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2.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3.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4.
提出庄子的"无为"思想充分体现在政治思想的社会性上。"无为"不是对应儒家的"有为",而是"人为",其核心是合乎自然规律,顺应规律发展,循"道"而为。"无为"思想的提出,实际是对人为政治的超越。统治阶级的"有为"是为了个人私欲,庄子主张去除私欲无为而治,因而相对于私欲是超越的。"无为"的最终目标是"无不为",它遵循"适性"的原则,核心是合乎规律、顺应规律,这样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对"无为"思想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然”是《庄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庄子》思想得以展开的基础。《庄子》中的“自然”主要与“天”、“道”、“无为”相联系,从这三个侧面去感知庄子对于“自然”的看法,便可大致窥得《庄子》自然观的全貌。即“自然”具有如“天”一般客观存在、如“道”一般不可言说、如“无为”一般不可强加人的主观意志等特征。而要达到这样的“自然”境界,则需要经历去除物欲、抛弃成见、物我相融,最后达成“顺物自然”,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反对儒家的政治思想,认为"仁义"并非"道德之正",不符合人的自然真性,人的自然真性是素朴的、天然的,不应该予以人为的添加。庄子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和持守这种自然真性,他将持守这种真性的人称为"真人","真人"就是一种上达于"道"的能够保全真性、恬淡虚静、逍遥自适的理想人格状态。治理天下也并非"真人"的愿望,如果不得已时,"真人"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无为",最理想的治国之道应该是"在宥天下",而不是儒家之刻意尚为。庄子还以"至德之世"作为"无为"之道的参照,艺术化地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神往,这些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庄子"至人"的审美标准是与天为一、无为无己、形全精复.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正是笔者所推崇的至人最美,至人之美突出精神美,知识分子通过"坐忘"而成至人.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森舸澜在翻译《论语》时,充分考虑到了普通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并采用"厚重"的翻译方法,即在译文中为读者提供大量注释方便读者理解背景信息,语言表达尽量采取符合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使《论语》能够为更多的普通读者所理解。他认为"无为"是贯穿于先秦的主要思想,也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一方面,他在政治层面接受了传统儒学研究的"无为"思想——不费力而为却能轻而易举地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森舸澜创造性地构建了自己的阐释体系,他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无为"与认知科学和德性伦理联系起来。他认为《论语》中这种"不费力行动"是将德行、规范等内化后产生的,因此是较少受理性认知控制的行为,这正是一种德性伦理的理想模式;并将之视为对抗西方伦理学界的义务论、功利主义的有利武器。  相似文献   

10.
"无为"与"不争"是<老子>一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探讨其含义应与老子书中其他相关范畴结合起来分析,在范畴间的关系中加以把握.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与其伦理、政治思想有关,还与其本体思想、认识论有关."无为"的含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因其自然又不违万物之自然,二是"同于道"."不争"范畴也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善下之"、"后其身"等,二是"少私"、"寡欲"、"知足"等."无为"与"不争"两个范畴有区别也有关系,在老子思想中"无为"可视作高于"不争"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为人处事的态度,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完全的出神状态或所谓"坐忘",完全逍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一个是完全的融入社会,完全顺应社会的要求。庄子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彻底绝望,这一绝望可能含有反抗社会的意味,同时也会导致行动上的软弱无力。庄子为人处世思想确实有自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他希望在精神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绝对不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只不过是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12.
A村是位于中国广西边境地区大新县的一个村庄。该村村民主要是壮族,和越南邻村边民属于同一个民族。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中越关系改善以来,该村与越南邻村边民之间的跨国婚姻越来越多。特别是自1994年该村附近旅游开发以来,A村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吸引了更多的越南妇女嫁入该村。然而,这种必将越来越普遍的跨国婚姻,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有正常的婚姻登记,导致这群越南妇女难以取得中国国籍、户籍,最后导致这群嫁入中国、在中国生活并生儿育女的越南妇女成为“无国籍女人”,最终导致她们产生了社会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使她们无法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庄子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子,但也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综述“庄出于儒”的几种观点,然后从庄子对儒家经典内涵的昭示,《庄子》寓言对孔子的借重,以及庄子同颜回的相似、相通之处三个方面进行考稽、分析,指出庄子与儒家有密切关系,并认为“庄出于颜氏之儒”说有一定根据。  相似文献   

14.
全文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笔者从《齐物论》内容出发,联系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解决了对题目含义历来存有歧见的问题;并对全文结构和被认为纠葛不清的内容,进行了清理。在第二部分,笔者从对《齐物论》基本概念的解释入手,上溯老子哲学,联系庄子的其他篇章,对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且论证出在观念世界里,没有人类生命价值的绝对真理,得出了与当代存在主义类似的结论。最后,笔者指出了“庄周梦蝶”寓言的蕴涵,认为:前人和时贤的误解,来源于对寓言所起的总结全篇的作用重视不够,也对庄子创作《齐物论》仅仅是属于观念世界里的一种真理追求的努力,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5.
论《西游记》鲁本和周本信息的异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游记》鲁本和周本信息异同性的分析,指出周本确是小说;鲁本是否指小说却无据,很可能是指《长春真人西游记》。此题关联《西游记》早期版本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探讨,故庄从根本上辨别其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庄周梦蝶”中“蝴蝶”这一意象的分析,说明庄子把意象作为一种获得大道的途径和手段,通过意象来体道、悟道,以达到“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庄子的这一审美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和美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庄子》超越精神的由来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对"无待"、"无用之用"、"天籁"以及"丧我"等命题 的分析,指出庄子精神探索的层次性、递进性,并依此提出庄子超越精神的最高理想是"物化"。  相似文献   

18.
对“感情破裂”的离婚条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离婚标准是国内外婚姻法的重要内容,我国1950、1980和2001年婚姻法都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诉讼离婚标准。但感情破裂原则并非是科学的、客观的离婚标准,该规定忽视了婚姻的伦理性,也超越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因此,应用更科学合理的“婚姻关系不能维持”作为离婚标准,以保障公民婚姻自由,因为相比较而言,它具有更好的包容性和司法上的可操作性,也更符合现阶段真实的婚姻家庭状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还不允许证券民事赔偿采取集团诉讼的形式,但是集团诉讼较传统共同诉讼有其特有的制度价值和优势。研究集团诉讼在我国证券民事赔偿的可采性的同时,嵌入一个法社会学的视角,深入挖掘证券集团诉讼的法社会学动因,以期有利于我国对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式的调整和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