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是座山城,也是水城。老重庆的交通与经济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着水路来维持。老城的码头担负了养育这座城市的重任。本文通过介绍和讨论重庆老城的码头、码头人以及码头文化,进而揭示这座城市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试论行帮     
<正> “行帮”,这里是指清前期出现的城镇手工业雇工的行业性组织。这个名称最初多用于商人的行会组织,如西帮、陕帮、徽帮等。由于这个起源,后来凡是以“帮”称呼的,不管这个帮是小业主、商人的组织,还是手工业雇工的组织,一概视同行会。这是不恰当的。行会是以师傅为主体,包括帮工在内的行业性组织,这是唐宋以来就有的,而手工业雇工的组织则是晚出的,主要出现于清前期,  相似文献   

3.
景德镇行帮自治管理体系的形成与明清时期大量流民不断地涌入密切相关。流民为景德镇民窑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但也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的冲突,致使社会群体和组织日渐分化重组。官府在加强景德镇城市社会的控制之时,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却逐渐让位于行帮组织。行帮牢牢地控制着清代景德镇城市社会并发挥着重大作用。行帮制度之所以能在景德镇城市社会形成,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瓷业生产特点、流民乡族分布结构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4.
火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方式,但饮食方式能对一座城市的文化产生如此深刻影响的.非重庆火锅莫属。重庆火锅源于重庆的码头,是地地道道的俗文化。但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它却进入了上层社会,如今更创造了风靡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奇迹,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重庆的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6,(6)
通过对清代《巴县档案》中70个行帮公产纠纷案例的考察,可以发现清代重庆的行帮更倾向于通过诉讼解决此类问题。在清末新政之前,行帮的确能够凭借与地方官府的互惠关系,比较有效地利用法庭处理纠纷、保护公产。但是在新政实施之后,地方官府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之下,转而利用诉讼剥夺行帮公产。基于此,可以运用"官府掌控下的‘理性市场’"这一框架来分析,即官府主导着市场的命运,但也会在经济、社会比较稳定的前提下,给市场发展留下一个弹性的空间。然而在面对财政压力和形势突变的时候,官府又会不遗余力地剥夺工商业者。这些既矛盾又共存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微妙、变通的制度安排,清代中国许多地区或许都存在着"专制统治"与"理性市场"的共生。  相似文献   

6.
论清代山西驼帮的对俄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山西的内外贸易很活跃。俟至清代,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是时,巨商大贾辈出,商业资本雄厚,活动区域广阔,曾应时产生了两支势力颇大的商品转运集团,统称两大帮:一为载运各省货物至海口及日本贸易的“船帮”;一为懋迁各种货品至蒙古地区及对俄贸易的“驼帮”。其中尤以驼帮贸易为盛,其主力投入在恰克图的对俄贸易近两个世纪。本文仅就驼帮的对俄贸易史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村一些地区集体械斗、抗税抗法等恶性团伙犯罪比较突出。几千年来我国农村的小生产方式 ,造就了农民松散的组织特点 ,但在犯罪上却能结成团伙 ,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非法宗教文化、血缘宗族文化、地缘文化及封建行帮文化。因此 ,必须注重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法制教育及基层政权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范体系 ,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民的影响 ,预防农民团伙犯罪  相似文献   

8.
《重庆社会科学》的“重庆历史文化”栏目,是一个读者了解、认识重庆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发掘重庆文化旅游资源、提升重庆魅力的重要途径。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交融发展的城市。她个性十足,追求时尚而活力无限。在先秦,重庆就有自己独特的巴文化,战国时期又融入了同样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巴国的建立更是为重庆悠久的历史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秦汉以后的漫长历史中,重庆在巴楚文化的基础上广泛融合其他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重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重庆人放达耿直而又火辣的性格。展现重庆这一年轻直辖市的文化魅力,“重庆历史文化”栏目算是眼光长远。  相似文献   

9.
近代山东的商人组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清季以来,山东各业商人、商号之间除买卖经营关系外,还经常按不同籍隶或行业组成各种行帮、会馆,以维护自身利益,协调彼此关系,实行内部慈善救济以增强对外竞争的实力。及至近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商帮、会馆逐渐改组,建立起新式商人组织——商会。但是,行帮、会馆、商会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次嬗递关系,而经常是新旧交错、兼容并存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工会组织以阶级为基础团结工人的信念与中国城市苦力工人中传统的行会、帮口、帮会等旧式的小团体存在天然的差异和紧张感,如何处理与这些旧式工人团体的关系,是面临发动广大无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本文结合与码头工人相关的历史文献,在一个具体的行业环境中就民国前期共产党工会如何处理与行帮一类的旧式工人团体的关系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并尝试对当代劳工研究中阶级政治话语的再现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1.
“重庆性格”和“风流蝴蝶梦”是《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一书的两个关键词。小说通过白沙码头这一奇特的存在,写了某种特殊氛围下的重庆人的生存和重庆人的性格,表现出一种不甘平庸的挑战性反叛和抗争,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跌落在士大夫风流蝴蝶梦的俗套上。  相似文献   

12.
吴琦 《江汉论坛》2002,(12):57-61
漕运水手行帮会社的形成标志着漕运水手组织在性质上的根本转变。在乾隆三十三年的水手罗教案中,清廷采取了与前朝完全不同的处置方式:拆毁水手赖以生存的庵堂,销毁罗教经、像,治罪教内主要成员。严厉的惩治迫使水手罗教的活动由庵堂转移至老堂船,由公开转向秘密,并逐渐建构起了一套权力体系,最终促使具有宗教互助性质的水手罗教转变为具有民间秘密组织性质的行帮会社。此后,随着运河河运的废止,这一组织遂演化为早期青帮。  相似文献   

13.
具有学校教育性质的书院,重庆是在宋代才蓬勃发展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机构的出现除了该区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客观原因外,还在于它本身有官学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宋代重庆书院以北岩书院、濂溪书院为代表,能够体现中国内陆地区书院办学及组织管理的一般状况及原则。程颐、周敦颐等理学家在重庆书院讲学,培育人才,传播理学、推动了川东地区文化学术的发展,余风所向,波及川西及周边地区,构成宋代理学流派分布中的典型区域之一,且为关洛学派、程朱学派理学正宗的中介或媒体,在理学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正是重庆书院推动理学的传播以及区域性教育文化的转型,使得长江上游区域文化中心一时显现出光彩夺目的迷人景观,促成了重庆文化学术的第一次高峰。  相似文献   

14.
重庆与北京、上海、天津并列,共和国的版图上出现了京、津、沪、渝四个中央直辖市。重庆的地位提高了,但肩负的使命也更重了,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完成历史赋予重庆的各项繁重使命,全市人民必须有一个新的精神面貌,发挥每一个市民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重庆需要有新的重庆形象,需要有催重庆人奋进的精神。直辖市大重庆的精神动力何在、命何名,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市民动力的精神源泉,以城市冠名的城市精神,应能集中反映该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民的  相似文献   

15.
重庆作家阿蛮创作的长篇小说《依仁巷》是深层次地集中反映、弘扬重庆文化的一部力作,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位。作家通过对这条古式巷子里章家兄弟及周围邻居在几十年中命运变迁与人生打拼的刻画,再现不同时期、几代重庆人在建设家乡进程中散发出的典型地域文化性格,是对重庆文化之根的一次思索与寻根。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重庆地名不仅反映了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记载了这个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重庆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凸显了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重庆地名文化与这个城市其他的无形文化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明、清时期曾经风生水起叱咤商海的“十大商帮”(徽州帮、山西帮、宁波帮、陕西帮、山东帮、广东帮、福建帮、洞庭帮、江右帮、龙游帮)中,诞生于安徽省古徽州的“徽州帮”一直是稳居榜首的;而在由徽州商帮创造的博大精深的“徽商文化”宝库中,“徽商会馆文化”则一直是个温馨、多趣却又神秘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已经在“弘扬徽商精神,促进安徽崛起”的主题下成功地举办了4届、并已成为安徽省一块亮丽的经典品牌的今天。  相似文献   

18.
重庆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它们共同为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饮食与火锅文化等。  相似文献   

19.
在山城重庆,又悄然出现了一种新行当——读报小姐。读报小姐一般都是有文化的妙龄女子,为获得一份经济收入,她们利用休息时间,往返于雇主家,为其读上一至二小时的报刊,内容因雇户所好,由雇主选定。重庆某大学中文系学生张小姐,经人介绍给一位服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以中国城市为关注对象的"他者"纪录片不断涌现,这些纪录片呈现了丰富多元的"他者"视域,也折射了世界认知中国的不同逻辑.重庆,作为中国内陆对外开放的前沿,不仅成为国外媒体机构的纪实对象,也吸引了国外独立制作人和民间个体的纪实镜头.不同的拍摄制作方采用不同的"视域"呈现了不一样的重庆城市面向,既有快速发展中矛盾尖锐的"畸形"重庆,也有日趋国际化的"机遇"重庆,还有神秘又亲切的"人文"重庆.以这些重庆题材纪录片为例,从文化、经济和个体认知多方面探究多元"他者"视域对重庆城市形象进行不同呈现的动因,可为中国城市的未来"自塑"与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