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刑罚轻缓化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人道主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及重刑结构论无法作为证明其成立的根据。刑罚轻缓化理论蕴藏三大风险:把刑罚体系性缺陷不当化约为刑罚过重,不利于刑罚体系的整体完善;轻缓化居于理论高位,造成刑罚改革理论供给不足;轻缓化思维将刑罚改革核心放在刑罚量的控制上,导致刑罚改革出现方向性偏差。刑罚变动并非出于轻缓的目的,而是取决于国家对犯罪现象控制力的强弱、社会感刑力的大小以及社会基本秩序维持的需要。在此三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从长远来看,死刑废除是大势所趋,财产刑终将逐渐消亡,自由刑和新型自由刑将在刑罚结构中占据绝对主流位置;刑罚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刑罚执行将呈现出时间灵活化、场所社会化、去隔离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经济犯罪是市场经济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经济犯罪的刑罚适用关系到能否很好的调整和减少经济犯罪。从经济犯罪的特点和成因考虑,对经济犯罪过度推崇适用死刑,非但不会从根本上遏制犯罪的增长,相反重刑万能主义的盛行只能使刑罚趋于极端并失去其固有的威慑力而得不偿失。在限制死刑适用的同时,应当扩大其他刑罚手段如罚金刑、资格刑的运用,达到刑种设置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经济犯罪是市场经济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经济犯罪的刑罚适用关系到能否很好的调整和减少经济犯罪。从经济犯罪的特点和成因考虑,对经济犯罪过度推崇适用死刑,非但不会从根本上遏制犯罪的增长,相反重刑万能主义的盛行只能使刑罚趋于极端并失去其固有的威慑力而得不偿失。在限制死刑适用的同时,应当扩大其他刑罚手段如罚金刑、资格刑的运用,达到刑种设置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刑事法治中的刑罚模式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刑罚轻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文明进步在刑事法治领域的体现,和谐社会在刑罚模式的选择上必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刑罚轻缓化.实行刑罚轻缓化,应树立人道主义观念,反对酷刑;破除刑罚万能和重刑主义的观念;消减死刑;完善监禁刑;改革、增加非监禁刑;从立法上完善缓刑以及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刑罚执行方法;引进恢复性司法制度;制定刑事执行法,改革行刑制度,逐步实现行刑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刑罚体系是刑罚权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 ,各个刑名的科学性决定了刑罚体系的科学性程度。清末刑法改制所确立的刑罚体系是中国刑法近代化的凸现点。《大清新刑律》所确立的刑名体系 ,分为主刑和从刑两大类 ,由重到轻排列。与中国历史上以往各朝代的刑罚体系是大相径庭的。它既有刑罚体系方面的近代化 ,又有刑罚思想和刑罚重心的近代化 :即以自由刑为中心的清末刑罚体系的建立昭示着刑法改制近代化成份的加重 ;死刑执行一元化成为中国近代刑罚体系迈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性窗口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罚结构之实然与应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伶俐 《东岳论丛》2006,27(3):159-165
我国现行之刑罚结构属于重刑罚结构,这种重刑罚结构之选择,与我国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民众的报应情感不无关系。从应然的角度出发,需要在正确认识犯罪现象的同时,辩证地分析刑罚的功效,并在准确把握世界各国刑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新架构。重构后的我国刑罚结构,应是两极化走向,即轻轻重重,以轻为主。  相似文献   

7.
有关太平天国刑罚的主刑刑种 ,不少研究者都认为基本沿袭了隋唐以来的五刑而形成了枷、杖、死等三个主要刑种 ,清人张德坚的《贼情汇纂》直至近人的许多论著都是这样论述的。本文依据《金陵杂记》、《天父天兄圣旨》等太平天国史料 ,分析指出 :太平天国还曾大量使用过奴刑这一刑种。奴刑的出现是太平天国领导人为完善太平天国刑罚所作的一种努力 ,它对缩小死刑范围和更准确实施太平天国刑罚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刑罚意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刑罚目的的不同追求直接决定着刑事制裁方式的选择。刑罚的目的是通过加重犯罪所需要的成本来制止犯罪,从而得到最佳的刑罚效益。在刑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选择有效的刑事制裁方式,以最合理、最小量的刑罚成本投入,最大限度获取刑罚效益,始终是一个难题。从刑罚经济分析的角度,研究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有助于实现刑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刑事司法活动成本减少、效益增大,进而更好地惩治犯罪与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9.
刑罚适用的具体过程和后果,意味着剥夺、限制受刑人的现有的利益,并在不同程度上制造受刑人的身心痛苦,所以就要求刑罚的存在和人类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笔者拟从历史入手,考察刑罚的起源,从人性需要出发,阐述刑罚权存在的必要性; 从人类理性要求入手揭示刑罚与刑法基本原则的关系;进而展望我国刑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由与人权保障精神体现在刑罚原则方面,即为刑罚人道主义。刑罚人道主义原则对于指导我国刑罚权的行使,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刑罚制度的进步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的重要的意义。必须理性的、客观的、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刑罚人道主义的正确内涵。目前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刑罚人道主义尚未真正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往往会出现对刑罚人道主义的滥用。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司法机关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我国的制刑权、量刑权、行刑权得以人道地行使,使刑罚人道主义原则得以有效地贯彻和落实,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法律信仰,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司法实践并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刑罚适用的具体过程和后果,意味着剥夺、限制受刑人的现有的利益,并在不同程度上制造受刑人的身心痛苦,所以就要求刑罚的存在和人类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笔者拟从历史入手,考察刑罚的起源,从人性需要出发,阐述刑罚权存在的必要性;从人类理性要求入手揭示刑罚与刑法基本原则的关系;进而展望我国刑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的刑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建红 《理论界》2006,(2):74-75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我国的刑罚结构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是,仍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对现行的刑罚结构作出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丁义娟 《兰州学刊》2012,(6):183-188
"刑徒"与"徒刑"含义理解的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刑罚制度的两条发展线路——罪奴制与徒刑制。在两条发展线路主导地位的此消彼长中,秦汉时期作为重要的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出土秦汉简考察传统被称为"劳役刑"的"城旦舂"等刑罚的性质,无刑期以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行为能力的限制使"身份刑"的概念更符合该类刑罚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刑罚根据有目的根据与手段根据之分.刑罚的目的根据是且仅是效益,受刑罚的手段根据的绝对制约.刑罚的手段根据为公正和人道,其以绝对命令的形式制约着对刑罚效益的追求;在刑罚的两个手段根据之间,人道又构成对公正的绝对制约.这样,在刑罚的根据中就形成了人道、公正、效益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5.
实然的刑罚目的与应然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认为,我国实然的刑罚目的是惩罚犯罪人,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而我国刑法学上占主导地位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理论见解脱离了我国刑法实践;尽快澄清刑罚目的问题上的混乱认识已成当务之急;我国刑罚目的的应然选择是惩罚犯罪人与防卫社会免遭犯罪侵害。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终身监禁立法规定的特殊性,其刑罚属性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终身监禁的适用以死刑为前提,其本质上是一种死刑;为了宽大并减少死刑的适用,立法者以自由刑终身监禁替代死刑;从执行方式看终身监禁属于不得减刑、假释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的入刑是我国反腐形势的需要,是减少死刑适用的合理选择,是国外刑罚经验和中国传统智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刑罚裁量公平是司法公平的重要内容 ,何谓刑罚裁量公平、如何实现刑罚裁量公平 ,是法学界探讨较多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刑罚裁量公平的涵义 ,分析了我国刑罚裁量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刑罚裁量公平的对策 ,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判例法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王晓莉 《天府新论》2007,(Z1):153-154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之一的刑罚调控的策略也应作相应调整,重心集中转移在宽严相济刑罚、结构协调合理的刑罚、人性化刑罚这三种特殊刑罚上。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刑罚陷入了某种困境。具体而言,其一,刑罚设置轻重失衡,名为轻重有度、宽严相济,实为多重少轻、重罚愈烈;其二,刑罚效用不当夸大,刑罚实际效用与国民心中的期待效用之间尚有距离;其三,刑罚结果信任危机,裁判结果屡遭质疑。出现如此困境的缘由在于刑罚目的混乱导致刑罚设置轻重失衡,功能不明导致刑罚效用受损,而判罚机械、说理不足导致刑罚结果难以获信。对此,应当重新明确刑罚目的;合理认识刑罚功能;以公正为价值目标,克服判罚机械、说理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20.
黄福涛  张爱晓 《理论界》2010,(10):72-74
关于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学理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综观德日刑法之种种学说,可以发现,这些学说尽管表面上见解分歧,但其实都在围绕者一个相同的点在探求原因:决定、影响科处刑罚的因素。这不失为一个恰当的立足点。以此来看,在我国刑法体系下,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在于社会危害性的减小、刑罚目的的(部分)实现以及刑事政策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