同于《逍遥游》抒发对于大自由的向往的新的理论基点上,庄子在《大宗师》篇中对其理想人格作了集中的阐述。在真人三解这一部分,庄子以对一种人格形象的描述,来阐述一种安命的处世态度,并且是在更深的层次——生命跨物种的周流——上进一步阐发了天人之辨。引人注目的是,这样集中地对理想人格形象作出描写,是《庄》书中前所未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