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是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军队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就是要以高效率来维护和促进更高层次的公平,以更高大范围的公平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保持和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使二者在发展中实现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二、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三、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证;四、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法治是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法治国家追求的是国家有良好制度;全体社会公民有良好的认同法律、遵守法律的思想条件。和谐社会与法治之间即有价值目标的同质性,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不管是对于“和谐”还是“发展”,都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尽快建立或完善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制度,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必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毛泽东“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动力保障;加强法治建设,使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法治化是法治保障;完善相关制度,使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制度化是制度保障;开展公民教育,提升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是素质保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促进制度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理论成就,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新型建构,其理论重点进一步表明,社会主义的制度和谐与生态和谐有着相互促进的互动性,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制度和谐,其生态和谐的实现也具有虚幻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破除中心思维方式,树立和谐共生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上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改革促进制度和谐。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由生态规律与生态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可以通过制度创新,约束人类经济行为选择方式,使经济增长的规模与速度同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相适应。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人类合理经济行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的特性、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一个执政党的创新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当今所承担的伟大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是多元矛盾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谐与不和谐因素的矛盾,推动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如果仅仅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反之,都会陷入环境伦理困境,和谐理念可以整合两者中的合理成分,超越两者的对立。这就要求处理好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根本的是要依靠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整体推进过程,在这个系统的整体推进过程中,生态伦理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差异的永恒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起因,必须关注“不和谐”的积极因素;市场、政府、个人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主体,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制度的四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官员的腐败和产业的垄断是社会不和谐的最大因素,“垄断创造暴利”是非经济收入,“特权创造收益”是超经济掠夺;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法治社会和政府对弱势人的基本保障,是执政者创造和谐社会的两大基本职能;按要素的贡献分配就是社会公正;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是形成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正面临着挑战,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使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为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积极探索,高校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积极地肩负重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就高等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构筑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核心是符合和谐之道.和谐之道含义至深,它不是走向一统,不是追求显在问题的简单解决,而是以让各种多样性的事物以各自的特色融入一体为目的.据此,遵循和谐之道应理顺四大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人与人和人自身内部.西南地区的发展特点是多类型并存与发展水平的参差巨大,因此要使其得到和谐发展必须在西南的民族教育中遵循和谐之道,进行共生教育和共谐教育,以促进西南和谐的自然/文化生态的构筑,继而实现西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四个"着力点,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突破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