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启伟 《东岳论丛》2000,21(4):93-95
学术界向以严复于1895年译《天演论》等书为西方哲学在中国传播之滥觞,然而,若就西方哲学 输入先后而言,则在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等书之前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就开始了西方哲学在中国的 译介传播工作。19世纪70年代初,王韬作《英人倍根》一文,向国人介绍了培根哲学的基本精神。八十年代, 王韬入主上海格致书院。在王韬的主持下,王韬和书院的教席不仅向学员教授介绍了古希腊率达哥拉斯、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思想,而且向学员重点讲授了英国哲学,其中主要是近代培根和当代达尔文、斯 宾塞的思想,并对各家思想作了颇有见地的评述。当然,王韬及格致书院对西方哲学的介绍还是初步的、简略 的,但他们传播西方哲学,筚路蓝缕,有开创之功,是值是纪念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王韬生平的作品几乎都说他曾到过俄国,如《中国近代史辞典》即说王韬”由理雅各邀往英国译书,并游历英、法、俄等国”。其实,这种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一八六七年,王韬应英国传教士理雅各之邀,前往英国佐其翻译中国经书。他从香港动身,途中经新加坡、印度、锡兰、埃及、意大利、法国等国,但王韬经过这些国家都系顺路,并未特地到任何国家观光。而俄国不在其路线之内,因而,他也未到俄国。他从英国返回香港时也未到俄国。他赴英所经之处在《漫游随录》一书中均曾谈及,根本没有谈及俄国。一八七九年,王韬应日本友人之邀,曾到日  相似文献   

3.
王韬在早期是典型的封建士子,随着对西学的接触和深入了解,逐步开始了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知识分子之间的转变,王韬的身份转型带来了文学观念的初步变革.王韬文学观念变革中初步的文学救国意识、开放性的世界意识、娱乐心态使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4.
王韬的笔记作品,大略可以分为志怪、狭邪、游记和史志等几类。从年轻时的侧艳之文到老年后的忆旧之作、史乘之笔,明显展露其笔记观念的变化。王韬的笔记观较之前人并没有大的超越,尤其是在功能论上,远未突破消遣娱乐、教化劝惩、补史传世的传统认识。但其笔记创作,却更多是穷愁发愤的结果。王韬尤其关注到了笔记传播的商业、技术进步以及媒介等因素。在整个清代笔记发展史中,王韬的笔记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笔记作品成为探究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心路历程的一份绝佳样本。  相似文献   

5.
王韬是近代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是一位以觉世为己任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寓居香港凡二十年余年 ,创办影响久远的《循环日报》 ,成为近代“第一报人”。他以思想家与报人合一的角色 ,原创了近代报章体政论。这种报章体或可名之为“王韬体”。王韬体政论关注时务 ,洞察世界 ,深刻批判封建政制 ,倡言变法洋务 ,体现了某种“民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其体式语言反“时文”规范 ,求自然通脱 ,便于表达作者的情志。王韬体实为梁启超新文体之先导  相似文献   

6.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也是近代文坛一代怪杰,史学界知其人者甚多,但评知其事者较少。为了便于教学、科研的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青年讲师忻平同志积一年研究之心得,撰成《王韬评传》,即将由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全书凡十章四十节,二十余万字,大32开本,由著名史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书名,热情推荐。此书以王韬的一生为经,以严密的论证,第一手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分章论述了王韬的改良主  相似文献   

7.
王增智 《江淮论坛》2006,(4):141-146
王韬是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之一。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思想家,王韬的变法思想自然烙下了儒学的印记。王韬变法思想的原则是“变其所当变者,非变其不可变者”。这一原则既有中国特色,又充满西方政治色彩,体现出变法者思想上的矛盾,一种解不开的心结。  相似文献   

8.
1854年7、8月间《遐迩贯珍》刊载的《瀛海笔记》和《瀛海再笔》,是目前所见王韬发表最早的两篇报刊文章。但是,由于同一时期王韬近代报刊意识缺乏等一些具体原因,王韬为《遐迩贯珍》撰稿之举,尚不能成为认定他从事报业活动起点之标志。该起点从1870年代初王韬兼任《香港近事编录》编辑算起较为合适。更明确之标志,当非王韬于1874年受聘出任《循环日报》"正主笔"一事莫属。  相似文献   

9.
王韬是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代改革思想家。他的有关改革的议论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各个领域,其思想之解放、态度之激烈、呐喊之坚定在当时无人出其右。但是,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王韬严格说来只是一个“改革呼唤着”(Advocate-reformer),而非“改革家”(Reformer)①。他一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改革的实践活动。唯一的例外是在教育方面。他不仅拥有一整套的教育改革构想,而且亲自参加了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本文拟结合王韬的教育改革议论着重考察他在担任上海格致书院山长期间的从教实践,从中揭示出王韬教…  相似文献   

10.
王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突破封建文化羁绊而直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自19世纪60年代起,他就不断地呼吁清朝统治者不仅要在内政方面“兴利除弊”,而且要在外交领域来一次全面革新,对外交改革的关注是王韬变法维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韬虽未做过外交官,但他一直以“熟谙外交”自居。他曾多次发表文章和上书当局阐述自己的外交主张和设想,并不时暗示当权者自己虽别无长才,唯于“外交一途”堪备“君国驰驱”。近代中国办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王韬的影响不容忽视。王韬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融贯中西的文化背景使其文学作品在近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小说、诗歌、散文,包括从文学观念、内容题材、传播方式、文学语言到文学功能,都开启或推动了中国文学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倡导中,"新意境"是重要的构成因素。王韬对"新意境"的追求是开风气之先的。王韬诗歌中的"新意境"主要表现在《蘅华馆诗录》中的酬赠诗和海外诗两类作品中。尽管王韬诗中的"新意境"在他的全部诗歌中还是很有限的,不及后来黄遵宪表现的丰富,但毕竟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对"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中,王韬有特殊的贡献。这和他传奇式的经历和超人的思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透过王韬的历史轨迹来挖掘一下其思想内核。(一) 王韬,原名畹,字利宾,号兰卿;后更名韬,字子潜,号仲弢,晚年自称天南通叟,1828年生于江苏省甫里镇。父亲是一位乡村塾师,对王韬的文化学习有一定影响。尽管家境  相似文献   

14.
我交遁叟往还频,赘翁文章共绝伦;欲为中西通学术,苍茫瀛海两奇人。这首七绝诗句,是盛宣怀父亲盛康所写。“遯叟”是王韬,“赘翁”就是本书传主沈毓桂。盛康是著名的经世致用者,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是一位对洋务事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支持和关心者。他把王韬和沈毓桂并列为“中西通学术”的上海滩上的两个“奇人”,绝非偶然,他是对王、沈二人在西学东渐中起了颇大作用的深刻知情者。然而,王韬在这方面的声誉,有若如雷贯耳,而沈毓桂却颇有些  相似文献   

15.
清代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趋势,早期维新派代表在接触西方思想、热切呼唤新文明到来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王韬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传统与现代都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来.《淞滨琐话》作为王韬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体现得更为充分.《淞滨琐话》中女性形象分为进步女性观和保守女性观两个方面,其中进步女性观重点分析那些对爱情和婚姻大胆追求的女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女子,保守女性观重点分析其传统的婚姻观、子嗣观、贞节观和对妓女的态度.而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韬,却在思想中还保留着顽固的保守女性观印迹.  相似文献   

16.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以极不情愿的方式被拉进世界万国体系之中。王韬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用自己的认知、表达和态度典型地展现了这一充满冲突与碰撞的过程。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于西方法政知识的具体认识经历了上海墨海书馆、流亡海外和重回故土三个时期,其对西方法政制度的认识存在着变与不变两种倾向。一方面,王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法政知识,超出了"朴素排外主义"的范畴,以一种"心灵开放的民族主义"态度和立场,加入了同时期其他人所不曾掌握的"世界性的元素",调和了学习西方和儒学中国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王韬始终坚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至上性,对于西方以及英国的思考仍然在儒家"循环论"和"衰退观"的框架下进行,受到"强制同化"和"圣学投影"这种认知—评价心理的制约,因而最终未能更进一步,超越这一时期流行的"中本西末观"。  相似文献   

17.
王韬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最早走向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站在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前沿,矢志不渝地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从而形成了独特而又具鲜明时代性的西方观.探寻王韬西方观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线索,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回顾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韬手稿,近十余年来,据我所看到的南北出版物上即络续制版发表过多帧。如北大“国学季刊”曾将藏于北京图书馆王韬手稿七册中的“讀书随记”两页,“逸经”曾发表过王氏手扎两通。关于王韬蘅华馆日记,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有  相似文献   

19.
杜新艳 《船山学刊》2004,(1):171-173,149
王韬在他介绍上海的专书<瀛壖杂志>中介绍了很多科学技术新事物,像照像、船舶、火器、煤气灯、电报、博物院、消防水龙、缝纫机、印书馆.以王韬对于照像技术的关注为例.他介绍到:"西人照像之法,盖即光学之一端,而亦参以化学.其法先为穴柜,借日之光,摄影入镜中.  相似文献   

20.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进步的思想家.其思想之新、著述之丰,在早期维新派中堪称佼佼者.在鼓吹变法、倡导西学方面,他的功绩为人们称道不已.然而,在改革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方面,他的成就却很少被人们所提及.这一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掌管上海格致书院期间,为上海格致书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韬,江苏人,自幼饱读经书,具有深厚的儒学根底.21岁时,到上海英国传教士主持的墨海书馆,担任为传教士所译之书进行文字的“疏通”、润色和编辑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而遭清政府缉捕.他从上海逃至香港,作了香港英华书院院长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翻译助手.在港期间,他曾到欧洲一次.直到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他才返回上海.与西方人的接触,到欧洲的考察,使王韬眼界开阔,较多地了解了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