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性、实用性与普及性的统一──评《李白大辞典》廖明君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一个灿烂辉煌的诗歌王国。在这一王国中,李白诗歌以其独特魅力,尤为璀璨夺目,异彩非常。“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李阳冰《草堂集序》)。然而,尽管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李白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李白“谪仙”意识的形成及其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李白“谪仙”意识的形成及其表现李乃龙一李白对神仙的追求何以会数十年而不渝?前贤的答案大抵有二:一是欲“声闻于天”,仙游是手段,入仕是目的;二是“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均见范传正《李白新墓碑》)李阳冰《草堂集序》...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即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广为流传。可是,李白诗文散落民间,亡佚是很严重的。李阳冰《草堂集序》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之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这是太白弥留之际托族人李阳冰为其集子作序时的情况。魏万说:“经乱离,(李)白章荡尽。”(《李翰林集序》)也印证了此点。由于时代推移和其它诸种原因,李白的作品在宋初已散失得很厉害了。乐史、晏知止、宋敏求等人在搜求、整理、编次太白作品上,是有贡献的,可是宋求敏在广裒李白亡佚诗文时又不免失之粗疏,致使伪作羼入,诚如清人王琦所言:“功虽勤也,过亦在焉。”(《李太白全集》)全集里真赝杂陈是一弊端,各种选本就显得特别重要,应运而生,出现一些颇有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同志在其所著《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家世作了不少考证性的研究。其中虽含有较大的推论成分,但有些推论还是有理有据而具有说服力的。比如,关于李白先世窜谪之地问题,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是条支,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说是碎叶。两说之不同,历来研究者均不得其解。郭老则断为“条支是一个区域更广的大专名,碎叶是一个城镇的小专名,碎叶是属于条支的。”我认为,这个论断应符合实际,因为“李阳冰的说法必然出自李白的口授”,  相似文献   

5.
李白家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白究竟是陇西人 ,还是山东人 ;抑或是四川人 ,还是江苏人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其实 ,具有权威性的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和有关的史料皆证明李白生前在他的诗文中所述其家世的真实可靠 :“白本家陇西人” ,即陇西成纪人 ,而以蜀中绵州彰明县青莲乡 (今绵阳江油县青莲乡 )为第二故里 ,系凉武昭王李 日高 第十一代孙 ,其远祖便是西汉李广。  相似文献   

6.
关于李白的先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家世是个千古之谜。李自自称出自汉代陇西飞将军李广之后(见《赠张相镐诗》二);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新唐书·李自传》都说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但自北朝至初唐一段的先世还是空白的。近来有人提出说李白是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支的后裔。也有人认为李白的先人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刊载了刘友竹同志的《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一文。从争鸣与探索的角度来看,刘友竹同志的大胆假想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我认为作者在材料的引证和具体的推论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关于李白身世的记载,较可靠的有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李《序》中说:“中叶非罪,谪居条支。”范《碑》中说:“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根据李白生年推断,这牵涉到了李白的出生地望,李阳冰的序文盖出自于李白口述,所记当可靠,而  相似文献   

8.
北宋以来学人误读李阳冰《草堂集序》,以为李白卒于宝应元年(762年)。本文在充分占有李白生活下限史料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五代郭忠恕《汗简》所录唐李士训《记异》关于大历初年李白仍在人世传诵《古文孝经》一事的真实性,认为李白应生于神龙初年(705年),而卒于大历元年(766年)。  相似文献   

9.
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已成定论;笔者却认为李白生于神龙元年(705),较之传统的定论应后推四年。现考证如下。说李白生于长安元年,是由李阳冰《草堂集序》署“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推算出来的。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载:(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由宝应元年上推六十二年,恰是长安元年。其实李阳冰所署乃其作序时间,非指李白的卒年。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  相似文献   

10.
公元281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简称《竹书》)是我国唯一留存的战国时代晋魏史官记录的一部通史,是校正中国古史著作唯一可靠的根据.现存的12卷本是南朝萧梁沈约(441—513)注释的《竹书》,由清朝乾隆年间(1750年)徐文靖所著《竹书纪年统笺》传世,保存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二十二子》一书中。现存的沈注2卷本由民国初年(1917年)王国维所著《今本付书纪年疏证》传世,保存在上海古籍书店出版的《王国维遗书》第12册中.两者除个别地方稍异外.内容完全相同.另外,唐代张守节所存沈注《竹书》内有一条关于盘庚迁都至…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问题,从古至今,众说纷纭,互相抵牾,迄无定论。个别论者认为李白是“西域胡人”。这种论点很难使人信服,已为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加以辩正。有的人说他生在四川,如与李白有过交往的魂颢在其《李翰林集序》中说他“因家于绵,身既生蜀”;最近有的论者还说他于神龙元年(705)在四川出生。较多的人认为他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附近),生在西域或西域的碎叶,幼年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县),二十五岁才出川东游襄汉。只有唐代元稹和五代刘昫说他是  相似文献   

12.
弘法大师空海(公元774-835年),日本奈良时代赞岐国(今香川县)屏风浦人,父佐伯直田公,母阿刀氏,均系仕宦之家。他幼名真鱼,在八个兄弟姐妹之中排行第五,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15岁随舅父阿刀大足(当时学者,任桓武天皇太子侍讲)入平安(今京都)学汉学,18岁时就学于京城太学明经科.他除学习《论语》、《孝经》、《毛诗》、《尚书》、《春秋左氏传》外,还博览经史,尤其酷爱佛经.23岁时,他放弃本可进入高官行列的仕途毅然出家,到镇尾山寺(如和泉市■尾山施福寺)剃度当沙弥,法名教海。来中国前,在奈良东大寺的戒坛院(…  相似文献   

13.
蔡襄诗与闽中宋调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土,时年十九岁.为西京留守推官。明道至景初(约1033-1036)任漳州军事判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七年(1047)改福建路转运使.皇四年(1052),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至和元年(1054),迁龙图阁直学土、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上再知福州。嘉三年(1058),移泉州;五年,召为翰林学土、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卒后一百多年访忠惠。有《蔡忠惠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为《端明集》)四十卷传世。宋初至…  相似文献   

14.
曹植刘劭的唯物主义观点郑万耕曹植的唯物主义观点曹植字子建,(公元192—232年)。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原有集30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收入《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中,近人黄节有注本。一、对天命、仙道观念的批判东汉时期,由于最高...  相似文献   

15.
乐史《李翰林别集序》云:“李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收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乐史所谓校勘云云,意者以为只是把李阳冰《草堂集》与乐史别收诗歌十卷作了校刊,去掉重复的诗篇,编成《李翰林集》二十卷。乐史别收歌诗十卷,是何人所编,不得而知。以合并后编为二十卷来看,他收的十卷诗与李阳冰编《草堂集》重复极少。否则,就不可能再编为二十卷。  相似文献   

16.
公元7世纪,有四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诗人,史称“初唐四杰”。他们不算孟学史上的大人物,但同样吸吮过孟子的思想营养,体察过孟子的生命情怀,为后人留下一组朴实无华的孟学史片段。四杰之中,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公元650—6767)可能年龄最小,且英年早逝,却排名第一,成就高于其他三人。《王子安集》有两篇文章提到孟子: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相似文献   

17.
论胡寅的哲学思想姜国柱胡寅(公元1098—1156年),字明仲,又字仲虎、仲刚,建州崇安县(今福建崇安县)人,是宋代有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胡寅出生时,因家境困穷,被亲生父母遗弃,堂祖母收养为堂叔父胡安国的长子。他自幼聪明倔强,努力向学,二十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病死于从叔李阳冰的官邸,其基地在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史籍有记载。然而,直到现在,对李白基地所在,仍有误指。唐至清代的诗文中,把太白墓写在采石的是很多的。比如白居易就在《李白墓》诗中指出:“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皮日休也说:“玉垒李太白……埋骨采石圹。”玉垒指川西北的玉垒山,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已集》)曹操是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公元一五五——二二○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里,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当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小官。从政以后,他敢于同当时豪强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次以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初唐富嘉谟、吴少微创立的“富吴体”,是这场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式散文文体。它一反六朝以来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浮靡之风,以崭新的面貌,首开“以经典为本”的先河,受到了当时文坛的重视和推崇,对推动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富嘉谟,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以进士入仕。武周圣历年间(公元698—700年)曾参与修撰大型类书《三教珠英》犤1犦。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出任北都晋阳尉,后入朝为左台监察御史。富身后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