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为篇名或书名,“篇名也称细名、小名或小题;书史也称总名、大名或大题。目还有逐一举要的含义,所以也就含有将书名或篇名逐一列举的意思。”①录为记录或叙述。“录还包含次第的意思。”②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加以编排和汇集后的成品”就是一书目录。③一书目录是目录的最早形式。“最早的一书目录是《周易·十  相似文献   

2.
《草堂诗余》是宋人编选宋人词(有小部分唐、五代词)的总集的一种,编者不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王楙《野客丛书》作于庆元间,已引《草堂诗余》张仲宗《满江红》词证蝶粉蜂黄之语。”那么这书应编成在庆元(南宋宁宗年号1195—1200)以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草堂诗余》二卷,书坊编集者。”这是这书最早见于目录书的著录。 这书的编集出于书坊,所以所定书名不伦不类。明杨升庵认为:因为李青莲诗称草堂集,词的产生以李白的《忆秦娥》、《菩萨蛮》为开山祖,由此有草堂之名,这说法  相似文献   

3.
清人朱溶及其所著《忠义录》一书,八卷。本文拟以较有特色之卷七《表忠录》为重点,兼及其他各卷,对其书、其人试作初步探讨。一、《忠义录》一书的版本、目录谢国桢说《忠义录》“记明季死节之士”,记“江南各地忠义之士,尤为详允”。朱溶其书“凡例”曰“是书悉记明末殉难诸公,一、二卷寇乱殉难者”,“三卷至八卷清兵殉难”;或其人“虽非殉难,而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者,不可谓非忠义也,并采而著之。”这部书,见到三种清抄本: 1.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本”三册,以下简称“南本”;还有“天尺楼本”,仅抄“南本”两卷,并毛奇令序,以下简称毛序。2.浙江图书馆藏抄本,六册,简称“浙本”。  相似文献   

4.
《史略》六卷,南宋高似孙撰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带有解题的史籍专目。《史略》的特色在于收录、著录、分类、编排上均不受传统目录的束缚。在史志目录中,有相当多部虽有类序,但无解题;私家目录中,虽有解题,但多重“名作”,对“不见经传”  相似文献   

5.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在其名著《校雠通义》中,归纳出目录学有两大功用,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故此,优秀的目录学著作被历代认为是治学之门径,刘氏父子《别录》、《七略》,为我国目录学开山之作,龚自珍曾谓:“微夫刘子政氏之目录,吾其如长夜乎?”(《六经正名》)又晚清张之洞所著《书目答问》亦为著名的目录书,范希曾称:“书成以来,翻印重雕不下数十余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故目录之学,沾溉后人,厥功至伟。喻剑庚君主编的《两刻豫章丛书题记》(以下简称《题记》),为江西先贤陶福履、胡思敬二氏所刻《豫章丛书》,凡129种书…  相似文献   

7.
一 “诗史”两个字合用,最早出现在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称曹植诸人的诗作“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意即说他们的诗作都是直抒胸臆而来,并非依傍前人诗作或史事而作。这里的“诗史”,指的是诗歌与历史。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开卷第一回中说,他的书写出初稿后,“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大概是惟恐读者不能明辨书中的寓义,才发出这样的感叹吧?二百年来,谁是《红楼梦》的“解味”之人呢?封建时代的学者文人们,抓住书中的片言只语,测字猜谜,或谓“传己”,或谓“传人”,或谓“经书”,或谓“淫书”,或谓“谈情”,或谓“言政”,等等。他们似乎从书中也看到了些什么,但因世界观的局限,始终没有抓住它的“大旨”。更不幸的  相似文献   

9.
版本学和目录学都是研究书本身的学问,古代统包摄于所谓“校雠”学之内。同一书每有不同版本,识别其真伪,比较其优劣,考证其异同,研究其流变,很自然地成为专门的学问。书籍既多,遍读不易,遂又有目录之学。目者条其篇目,录者取撮其旨意,扩而大之,则可以定群书部类,别学术源流。目录既明,则于读一书之前已知其大略及渊源流变,所以前人每谓目录学为“学中第一紧要,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版本目录之外,尚有校勘之学,它旨在订正讹误,恢复作者原著的本来面目。近人程千帆先  相似文献   

10.
《释名疏证补点校》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释名》的性质、体例与价值 《释名》,东汉人刘熙撰。是一部用声训(音训)来释义,即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字义的训诂书。刘熙在《释名·序言》中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名称,“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所以他说他著此书的目的——“叙论指归”,是推究万事万物命名的由来,因而“谓之释名”——把他的书叫做《释名》。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在文献分类编目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内容相同,而在装帧形式、版本形式等方面不同的“同类书”,而将这些“同类书”在目录组织进而在分类排架中组织在一起十分困难,为了方便读者对比和选择使用,阐述了采用种次号加辅助区分号将这些“同类书”集中的具体方法,结果表明,此种方法不仅目录组织清晰,还有助于读者对图书的检索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版本学与新文学的版本书籍用“本”来记数,这是从写在纸上,装订成册后开始的。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 F 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书林清话》)在印刷术没有盛行之前,古人称雕板印刷之书为“版”,称手写之书为“本”。后来,印刷术广泛流行,版本就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名词了。在宋朝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已经把版本做为  相似文献   

13.
姚永德 《社区》2010,(35):57-57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爱书吧!书是知识的源泉”。我国古代文学家在《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相似文献   

14.
曾巩一生给我们留下的11篇目录序,是他散文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书序三大家中,欧阳修以诗文序见长,王安石以经义序著称,曾巩则是以他的目录序受到世人的推重。清人方苞说:“南丰之文,长于道古,故序古书尤佳。而此篇(《战国策目录序》)及《列女传》、《新序》目录序尤胜,淳古明洁,所以能与欧、王并驱,而争先于苏氏也。”  相似文献   

15.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常有学生提出“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他用了二年多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筛选了二千二百种常见的重要古籍,分门别类,编成一部为初学者指导读书门径的举要目录书——t书目答问》,于光绪二年(187年)刊行问世。这部书一问世,就受到知识界的普遍欢迎,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极有影响的一部目录书。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后来的蔡元培先生干脆把它作为简明、实有的购书目录。自西汉刘向、刘敬父子首创…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11月版《成语故事选》一书中,将成语“郢书燕说”写作“郢书燕悦”。将此故事中“燕相国受书而说之”写作“燕相国受书而悦之”,并且把“燕相国受书而说之”中的“说”解释为“高兴”。我认为,象这样写和作注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一) 什么叫做本?本始见于刘向论述雠校:“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毛春翔先生认为本即书本,没有特殊含义。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吾谓书本由卷子折迭而成,卷不如折本翻阅之便……刘向……不曰持卷,而曰持本,则为折本可知。”张舜徽先生赞同叶的意见并发挥说:“‘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这话是对的。因根计数起于卷轴。就卷子中的本轴而言,可以称根,也可以称本。那末,‘版’的名称,原于简牍,‘本’的名称,原于缣帛……后世因合二者而连称‘版本,用为书册  相似文献   

18.
姚名达对于佛教目录逐书考察其内容,逐事确定其年代,逐人记述其生平,用力最勤,是其目录学研究的典范。他撰成了一部“系统”的佛教目录学“文献史”,甄别了佛教目录种种优劣,厘清了佛教目录学史的分期,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版本之学,始于汉兴于宋而盛于清,”书称本始于汉“([清]周寿昌《思益堂日札》)雕本之书日盛,“版本”一词日趋固定,但问题也接路而至:“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误遂不可止,甚可惜也([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有鉴于此,版本研究之学渐兴,到清代乾嘉年间,学者们几治经史,无不需研究版本和借助版本学知识,段玉裁就说过“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他们讲究创新、博证和致用,以治学严谨、文体朴实相推许,自命为朴学,而乾嘉时代就是其鼎盛时期,朴学由此也被称为清学,叶德辉就曾将目录…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看一下布雷多克所著的《婚床》——世界婚俗一书,就会明了,从古到今,世界各地有着数不清的结婚仪式。我们从语义学角度来分析,“仪式”是举行典礼的形式,它可以在多种含义上使用,诸如“欢迎仪式”、“庆祝仪式”、“开幕仪式”等。仪式就其实质而言,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性交际行为。结婚仪式属于仪式的一种。所谓结婚仪式(即通常所说的“婚礼”,意为结婚典礼)是为了证明结婚当事人婚姻关系(或称夫妻关系、配偶关系)的开始而举行的一定形式的典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从主体上看,是结婚当事人,而不是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