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监管改造工作的目的,就是严格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罪犯实施劳动改造,采取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手段使罪犯改正恶习,消除破坏思想,改造成为新人。其重要内容就是对罪犯的思想改造。意识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对人的思想发展,行为准则都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和探讨罪犯的改造意识对于做好监管改造工作,转化罪犯思想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改造意识的概念和特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认为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确认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意识是为人特有的在语义学说中对客观现实中的反映的心理最高形式。关于它的一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进入生活世界的实践维度,对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逻辑关联,既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对此开展了很多研究并形成了不少有影响的成果,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研究空间,甚至一些“元问题”也依然有探讨的必要。如果我们引进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三种维度并由此来阐释此种逻辑关联的话,那就会有新发现:众所周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成立于本体论维度,“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成立于认识论维度,“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共同决定社会实践”成立于实践论维度。只有完整把握马克思的上述思想,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语境下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4.
"先进文化"概念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属性.作为社会意识的先进文化,不仅是对社会存在的现实性反映,而且是对社会存在的理想性反映,是对未来理想社会存在的观念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是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命题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发展的主体性与目的性思想.从发展趋势来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面向未来";从价值目标来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不同回答展开的。因此,分清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伟大战略任务的进程中,探讨思想政治工作者劳动价值,既可以深化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有助于正确确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地位,因而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劳动的价值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与进程。正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把握住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社会发展,既是确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劳动价值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意识本质中,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的相互作用。一、本质是事物内部必然的规律关系目前,人们所以把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本质完全等同起来,所以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社会意识的本质的全部内容,其根本原因在没有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之一,自它创立以来经历了无数的实践检验,证明它无疑是先进的世界观和力法论。然而传统的历史唯物论却存在着诸多缺陷。在发展过程中显得步履维艰。这些缺陷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范畴本体化。传统历史唯物论从本体的角度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类,并在本源与派生的关系上论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根源性。几乎未曾专门论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认知性。这样,历史唯物论的范畴就仅具有本体论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按教科书所讲,科学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生产力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然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在理论上早已迭成共识,那么,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是生产力,是否混淆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界限?科学究竟应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还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解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的关键是运用辩证法.我们认为,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这是科学认识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二是在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这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这时科学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里,对一些基本的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深入探讨这些范畴的确切含义,对完善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有重要意义的。大家知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但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等社会现象,应该划入社会存在,还是划入社会意识呢?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仁 《东岳论丛》2002,23(6):61-6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展开的。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从总体上看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2.
实践"三个代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从总体上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意愿;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研究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的指导原则。列宁曾经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结果)”。(《列宁选集》第1卷,第18页)这里所说的物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存在的主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顶层"的社会意识左右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背离了普遍的主体性价值,普遍的社会意识就会显现出对抗的因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矛盾就会加剧,社会意识的更多诉求,就会取向于社会存在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确立执政党的为民意识,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务必强化执政党的服务意识,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而绝不凌驾于人民之上。务必要从意识形态的顶层,扭转只为少数人或少部分集团谋利益的价值观念,让社会回归正常的存在形态,让主体人的意识重归主流渠道。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意识的主体性理解封毓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范畴,人们通常是就其对社会存在的关系,把它定义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点说,就是社会物质生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社会物质生活是不依赖于人们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现实,而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成和变迁的真正原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一是个人视角与社会视角统一;二是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协调;三是人文精神与政治诉求和谐;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有些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写道,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论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个道理,人所共知,似乎用不着再作什么  相似文献   

18.
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这一体系是有其结构的。深入探讨社会意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简要回顾以往对社会意识的研究,主要是根据社会意识的各种表现,按其相互区别划分为不同的形式。到目前为止,对于社会意识的划分,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社会意识统统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平行划分为不同的形式。这是传统  相似文献   

19.
读了贵刊八一年第二期尚乐林同志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吗?》一文,不无启发。但对尚文的观点实难苟同。我们认为尚乐林同志对“社会意识”的概念和“相对独立性”的理解都是值得研究的。首先,尚乐林同志把“社会意识”与具体的意识形态混为一谈了。“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特定概念。同任何一个科学概念无不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一样,“社会意识”也有自己特定的含义。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即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构成的认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产生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这是它的内涵。它的外延指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科学、宗教等具体的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在日常活动、相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社会意识领域内,社会心理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并且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双向影响和制约,是社会意识发展的内部动力,它与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但我国哲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是强调社会存在直接决定意识形态,没有从社会意识内部深入阐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规律。所以,论证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