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九八一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它比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还要忧愤深广。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共分二十段,是二十天的日记。各段的日期大多是不接连的,混乱的。小说里的狂人是一个部里的九等文官小书记(抄写员),过着穷苦的生活。他幻想部长的小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独白,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在海峡那边的文坛重镇杨云萍深得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精、气、神韵,于1928年创作短篇小说《秋菊的半生》,描绘出一幅地狱中血淋淋的将人“炸着吃”的图画,同样也让人读出我们民族的巨大忧患。  相似文献   

4.
鲁迅发表于一九一八年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吃人本质,戳穿了形形色色吃人者的丑恶咀脸,它象一面镜子,也照见了“四人帮”的狰狞面目。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愤怒揭发批判“四人帮”滔天罪行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使我们仍然感到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之口,高度概括和生动描绘了吃人者所共有的本质特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我们只要对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场革命,它拉开了现代小说向传统小说挑战的帷幕。本文所要论述的散文化倾向,在《狂人日记》中就有了体现。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表现了“题材的片断性和主题的集中性的统一。《狂人日记》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的,按题材它应属于散文(当然,也有诗歌形式的日记,但更是“情文”),把它运用到小说中作为结构小说的一种手法,便于把日常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所描写的吃人现象常被理解为对封建社会的直接隐喻。本文则运用免疫学与精神分析学模型,从与经典化解读不同的角度挖掘《狂人日记》对保守与改良、个人与社群间关系复杂而细致的理解。并通过综合分析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的另三篇论著,提出《狂人日记》中吃人与社群的主题与其所处的《新青年》杂志整体言论氛围相生相成。只有综合这些文章,而非单一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深意。  相似文献   

7.
在《狂人日记》的审美活动中,与其审人物形象,不如审人物角色;与其审人物形象中的性格美,不如审人物角色话语中所裹挟的思想含量和技术含量;与其审人物的思想,不如审作者的修辞策略。《狂人日记》让读者永远着迷的地方,必然包括它第一次传达了“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这一思想命题以及传达这一思想命题的修辞策略,套一句大家熟透了的话,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体,是“实现的内容”。小说修辞学为我们理解《狂人日记》多方面的诗学因素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谈到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山篇《狂人日记》在当年的影响的时候,往往都要举出四川著名学者吴虞发表在《新青年》六卷六号(1911.11)上的那篇著名文章《吃人与礼教》来说明。吴虞在文章里,对《狂人日记》的思想极表赞同,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事例,进行具体的阐发、论证,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反动、虚伪与罪恶。  相似文献   

10.
巴金的《我的噩梦》足继鲁迅的《征人日记》对20世纪初封建礼教吃人现象的揭露和鞭挞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一次对文革中吃人者的强烈控诉,是另类的“狂人日记”。不同社会下的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形式的吃人现象的揭露上,有着共同的批判意识和强烈改造吃人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狂人日记》描述的是一个癫狂话语颠覆传统神话的过程,那位癫狂的叙述人执拗地思索所谓“吃人”心思的来龙去脉,确认自己也正是染有这种心思的群体中的一分子,终于在亘古久远的历史叩问中走向了绝望的阴影。《狂人日记》式的癫狂话语的生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段,由狂人来充当叙述人,是隐含着突破“从来如此”思维定势的企图的,是尝试着引导人们进入一个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2.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几十年来,人们对它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评论家又提出了不少新的意见和看法。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的“鲁迅先生是我国创作意识流小说的第一个先驱者”,“《狂人日记》是中  相似文献   

13.
多年前初读《狂人日记》,茫然不解。后来读了一些解说性的文字,仍多不解之处。鲁迅自己说这篇小说是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可是看一些解说性文字,揭露家族制度一项似乎没有着落——在这篇小说中,是怎样揭露家族制度的呢?小说写:四千年历史每一页都是“吃人”两个字。所谓“吃人”自然不限于真地把人肉送到嘴里。吴虞写过《吃人与礼教》一文,意在为《狂人日记》作疏证,其中广泛搜罗历史上吃人肉的记载,于揭露礼教有意义,若以论小说,  相似文献   

14.
自从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后,已经有许多对这篇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斯威夫特的《一个温和的建议》以十分辛辣的讽刺,揭露英国当局“吃人”的嘴脸,其一本正经背后的荒谬和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主人公满嘴胡言背后的真实,在表现同样的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的艺术追求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殊途同归,都很好地体现了“救救孩子”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一谈到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几乎所有的鲁迅研究者都异口同声地说是《狂人日记》。这种说法,差不多已成为定论的了。我认为,这个“定论”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说法,有一半说对了,但也有一半说不对。说对的,是指《狂人日记》在形式上用白话写,这在“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中,确是第一篇。说不对的,是指《狂人日记》在内容上却是  相似文献   

16.
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作品教学初探》,收录了李何林同志撰写的《<狂人日记>分析》。李何林同志的分析是实实在在的。他不避难点,逐节串释,给我许多启示。但是,我认为对于《狂人日记》第一节的解说,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狂人日记》全文共十三节。它第一节的原文是: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我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  相似文献   

17.
《牧羊哀话》是郭沫若所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短篇处女作”,写于1919年2—3月间,同年11月发表于北京刊行的《新中国》杂志第一卷第七期。从发表的时间看,它是我国现代文学最早的白话小说之一;从题材上看,它开创了新小说写异域生活的先河;从主题上看,它首先揭起了鲜明的反帝旗帜;在风格上,它是新文学创作中抒情小说的滥觞之作。应该说,这篇小说是可以毫不逊色地摆在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代表的、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之列。倘若从中国现代文学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大根本任务而论,如果说《狂人日记》是新文学反对封建主义的第一声呐喊,那么也可以说《牧羊哀话》是新文学反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可以吃的女人》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有很多可比之处:两个文本涉及了“吃”人主题,却有不同表现;都运用象征手法,但承载的内涵不一样;主人公都是迫害狂精神病患者,但又有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现代启蒙小说。它既是对“五四”时期个性主义与人类主义思潮的回应,也是对鲁迅自身早期思想的一种创造性承续与发展。《狂人日记》更是一篇寓言性很强的小说,它对现代中日启蒙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作了清醒预言,并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思考,因而它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