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从唐初以来,随着边疆各族的纷纷内附,唐朝廷建立了许多“羁縻府州”。羁縻府州有两种,一种设置在各族、各部落原居住地区,如贞观二十一年(647)在铁勒回纥部设置的瀚海都督府,契苾部设置的榆溪州等等。随着这些羁縻府州的设置,这些地区也就划入了唐王朝的版图;另一种设置在原唐朝边州界  相似文献   

2.
经 济青藏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温军 (1 -3 )对阿坝州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 (草 )工程 的若干思考杨秋紫腾嘉庄春辉 (1 -1 6)历 史西夏学研究中藏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牛达生 (1 -2 3 )简析西藏噶厦时期的差乌拉制度朱文莉毛阳海 (1 -5 5 )“宗贝 王”封号新考洛加才让 (1 -1 1 3 )盟誓文诰 :吐蕃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文书孙林 (2 -47)论和硕特在藏时期的甘丹颇章政权罗布 (2 -65 )唐代弱水西山羁縻部族探考郭声波 (3 -2 8)清末川边改革新探赵云田 (3 -3 8)近代四川藏区鸦片贸易及其社会危害刘君 (3 -5 0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  相似文献   

3.
唐代在今广西设置的州县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地方政区的设置上,唐是改“郡~县”为“州~县”的朝代,也是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的朝代。广西地属边塞,唐既在其处设州置县,又创置了众多的羁縻州、县、洞,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地方政区建置。而中晚期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唐朝又在今广西设置桂管、容管和邕管三个都督府,分控各州县及羁縻州县。州县省并,辖属更替,不仅后人易于忽略或混淆,而且当时人及与唐距时不远的新、旧《唐书·地理志》作者也多见舛互。本文据唐人及五代、宋人的记载详予疏理厘正,并附上当时各州县的风俗,或可在明确唐朝在今广西设置州县的同时,了解当时各地居民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川西高原位于四川省西部,为青藏高原的东延部份。其地东邻四川盆地,南接横断山脉,西界金沙江,北连青海、甘肃二省。自古以来,川西高原就是各种非汉族居民的生息、繁衍之地。七世纪初叶,隋朝势力逐渐伸入该地区。入唐以后,又先后在这里设置了数以百计的羁縻州,从而使川西高原上的众多部族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与此同时,吐蕃王朝的势力也由西向东进入川西高原,八世纪中叶,最终将唐朝势力完全逐出  相似文献   

5.
唐王朝在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居于极东北边地的黑水靺鞨人和西北的室韦人中设立羁縻府州,他们以原始部落的形式与唐廷发生着朝贡关系,并且随着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统治力量的变化,其朝贡频率也随之变化。总体来看,室韦诸部在羁縻府州的形式下与唐王朝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贡关系,满足了自己特定的经济、政治目的。同时,中央政权对该地区的统治也随之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6.
<正> 宋代承袭唐代对“蛮夷”之地的羁縻政策,“即其部落列置州县”,由部落酋长担任都督、刺史,世代相继,号称羁縻州,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宋朝在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大体而言,采取任用土官、以本土之法治本土的羁縻政策,强化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恢拓梅山、南江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蛮”族的封建化进程和  相似文献   

7.
唐、宋两王朝在广西部分地方实行的羁縻制度,是元、明、清几个王朝在广西部分地区实行的土官制度的窠臼,因此,我们研究广西土官制度各种问题时,就必须从唐、宋时期开始。 广西的土官制度,从唐、宋以至明、清,有的土州延续到民国初期才进行改土归流,它  相似文献   

8.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17,8(3):32-36,105-106
唐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对巴蜀民族地区的治理,建立了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些行政机构与唐王朝在其他民族地区建立的一样,为州(郡)县和羁縻州县.通过这些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唐王朝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治理,既进一步把这些地区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范围之中,又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开发和发展,也能够促进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各民族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正> 有宋一代除王安石等实行新法时期曾用章惇等开发“南北两江”及广南路之外,极大部分时间对于南方民族地区执行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即“恃文教而略武卫”,兹分述于后。一、在政治上树其酋领、封官赐爵实行羁縻统治、普遍推行土官制宋太祖在统一南方过程中,辰州瑶人酋领秦再雄首先归顺,乃封他为辰州刺史,“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之,斯计之得也”。在南方普遍任用原有  相似文献   

10.
唐朝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唐朝的强大和民族政策的相对宽容,契丹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有很多契丹人成为唐王朝的属民。为了加强对契丹人的管理,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唐王朝对契丹人实行了设府置州、册封、赐姓以及和亲等一系列羁縻统治措施,进一步加速了契丹社会的发展,为契丹族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古迪(Jack Goody)在追忆其所亲历的英国人类学的转变时说过以下一段话: 涂尔干的事业,对于人类学家界定其问题意识,无疑起到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埃文思-普里查德本人,而且也来自那些受牛津大学训练的学者以及诸如福忒思、格拉克曼、斯瑞尼瓦斯(Srirvivas,1916-1999)等较年长的学者,这些人像杜蒙一样,曾担任该大学的教员.  相似文献   

13.
李翎 《西藏研究》2006,(3):59-62
敦煌藏经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幡画,其中有的注明为“引路菩萨”。通过图像特征,可以确定这种“引路菩萨”属于观音菩萨的一种身形,其宗教功能是作为阿弥陀佛的助手,引导死者往生西方净土。同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的“莲花手”观音,虽然在造型、名号上与前者并不相同,但经过笔者的考察,证明汉传佛教中的“引路菩萨”与藏传佛教中的“莲花手”在宗教功能上是一致的,是观音菩萨在不同的宗教系统中所呈现的不同图像样式。  相似文献   

14.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6.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鞑靼斯坦与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两个自治共和国 ,它们曾分别于 1 990年 8月和 1 990年 1 1月提出了主权要求 ,但是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前者经过与俄联邦中央谈判 ,达成妥协 ,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形成了联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新模式 ;而后者却发展成为严重的政治危机 ,并升级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本文试图分析 :为何“主权之路”起点相近 ,其政治结果却截然不同 ?一、历史发展道路鞑靼与车臣都是在沙皇俄国的长期武力征服过程中被并入俄罗斯的。鞑靼人早于车臣人与沙皇俄国发生了联系。“鞑靼”这一族称最初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