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以印度现代著名作家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中“贱民”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这类较为独特的文学形象的分析,探寻“贱民”这一印度文学形象的悲剧性格和他们悲剧性命运形成的社会根源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汪文宣作为巴金小说《寒夜》里的主要人物,其个性特征十分突出,其中"老好人"的描述在小说中出现多次。"老好人"是汪文宣内在性格与悲剧性命运的连接点,将其善良与懦弱的性格融于一体,揭示出汪文宣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内因。除性格因素外,仍有许多关键点促成了"老好人"悲剧性的毁灭。探讨汪文宣的"老好人"形象,剖析其悲剧性的源头,揭示出时代背景下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俄罗斯系列形象研究之一的"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文学画廊中极为特殊的一组人物群像.本文深入地探讨了19世纪俄罗斯文坛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的运行轨迹,较集中地反映了"多余人"的苦闷、探求以及不幸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妇女,她们为美而生,为爱而生,为人类的幸福、人类的未来而生。因而,妇女形象也就成了作家、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一批关注妇女命运的作家塑造出了形象鲜明的女性典型──她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各种文化的大碰撞使她们的情感、意识获得了新的“涅槃”,前所未有的复杂、丰富生活冲开了她们激情的闸门,带着崭新的时代意识和自己的独有特色,她们正进行着自己的追求和选择。俄罗斯文学也历来有塑造光采照人的妇女形象的美学传统,从普希金的达吉亚娜到屠格涅夫的叶琳娜,托尔斯泰的安娜,涅克拉索夫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相似文献   

6.
大江对鲁迅文学的接受,集中体现在通过文学的语言、意象,"塑造同时代的国家和国民形象",揭示一个民族的灵魂,展望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本文以鲁迅《阿Q正传》与大江健三郎《十七岁》为个案,经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在小说中分别通过现实中"最卑微"的存在,阿Q和少年"我"的悲剧性命运,揭示了不同民族灵魂深处的痼疾,进而发出震耳发聩的一个民族灵魂的自省与呐喊。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大师,鲁迅与福克纳以犀利的批判性眼光,对故乡大地一贯被视作弱势群体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饱满而鲜活的塑造与再现.他们的作品不但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女性形象,而且引发出关于社会与人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主要就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与爱米丽,从文学审美角度比较两位女性悲剧性命运,探讨她们存在的文学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尼娜》真实地反映了俄国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小说女主人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代表着当时俄国贵族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却以悲剧结束。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和俄罗斯宗教文化引导着安娜生活的悲剧方向。  相似文献   

9.
刍议关汉卿笔下的窦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最成功的妇女形象。善良、反抗则是窦娥性格中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窦娥的形象具有其独特的典型和悲剧意义 ,揭示了造成悲剧性命运的社会根源及封建法律的虚伪、丑恶性  相似文献   

10.
荣获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是苏维埃俄国“秘密文学”的卓越代表。他的创作是俄罗斯“秘密文学”光荣传统的一部分。他的创作经历是苏联时期地下作家苦难命运的一个缩影。他以自己的创作,不仅延续和发展了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表现了俄罗斯文学的自由精神与专制压迫的永恒对立。  相似文献   

11.
《卡斯特桥市长》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最富有悲剧色彩的长篇小说之一。男主人公亨查德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将永远被记载于世界文学殿堂之中。而导致亨查德悲剧命运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冲动和偏执的性格、时代的制约以及偶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娜司泰谢和安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笔下两个最动人的妇女形象。本文通过她们两人的人生追求、反叛性格和悲剧结局的比较,揭示了她们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的悲剧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先驱,他的作品不但以印象主义著称,更以其悲剧性特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在作品中努力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表现了人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4.
哈代在《还乡》中塑造了反叛的女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他的女性观中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但是由于哈代无法摆脱父权意识的影响,致使他的女性角色最终无法避免悲剧的命运,揭示出作者的悲剧性女性观及小说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根源。  相似文献   

15.
年轻美丽的安娜卧轨自杀了.她残忍地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这无疑是一出悲剧。其原因何在呢?仅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吗?我们认为,安娜的死除了客观外界原因外,还有其自身原因,这就是她的性格所具有的悲剧性.安娜的性格过于矛盾,思想过干偏狭自’(,精神十分空虚贫乏,这就使她在坎坷中不能正视生活,无法从困境中解脱自己而最终走向毁灭。一、安娜勇敢,敢干追求,却又软弱无能,性格过于矛盾。安娜出身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上流社会的传统道德、习俗,从小就融入她的思想里。但是,她生活的又是一个新旧交港的时代,农奴制废除…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通过对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思想倾向以及阿尔希普、廖恩卡祖孙二人形象的分析,探讨俄罗斯文学传统,尤其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对处于世纪之交的高尔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俄罗斯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写真,日瓦戈所珍视与捍卫的是人类性灵的精华。通过对日瓦戈医生的悲剧命运、形象分析,揭示强权、专制对于人格尊严、个性自由、人道主义信仰的戕害,阐释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从本世纪40年代起,这部小说就成为我国文学界的热门评论对象。在50-60年代,评论界几乎一致认为托尔斯泰以其精湛的艺术歌颂了小说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追求。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个别评论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托尔斯泰对安娜的生活追求持否定态度。近年来,研究者在安娜形象评价上表现出多种分歧,引起了我对探讨安娜形象评价问题的兴趣。《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现是有其时代历史根源的。1861年俄国开始推行权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良——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时间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去审视《长恨歌》中王琦瑶这一女性形象。在历史性维度中,探讨其女性的命运以及角色问题;在共时性的维度中,分析其自身存在的形式与生活状态,并且通过这一形象揭示出其文学价值和文学吏意义:王琦瑶的形象实现了作家所赋予她的上海精神的代表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浮生六记》女性的爱、美、聪慧、反叛等同中有异的方面对女性形象加以比较,展示其独特的形象,为人们立体化地分析、理解、欣赏封建时代的女性提供多元的审美视角,进而对其悲剧性命运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