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昕 《社会科学论坛》2004,(16):118-121
高陶事件,是汪精卫政权成立前夕轰动中外的一件大事,被称为"小西安事变".高宗武、陶希圣之所以弃汪而去,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参阅了许多当年曾经参与其事的日伪方面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一些档案材料,细细爬梳,认为二人出走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汪精卫集团的权势争斗,不同于陶恒生、章开元两位先生的观点.笔者希冀对此事件的分析,管窥汪集团派系斗争的实质,引起读者某些启迪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孟端星 《学术探索》2006,(1):112-119
抗战初期,高宗武奉蒋介石之命暗中从事和平交涉,在与日本交涉过程中,他没有欺骗或背叛蒋介石,也没有诱使汪精卫上钩,让汪跳火坑,更不是“双料间谍”;他无意做汪精卫的代理人,却被日、汪利用;在日、汪“和平运动”中,他仍然企图实现蒋、日“和平”;脱离汪精卫,是其从事“和平交涉”的主观出发点与日、汪“和平运动”的进展相矛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汪精卫的《读陶随笔》堪为论陶经典之作。汪精卫认为,陶公有"人心良而风俗淳"的志向、有"伯夷之清"的胸次、有"无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汪氏着力于这三个层面展开剖析,以论证其"陶公为百世之师"的论断。汪精卫接受最为深刻的是陶渊明身上的"义"。陶公之"义"作为一种文化原初力,是汪精卫文化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义"被汪精卫异化了,它不再停留于心理层面,而是演变为一种疯狂地追求声誉与所谓"壮举"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在以广州为发源地的国民革命运动中,陶希圣曾接近左翼,后来更是弃笔从戎,成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由于陶的这段经历,有不少书籍记载陶希圣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观点几乎成为定论。本文根据所掌握的历史材料,详细考察了陶希圣这一时期的活动经历和政治倾向等。笔者认为,从当前所能看到的历史文献中,既找不到陶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也看不出陶有过共产主义信仰,更没有发现陶的入党具体时间、介绍人和地点等资料。陶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与哲学──《蒙古族哲学史》前言陶克陶一个新消息!蒙古民族哲学史苑囿的新树终于开出了花朵,这就是《蒙古民族哲学史》。树可贵,花亦可贵──开山第一次。亚里士多德说:“政治学术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这是为他的《政治学》辩护的。据我看,哲学、哲学...  相似文献   

6.
1988年10月以后,随着武汉、广州的沦陷,抗日战争由防御阶段转向相持阶段。这时,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主要目标也由国民党方面转向中国的解放区;并对国民党进行诱降。同年12月22日,近卫发表了一项以“防共”为词的诱降声明。在这样的形势下,早与日本帝国主义暗中往来的汪精卫集团,首先公开叛变投敌。汪精卫潜离重庆,逃到河内,发表了响应近卫声明的艳(29日)电。随后即进行了一系列的卖国投敌活动。他们在香港主办的汉奸报纸——《南华》、《天演》、《自由》等三家日报,就是他们进行卖国投敌活动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7.
黄静 《学术研究》2005,1(2):108-113
《食货》半月刊、食货学派与陶希圣是三个有密切联系却不完全等同的概念,《食货》半月 刊的撰稿人并非全为食货派成员。食货学派在陶希圣的带领下,致力于社会经济史研究,对刚刚起步的中 国经济史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并形成“魏晋封建说”之共识。食货学派学术成果的取得归功于唯物史观 的运用,然而陶希圣在学术立场与政治立场上的矛盾最终导致了食货派学术生命的过早结束。  相似文献   

8.
范蠡所居陶地考张守德,李近山太史公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都具体地记述范蠡性越灭吴,浮海适齐后“止于陶”,“卒老死于陶”。但陶在今何地,其说不一,需要我们再加探讨。对陶的解释有二,一是释陶为陶山。如《抬地志》所载:“陶山在济州平...  相似文献   

9.
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举世震惊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陈独秀同从欧洲回国的汪精卫“协商”,于4月5日发表了一个《汪、陈联合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过去,对这个《宣言》似有定论.如,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认为:《宣言》没有“指责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却竭力为蒋介石掩盖,说‘国民党最高党部之议决已昭示全世界,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上海军事当局表示服从中央,’……这个宣言是对于工人阶级的欺骗,帮助蒋介石解除了工人阶级思想上的武装”;198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史》认为:“陈独秀……不仅对于蒋介石制造的一系列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惨案孰视无睹,甚至,对中外报纸关于蒋介石要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披露,也置之不理.相反,他竟然与从外国回来,正在和蒋介石密谋反共‘清党’的汪精卫于4月5日发表了《汪精卫、陈独秀联合  相似文献   

10.
香港“97”回归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举国欢腾,举世瞻目。本文借着刊出回归前我的4篇“随笔”(见下文1至4节,均于10余年前在香港报刊发表),以见“殖民教育”的一斑。随后,我们引述回归后刚上任的董建华新港督的公开谈话(见下文第5节,它与前4节密切关联),稍作评析,做为本文的结尾。1.普选与爱国!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七日的《中报》大红字标题:“邓小平赞同港督意见,香港普选宜循序渐进”。内文说“邓小平不相信香港现时搞‘普选’会对香港有好处……他又称,将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必须同时爱香港及中国,普选是否能觅到…  相似文献   

11.
新旧文学的交替和香港新小说的萌芽袁良骏关于香港新小说的萌芽时间,以往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在1928年前后,本文提出了新见解,认为应该是1924年7月1日,其标志是《英华青年》的重新创刊。本文在探讨香港新小说的萌芽时,对香港的政治、文化环境做了考察,对香港...  相似文献   

12.
1935年1月,陶希圣、萨益武等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的各文化团体纷纷召开座谈会和讨论会,《文化建设》月刊也专门以“怎样建设中国本位文化”举行了征文,“一时议论风生,颇显百家争鸣的气象”①,到6月份这场论战的成果就编成一本《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论战主要是在主张“中国本位文化”的学者与主张“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学者之间进行。主张“中国本位文化”的,除了十教授(王新命、何炳松、武唷干、孙寒冰、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有一些研陶学者或撰写专题论文或出版专著,对20世纪的陶学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如钟优民《陶学发展史》专著中的第七章、第八章和《世纪回眸 陶学百年》专题论文;魏正申《二十世纪陶学论著》、《陶渊明及其研究论》和多篇专题论文;吴云《陶学一百年》、《“陶学”百年》、《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等三篇专题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普天同庆。人们不仅关心香港的现在,也关心香港的未来,希望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后,更加稳定、繁荣.回顾香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香港经济快速发展是从本世纪中叶开始的,而真正称得上繁荣,则是最近20多年的事。这就是说,香港的发展和繁荣,是与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因此,谈到香港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能不谈“中国因素——新中国对港政组。正是有了这种政策上的保证,香港才得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才有了后来的经济腾飞,正是有了它,才会有后来的“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5.
再过三年,中国即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6月30日《学术研究》杂志社召集广东学术理论界的部分学者、专家就加强粤港澳研究,迎接“九七”香港回归进行座谈。李华杰、周维平、雷强、郑天祥、许隆、张仲深、周毅、龚唯平、吕沛、戈晓宇等港澳问题研究专家出席并作了发言,现摘要概述如下:一、关于九七前后县港经济体制“对接”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广东与香港在经济体制上的“衔接”应是指广东的经济体制和香港的经济体制在最大可能上趋于一致,相互协调,彼此兼容,促进双方经济交流、合作互补和互利。从目前和未来半个世纪来看,广东实行的…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武汉出版的《中央日报》副刊,是一份稀见的报刊。它自1927年3月22日创刊至同年8月31日,共出版了158期。“七·一五”后,汪精卫与蒋介石勾结,共同残杀中国革命。从7月31日起,《中央日报》星期版《上游》地位,即由叛变革命后的司法部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特刊  相似文献   

17.
有人断言,“香港文学在香港,香港文学研究在内地”。此话并不全面。香港学者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比内地还要早。还在内地闭关锁国的1964年,罗香林教授就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过《中国文学在香港之发展》的专题报告,不过他谈的是在香港的中国文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香港文学,且当时还未有明确的“香港文学”概念。到了1974年9月,吴萱人在《学苑》发表了《20年来香港文学的嬗变》,从宏观上论述了与内地文学分流后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1975年7-8月,香港大学文社主办“香港文学40年文学史学习班”,编印了《…  相似文献   

18.
去年九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颁布以“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为口号的《二十一世纪教育蓝图》,提出多项近乎翻天覆地的建议,并描述了数个“教育改革的远景”,包括“确认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使命”和“建设一个具国际性、具民族传统及兼容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这些都是应予肯定的。重视“德育”和强调“民族传统”,正是香港教育未来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足以补救百多年来香港教育政策的失误。回归前的香港,由于仍属英国殖民地,鼓吹“英语教学”自有其政治需要与目的。回归以后,特区政府当可以放开怀抱,积极提倡母语教学;可惜,三…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云:“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之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明代王圻云:“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康惟少陵。”(清陶谢集在《靖节先生集民诸本评陶汇集》梁、王二人从抒情艺术着眼高度评价陶诗,把陶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杜甫相提并论,是颇有见地的。因而对陶诗的抒情艺术方法进行一些探索,是颇有意义的。我国的抒情诗,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峡经咕帼风》、饲。雅》,《楚辞》的《离骚》、《九章》…  相似文献   

20.
笔者《刘基〈张雨墓志铭〉及相关问题》一文,揭见《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71~173页,其中引文两处标点疏误,特予更正。1·引《珊瑚木难》本刘基《张雨墓志铭》一文:“昔陶弘景得道华阳,是为华阳外史,今子得道于句曲,其必继陶,后乃号雨句曲外史。”其中“后”字当属前,正确的标点应是:“其必继陶后,乃号雨句曲外史”。2·引《珊瑚木难》附识:“右伯雨《墓铭文》、《明圹志》、《竹林宴集序》共三篇,乃陶南村《杂钞》中所录,考之《覆瓿》等集皆不载,故录之于此。”其中“伯雨墓铭文”应连为一体,为刘基所作碑铭篇名,正确的标点应是:“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