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姜建 《江苏社会科学》2005,12(6):193-197
20世纪20年代,出于对文学自身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也出于对时代特征和时代任务的把握,开明派作家提出了“真诚”的文学观念。它修正了文学研究会“再现”说和创造社“表现”说各自的理论偏执,既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符合启蒙时代的社会吁求,也更能揭示文学的本体意义,从而实现了文学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这种文学观念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在于,它从“立人”的角度,揭示了文学从作者到作品、从题材到风格、从创作到批评的内在关联和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怡 《江汉论坛》2005,(1):112-115
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今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后10余年,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了深入发展的情况下,重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课题,有文学本体认知的深化,更有文学史研究不断调整思路的重要意义。这一论题本身既具备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历史先天性联系之特性,又表现了传统文化自身活力予以文学现代性的特质。这些年里,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涉猎到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的问题,无论是文化传统本身的文学整体辨析,还是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探寻,甚至作家作品的文化剖析,都表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知。这使得文学史不断被重写,作为文本的作品被重读,大大扩展了文学生成的新资源。有鉴于此,本栏目特邀请杨洪承、李怡、何锡章、谭桂林、王彬彬等五位教授对“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问题发言,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以言表意的行为过程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 ,语言是一个事先给定的存在 ,制约着创作主体的表意行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都不是自然语言的照搬或被动使用 ,创作主体以言表意的过程 ,是从主体意向出发的“我说语言”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地赋予语言以意义的增殖过程。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存在着不同的意义层面 ,一是它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 ,二是“暗示意义”或“附加意义”。在文学创作中 ,创作主体以言表意必须兼顾到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层面 ,驾驭好二者之间的张力 ,这样才能赋予语言以文学意义 ,也才能使日常的语义信息上升为文学的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运动特性与文学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学作品的结构因素及文学生命之呈现当我们一般地谈文学的时候,都不可脱离文学存在的基本形式──作品,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仍不能说,作品就是文学,因为从整体上看,作品作为一个已然文体本身,它不会从直观形式上产生出我们称为文学的那种属性来,每个作品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实体,但这个实体只是文学赖以存在的某种媒介的集合形式而已。除非我们已经超越了  相似文献   

5.
世界朝向多极发展。海德格尔把世界描述为一个分享的世界,一个被一种分享的理解用语言形式创造和保持的世界。因而理解具有语言性、历史性,又具有本体性。文学向来也不是封闭机制。“一部作品的真正意义(正如它表达给解释者的那样)不仅仅只是依赖于其作者和作者的最初读者所规定的因素。对作品意义来说,它也总是由解释的历史背景,即由历史客观进程的整体而决定的……。一部作品的意义超越其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并非偶然而历来如此。因此,理解不是一个复述(作者所表容的意义)的过程,而总是一个创造作品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张之锋 《社会科学》2001,(10):39-42
人的利己欲望和社会整体利益所要求的利他欲望构成一对矛盾。弗洛依德的“游戏说”和儒家的“天命观”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两个思路。“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就像小孩做游戏一样 ,通过沉浸在幻想中的美妙世界而能使压抑的欲望得以宣泄。“天命观”认为只要这种矛盾是合理的 ,就应该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逃避它 ,并在正视它的过程中油然而生出一种“浩然之气”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状态赋予人巨大的激情和勇气 ,从而洗涤掉人的种种烦恼情结。两种思路各有其高明之处 ,都对后世有极大的启示与实践意义。一无论是从个人日常经验的感…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当它们抛弃了西方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并为存在主义本体论唱起挽歌时,迎来了一个符号化的意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典型”概念或范畴称作一个符号化的意义世界:作为符号或代码(而不是作为具有固定含义的实体),它不仅从属于艺术系统,而且还有自己独立的系统、自己的语义家族和领地。其内涵不断消亡,又不断繁衍,它的意义不是建立在自身的规定上,即“自身是什么”上,而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文学传统,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由,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神话及其后来的变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就是一种神话和传统,西方文学中一直流传有关狼的故事,就明显表现了这种关系,我们从小不仅看到了西方文化的某个侧面,对西方文学的一些特征有新的发现。它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和文学比较的角度,从中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9.
《法治不是童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于法治的书,它是多义的,是一种更具文学品质的法治读本。它可以让每一个读者都从自己的经历与生活出发,展开想象,进而丰富“法治”一词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肖辉先生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它从更人性化的角度,更柔软的方面,让“法治”像是花朵一样绽放在不同心境、不同背景的读者心中。  相似文献   

10.
文学意义本体论作为对文学意义终极本质的一种思考与探究 ,是全部意义问题的基石和核心 ,所以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要真正深入研究意义问题 ,还必须首先正本清源 ,从最基础的清理地基工作开始 (即对“文学意义”这一概念作必要的理论界定 )。而要做好这项前提性工作 ,更需要我们拓宽视野 ,从哲学的高度对“价值”与“意义”二概念的实质进行有效区分 ,进而重新厘定“文学意义”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之上 ,一个从本原论与本质论两个层面对意义本体问题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显现出来了 :阅读不是外在于文学意义的一种活动 ,而是内在于文学意义存在本身的 ,因此可以说 ,它是作为文学意义得以持存与显现的本体论事件而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1.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两极说”,从接受美学维度力主“作品大于文本”,而不是文本大于作品,这是同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唯文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对话.伊瑟尔的文学文本“召唤结构说”,依据现象学原理深入阐发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内在依据,既有别于精神分析学对阅读心理对无意识的阐释,又不同于“读者反应批评”文论所宣扬的文本虚无主义与读者至上主义.伊瑟尔这样的作品观与文本观,丰富且深化了当代文论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震 《东南学术》2002,(3):141-144
“透视主义”无疑是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按照他的简单描述 ,“透视主义”作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表明了一个“从不同的、可以被界定和批评的观点认识客体的过程”①。“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 ,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也就是说 ,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其实是一个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透视和聚焦的过程 ,我们要做出恰当的文学判断 ,应该兼顾和辨析这些不同的视角。但是这种兼顾和辨析何以必要?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仔细考察由“透视主义”这一概念所辐辏出来的韦勒克对文学作品和文…  相似文献   

13.
“剑术”不是武术中的剑术套路,而是古代小说中一种特定的常见的文学表现内容,在古代小说对“剑术”描写中,“剑术”的运用主要靠剑;剑是有灵气、有意识的兵器;“剑术”还包括了种种神通和玄妙的法术。剑器被神化为“剑术”的过程中,不仅有社会文化心理因素,还有文学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因素。同时,在剑器衍化为“剑术”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佛教与道教等宗教观念的贡献。可以说剑侠和“剑术”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思想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宣泄情感的一种“有意味”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5.
我对《福乐智慧》的研究做了一点理论上的思考。《福乐智慧》不管被人们定为什么(哲理长诗、叙事长诗、诗剧、或者劝喻文学、甚至“民族史诗”),它都堪称是了不起的文学典籍。作品蕴含的极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在我国西部一个重要民族——维吾尔族的文化史、乃至整个中亚文化史上表现的明显的划时代性,使它超出了文学研究的范围。我们常说它是“百科全书”,这是喻其内容之丰富。其实严格地说,这是一种不大妥贴的比喻。正如中国  相似文献   

16.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把不同的题材或不同的文学流派混合起来,表现在一篇小说中,这不属于“混合体”小说。我们说的“混合体”小说,仅仅指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文学类型的“混合”,如寓言和小说混合成“寓言小说”,童话和小说混合成“童话小说”之类,或者几种文学体裁一起混合成很难说出名称的小说等。“混合体”小说不是小说与别的文体杂乱无章的机械的拼凑,而是有机的结合。当两种或几种文学类型混合在一起时,它具备了独立的生命,但仍不失去被  相似文献   

18.
文学自身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表现手法和感觉方式的更新.俄国形式主义者以"陌生化"来概括这一规律.语言的选择以及排列组合能使人产生新奇的感受效果,即陌生化效果,但是"陌生化"手法也应该在一定范围之内运用.总的说来,作家应以"童心"来看待世界和表现世界,由此形成的作品一定会最具陌生化效果.另外,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应该在具有个体性的同时.还要具有普遍的共通性质.如果刻意追求语言或技巧等方面的奇特则会导致过分陌生.  相似文献   

19.
文学自身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表现手法和感觉方式的更新。俄国形式主义者以“陌生化”来概括这一规律。语言的选择以及排列组合能使人产生新奇的感受效果,即陌生化效果,但是“陌生化”手法也应该在一定范围之内运用。总的说来,作家应以“童心”来看待世界和表现世界,由此形成的作品一定会最具陌生化效果。另外,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应该在具有个体性的同时,还要具有普遍的共通性质。如果刻意追求语言或技巧等方面的奇特则会导致过分陌生。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构成了伦理与价值共同的本体论基础,伦理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说不是单纯的客体问题。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体现或表现为一种“差序格局”,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伦理特定的道德化价值实现和制度化价值实现的路径抉择: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化转型就是一个中国传统伦理的“价值实现”过程,而不是一个割断传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是主体对象化范围不断实现由国内向国际过渡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