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2.
李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6):93-98
人们常把《墙》看成写实作品,认为它“反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判定小说主人公伊比埃塔是“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王丽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85-87
"恶心"是一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荒诞的世界和无意义的人生的一种感受,也是人对于这个物化了世界一种挣扎与抗争.萨特以这样一种感觉深刻地表现出西方现代人精神家园丧失后的焦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4.
蔡靖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情感决定想象可能走的第二条途径,即关于情愿之景的想象,其情形又是如何呢? 想生情之景物时候,想象活动须遵循真实的原则,按摹本的样子来构思形象。与此相比之下,关于情愿之景的想象却有较多的自由。当然,它的自由也不是绝对的,没有限制的。如果是那样,人就没有办法把握它、驾驭它了。它有它的自由,也有它的限制。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它所受的限制,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它能享有的自由,才能自觉地运用它。那么,它受到哪些限制,又有哪些自由呢? 相似文献
5.
王国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6-38
萨特的自由哲学因张扬人的“绝对自由”而在西方理论界特色鲜明。存在先于本质是其核心;选择、行动与自由是紧密联系,舍此无彼的,而这一切都在处境之中进行的;自由还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还要为整个人类负责,这样自由的人往往是烦恼的、孤独的、绝望的。另外,这一哲学在逻辑推理、本体论与实践论关系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6.
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辞世至今已有 2 0年了。这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兼哲学家没有浪得虚名 ,其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文学界都具有实在的价值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萨特访华 45天所发表的观感分析其对中国的好感 ,以及他的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辞世至今已有20年了.这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兼哲学家没有浪得虚名,其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文学界都具有实在的价值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萨特访华45天所发表的观感分析其对中国的好感,以及他的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国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76-79
萨特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非理性成份,将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对海德格尔为其确定的研究对象——处境中的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识是其本体论的基础,萨特正是通过对意识特征的描述,"自在"与"自为"的剖析等一步步推导出人是绝对自由这一结论的。然而这一本体论的基础并不牢固,致使他的本体论乃至是整个自由哲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9.
王国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04-205
自由与荒诞,是萨特早在童年就深刻感受到的东西。萨特在自传中写道:让.巴蒂斯特(萨特之父)的去世在我的一生中是件大事。它使我母亲重入牢笼,却使我得到了自由。[1]在后来的自由哲学中,萨特极力强调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这种强调不但没有使人自由,反而导 相似文献
10.
刘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萨特哲学本体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严重的二重性。这个二重性在他开始提出他所谓的“消除了几种令哲学棘手的二元论” 的现象一元论时就暴露出来了。 应当承认,萨特在这里首先针对的是把存有与显现、本质与现象割裂开来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他说:“如果把存在的外部了解成一层掩盖对象真正本性的表皮,那就无所谓外部了。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真正的本性应当是事物的秘密实在,由于它处在观察对象的内部,我们可以预感到它,或者假定它,却永远不能达到它,那么,这种本性也 相似文献
11.
赵海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214-216
在萨特看来 ,人是自由的 ,但人为了逃避自由、逃避责任而陷入了自欺的困境。进而 ,萨特阐释了自欺的内部结构和根源。面对自欺的威胁 ,人何去何从呢 ?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人孤独命运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钱宗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3)
(二) 关于“勿侵略文艺”、反对“将文艺堕落为政治的留声机”的问题。瞿秋白同志曾在《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中指出,“自由人”胡秋原“他已经肯定的认为艺术不应当做政治的‘留声机’”,“他劝告一些政治派别说:‘勿侵略文艺’”。十分清楚,胡秋原的这一主张的实际意义是说:真正的艺术是脱离政治的,他反对将文艺作为“阶级的武器”。当胡秋原的反对“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受到“左联”的同志驳斥之后,胡秋原辩解说:“马克思严厉地劝拉萨尔创造戏曲,‘要仿效莎士比亚,不要仿效席勒,不要将许多个性,变成为时代精神之喇叭……’。不要当喇叭,就是说不要 相似文献
13.
杜书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Z1)
艺术形象作为情感与认识的统一上面我们分析了艺术形象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指出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艺术形象内在要素所作的考察。但是,艺术虽然包含着认识(这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却又不仅仅是认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认识同时也是情感。因此,艺术形象不仅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15.
张敏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人际关系是文学创作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萨特的剧作中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意义。具体分析萨特剧作中的人际关系,掌握它的基本特点,即作为存在的发现、焦虑的体验、选择的可能、本质的实现和偶然的境遇的具体表现,对于认识萨特的思想与创作,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17.
许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该文主要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对萨特戏剧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萨特戏剧大多具有艺术真实性,这主要是通过类似现实主义文学的方式以及现代派文学共有的方式分别达到的。文章又从萨特本人的哲学观和文艺观等方面,分析了萨特戏剧能够达到艺术真实的原因和条件,论证了这种成功决非出于偶然。最后指出,由于萨特的哲学思想本身具有两面性,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局限性,萨特戏剧在达到艺术真实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限制的妨碍。 相似文献
18.
陆杰荣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海德格尔与萨特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被人认为是存在主义的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认为二者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海德格尔与萨特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不同,因此导致了萨特从人的平面上来理解人,海德格尔则从“在”的平面上来讨论人的问题;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推进到阐释学的意向性结构,萨特则以“人的存在”为根据改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海德格尔把自身的现象学本体论叫做基础本体论,萨特把自身的现象学本体论叫做自由本体论;海德格尔的人道主义追求人的原初存在,萨特的人道主义则追求人的本质自由。 相似文献
19.
宗锦福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6)
在萨特惊人的一生中,他写出了四十多卷哲学、心理学、小说、生物学、剧本和文学评论书籍,还有形形色色的政治小册子、电影剧本和文章。早年,萨特专心于荒谬和虚无的研究,到中年,他研究社会正义和社会义务的问题。尽管萨特从未 相似文献
20.
张翠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69-73
庄周与萨特,对人的存在意识与存在方式都曾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关于个体孤独、绝对自由、悲观而乐观等命题,都曾是二者为命途多舛的人类生命所作的无奈而悲凉的存在选择,让我们看到东西方哲学家在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过程中观念思维超越时空的交互与相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