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于什么是社会生产关系,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坚持斯大林的三分法;一是否定三分法,主张四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论。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环节论,对社会生产关系究竟怎样才适合生产力发展,怎样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如何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始终适合生产力发展等问题,都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一。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个论述既是对以往有关生产关系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精辟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但是,自决定发表以来,对这一论述中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如模式问题,阶段的划分问题,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问题等,还缺少深一步的研究,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二。从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发表,人们普遍使用了大量的同生产关系有关的经济范畴,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模式,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等等。其含义有的一直比较模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模糊不清,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三。我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分层次的;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内容、特点与功能;各个层次之间是紧密联系与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2.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认为这一规律概括了二者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3.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从生产力理论上去认识这场变革,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有重要意义。一、生产力发展的量的差异决定既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总是要求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同规律。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外在形式,它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是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调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之不断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研究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内容。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本性的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首先是指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本性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生  相似文献   

5.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反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则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则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制度发生革命。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时候,资本主义就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  相似文献   

7.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本通俗性的社会科学读物,篇幅不多,但基本上做到了简明而通俗地论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变化等基本的理论问题。人们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掌握了一把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六中全会通过的伟大历史文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物质文明?对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看法。我认为,所谓物质文明,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的过程、状态和所达到的水平。物质文明与社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一致性。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把生产方式与精神生产作为一对范畴来考察,指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马恩全集》第26卷(1)第296页)而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可见,物质文明应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目前一些同志对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没有异议,但对是否同时也包括了生产关系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最一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最不容易弄清楚的现实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由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过渡,就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合乎这一规律的发展过程。为要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就需要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为着叙述的方便,我先就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11.
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的剖析要阐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阐明它的重要意义,首先就要对构成这一规律的基本要素、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等进行一些剖析。(一) 对构成这一规律的两个基本要素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所谓生产力,就是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它是由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几个要素所构成的。生产力表示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而劳动者则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和决定的因素。所谓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总体,它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是这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从民族地区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出发,加大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比重(一)民族地区落后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首先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落后性。所谓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其实质就是指不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就不能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坚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从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我们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是作为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构、状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一、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状况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是:第一,主体性要素,即作为生产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的劳动者;第二,客体性要素,即生产资料,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第三,结合性要素,即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产权制度是按照“一大二公三纯”的指导思想建立的,没有反映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诸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国有企业15年改革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成效甚微。本文将从经济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研讨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经济管理是决定产权制度的直接因素 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生产力系统。而起这种组合作用的唯一力量是经济管理。可以说没有经济管理就没有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加上微观经济管理构成单位(企业)生产力;众多的单位生产力加上宏观经济管理构成社会(国家)生产力;众多的社会生产力加上国际经济管理构成全球生产力。微观经济管理处于单位生产力的最上层;宏观经济管理处于社会生产力的最上层。它们与生产关系的基础——产权制度(所有制)直接相联系。单位生产力直接决定企业的产权制度;社会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的产权结构。因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是否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是通过产权制度与经济管理的适应状况体现出来的。如果产权制度不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就会导致管理失效,单位、社会生产力的效用下降甚至出现负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我们考察社会经济结构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就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入手。 众所周知,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返过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学说,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然而,这一学说受到了现实的严重挑战,许多问题都在考验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例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相应地引起了生产关系的一些调整,  相似文献   

17.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论根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四个现代化是根据这一规律的要求提出来的。果真是这样吗? 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着重点是讲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变革,而不是讲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这个规律的表述中,占第一位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主体;生产力则是客体,只处于被  相似文献   

18.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杨 凤指出,在6O年代,邓小平同志针对农村经济关系的调整,主张多种多样的生产关系,并肯定“包产到户”;还引用刘伯承经常讲的一句四川谚语:“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著名的“猫论”.“猫论”的实质,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猫论”的突出成果,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以及在此基础上崛起的乡镇企业.当前,在如何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以及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形式等方面,“猫论”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前些时候学术界对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也有的同志进而提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存在反作用,特别不存在促进生产力的反作用,这在我看来就不对了.郑克中同志在《重新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见《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以及《再论生产关系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见《山东经济》1986年第4期)等文中提出的看法,就是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本文拟就郑文谈点看法,以供同志们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标准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讨论中提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我认为生产力标准有两个含义:第一,社会主义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它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第二,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发达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不仅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而且生产关系要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