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魏丧葬制度系承袭汉魏、西晋并融合东晋、南朝之制而来 ,但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北魏丧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与北魏社会的汉化过程大体同步 ,不仅对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丧葬制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而且对隋唐的丧葬制度及其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封建社会曾普遍实行过食邑制度,但在各个时期有着许多具体规定上的差异和独特现象。北朝后期实行的别封、别食制度,便是封爵食邑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其前后都没有实行过。该制在北魏末年出现的别封和寄食情况的基础上,由北周、北齐继承、扩大和完善成为制度。北周所实行的别封制,辅助以别食制;北齐由于实行食干制,所以仅存在  相似文献   

3.
从籍贯来看,东魏文士中山东士族是主力,其次是汉化少数民族士族,再次是关中士族、地方士族和非士族,最后是南来士族。东魏文士籍贯分布的不平衡是政治形势造成的。东魏是北魏后期文学成果的集中时期,也是对南朝宋齐文学因素的消化时期,同时也为北齐文学达到北朝文学的顶峰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东魏是北朝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先后代表的北朝,其承接着西晋、五胡十六国前后的政治、民族、社会、经济等错综复杂的环境。种种环境因素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由此造成的观念或形势影响着施政的基本政策。而北朝历代君主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深刻影响着各项政策的制定。本文拟以此作为讨论的基准,探究从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期间,北朝国家政策的形成、发展及其差异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渤海高氏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中的名气远逊于南朝的王谢、北朝的崔卢,但其对于北魏及其后的东魏北齐政治的影响是其他家族所无法比拟的。渤海高氏于西晋时崛起,发展于北魏,而在北魏末年的纷繁乱世中一枝独秀,奠定了东魏北齐政权的基础,"齐氏元功,一门而已",而高乾高昂兄弟之死,标志着渤海高氏的衰败,也标志着胡华逆流对以汉人世家大族为代表的汉文化的反扑。  相似文献   

6.
<正> 一、关于魏碑晋室东迁,南北对势已定,南方刘裕受禅于晋,国号曰宋,自宋而齐而梁而陈,谓之南朝;拓拨珪翦灭诸胡,雄据北方,国号曰魏,人称北魏(后魏),后分为东魏、西魏,继之以北齐,而北周,谓之北朝。自公元386年北魏建立始,至公元589年南朝陈灭亡止,共计二百零四年间,南北对峙,各自为政。  相似文献   

7.
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二者在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同,收到的政治效果也不同。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导致鲜卑族和汉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政治上败于西魏北周。西魏北周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成功地促成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比部郎始现于魏晋,隶属于吏部尚书,职掌不明;南朝时期隶属于吏部尚书,主法制;北魏、北齐时期隶属于都官尚书,其职掌除继续主法制外,增加了勾检职能.隋朝继承北朝之制,比部侍郎隶属于刑部尚书,其职掌有向专职勾检转变的趋势.比部郎中的变化原因是尚书省内部机构的调整和职权的专业化.比部郎行使勾检职能,客观上能起到考课官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迁都洛阳后,北魏文学有较为快速的发展,文学风气得到重建,外在表现就是社会上文学活动的相对兴盛有密切关系。文人在相互切磋交流中提高了写作技巧,南北文风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得到了初步融合。北朝后期唯有东魏北齐继承了北魏多数的文化遗产,这就为北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北魏分立为东、西魏时,东魏继承了北魏和六镇鲜卑的大部,在军事上处于优势.为了弥补劣势,西魏北周的军队构成发生了转变,变成以汉人步兵为主力.在北朝,步兵战胜骑兵的战术也在不断成熟,为西魏北周的军事变革所汲取.北周在成功的完成军事变革后,在军事上取得优势.这一遗产也为隋、唐初所承继,由此可以说明这一时期北周、隋、唐初在军事上取得优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清官"一词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流传,历经隋唐至宋元,其含义主要有三次变化:从表现为士族门阀的门第到中央控制的官职再到社会认可的官德,即从表示门第、官职到官德,从以人分、以官分到以德分。这种演变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变、士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紧密相关,反映了时代进步。宋元以来清官所体现的清廉公正的品德,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2.
隋唐工部尚书的职能深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并与司空之间存在因承关系.东汉是隋唐尚书工部制度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雏形和形成时期.隋唐尚书工部四曹在西晋时期就已全部出现,此后,除了所属部门变动剧烈外,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到了隋朝,由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大兴土木以及中央制度的调整,尚书工部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并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都督职位的等级划分是魏晋南朝时期都督管理诸多方式中的一种。曹魏时期仅有都督与监两个等级,督这个等级是在东晋初期才出现的。都督的三级划分,为王朝管理都督的职位等级提供了灵活便利的手段,首先,可以用以区分都督区的等级,其次,可以显示任职者的身份高低,再次,可以用来赏功罚过。对这一时期诸多都督管理方式进行探讨,有助于丰富对都督制的认识,也将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全面统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所引魏晋南北朝至南宋的诗句,分别与通行的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和宋诗相比较,论证"意改"和"误改"是《朱子语类》引诗的两大特点,南宋理学和语录体文献的影响和制约是其成因。指出"意改"和"误改"是理学"主观性"和语录"客观性"的时代体现,也是征引者"意愿性"和"非意愿性"在《朱子语类》引诗中独具个性的诠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吴兴姚氏起自汉末、孙吴时期 ,此后长期衰微 ,仕途不畅 ,沦为“贱族”。然因其有文化 ,姚氏不仅得以保持“素族”的本色 ,而且在南北朝后期有所振作 ,至唐代宦位荣显。由于儒家文化的熏染 ,姚氏子弟多有忠义与孝义之行。就其家学言 ,姚氏早期以通晓儒家经术知名 ,南北朝后期注重文史 ,至隋、唐终得大成。同时姚氏精于医术 ,在北朝倍受重视 ,这为其家族地位的上升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诗经》学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今文三家《诗》衰微,《毛诗》一统天下,《诗经》的文学特性得到更多关注。魏晋与南北朝《诗》学又各具特色。魏晋《诗经》学存在郑学与王学之争,论争激烈;南朝《诗经》学注重阐发义理,北朝《诗经》学注重名物训诂。  相似文献   

17.
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制度。两汉时尚书台职权大增 ,逐渐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时 ,三省制初步形成 ,经隋朝的发展 ,在唐初走向了成熟。经五代十国至北宋 ,二府三司制最终确立。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明初废丞相 ,不久设内阁辅政。明清内阁有名无实。宰相制度演变具有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不断压抑相权以加强皇权、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分权后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的特点。宰相制度演变的原因在于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 ;客观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学术思想多元化发展时期。期间玄学兴盛,佛道流行,而在两汉居于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学却衰落不堪。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点、学术思想盛衰消长的客观情势以及儒学自身的状况去探究儒学衰落的原因,以有助于总结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吴擎华 《南都学坛》2006,26(5):22-26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代一直是重要的选官制度。进入南朝后,中正品第与吏部铨选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表现在中正组织机构得到扩大;中正在清议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吏部铨选需严格按中正品第与所授官职相一致的原则。在南朝一百七十余年间,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并在维护门阀统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时期南北语言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从南北朝时期就有学者关注,直到今天也一直是汉语史学家所研究的重大课题。该研究从南北朝时期南北方言词语的角度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揭示南北朝语言差异提供某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