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玠与岳飞     
吴玠字晋卿、甘肃静宁人。生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卒于绍兴九年(1139)。他从小熟读兵法,武艺出众,青年之际以良家子从军抗击侵犯边关的西夏;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副将。以后金兀术率兵十余万进犯秦陇,入侵蜀汉。吴玠与其弟吴璘同心协力誓死为国,先后在陕西凤翔、天水、徽县等地,  相似文献   

2.
吴玠吴璘家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吴玠吴璘吴挺吴曦为核心的吴氏家族,起自建炎,迄于开禧,是南宋一代最大的军事集团。他们初以战功起家,继以兵柄世传,使吴氏家族称雄于四川几近八十年!故宋人有言:“夫吴氏当中兴危难之时,能百战以保蜀,传之四世,恩威益张,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 在吴氏家族中,《宋史》为之立传者只有四人,即吴蚧、吴璘、吴挺、吴曦;明人钱士升作《南宋书》时,又为吴玠之子吴拱立传,但失之简略。这种状况,影响了对吴蚧吴璘、乃至整个吴氏家族、吴氏军事集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及其弟吴璘,在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几十年的实战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德为先、以智取胜、以严治军、以勇临战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谈顺昌之战     
宋代的顺昌,是1079年(元丰二年)先由颖州升为顺昌军,于1119年又改为顺昌府。府城即今安徽阜阳市(县)地方。顺昌之战是南宋抗金的一次以寡敌众的重要战役。 顺昌之战发生于1140年,即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早在十五年以前,即1125年,金朝统治者已经侵略了黄河以北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广大地区。1127年,金兵竟攻破汴京,掳走了宋朝徽宗、钦宗,演成历史上所谓的“靖康之变”。1128—29年金兵大举南侵,1140年金将兀术率兵十五万,在顺昌城外扎寨三十多里;其中且有兀术  相似文献   

5.
正南宋吴正子注《李长吉歌诗》为李贺诗集首个注本,影响极大,但历来对吴正子其人所知甚少。周金标《吴正子〈笺注李长吉歌诗〉三题》(《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推断吴正子"大概生于公元1200年左右,主要活动于南宋宁宗、理宗时期",有发覆之功。惜未考其卒年。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五有《祭国史吴校勘正子》一文。此文虽未提及吴正子去世时间,但根据黄震仕履经历和《黄氏日抄》编排体例,可推知此文写作时间,而间接考知吴正子卒年。黄震咸淳七年(1271)始知抚州(治所在临川),咸淳九年(1273)离任。吴正子世居临川,系陆  相似文献   

6.
刘延庆是北宋末年的重要将领。他的先祖是西夏归宋酋长。自仁宗宝元以亲,他们一直为保卫赵宋的江山而战。刘延庆的次子刘光世,从康王赵构南渡后,长期战斗在抗金斗争的前线,与当时的岳飞、韩世忠等人,同被世人誉为抗金名将。关于西夏归宋酋豪刘延庆家族的研究,应当在整个西夏史的研究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最近,韩萌晟同志撰写的大作《刘延庆族源考略》(载《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为人们研究刘氏家族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本人不揣学识浅陋,仅就刘延庆的家族世次、刘延庆如何死去以及有关他的族源史料  相似文献   

7.
西夏(1038~1227年)与辽、宋和金、宋三足鼎立达一百九十年。西夏疆域除与宋、辽或金接壤外,还与吐蕃、高昌(西州回鹘,后为西辽属地)及蒙古高原诸部相邻。西夏立国的一百九十年间,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形成统一的蒙古部族前,西夏北邻主要是克烈部和塔塔儿部。而《辽史》笼统地把蒙古高原诸部称为阻卜,《金史》则称为阻?,南方宋人则称为塔  相似文献   

8.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中等地主出身。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死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一生坚持抗金统一,反对妥协投降,在思想理论上无情地批判了投降路线的理论基础——朱熹为代表的反动“道学”,为抗金斗争大造了舆论。陈亮是南宋时期一位坚定的爱同主义者,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龙川文集》三十卷。一在陈亮出生前,我国东北境内的女真族逐渐兴起,1115年女真贵族建立金国。金灭辽  相似文献   

9.
一吴稚晖(1865—1953年),名敬恒,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吴稚晖早年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拜师、苦读、考试以猎取功名的传统道路。尊孔读经、忠君卫道的思想十分严重。1892年,江阴知县路过孔庙而未曾下轿,这在当时是属于“大不敬”的行为,吴稚晖岂能容忍这样“非圣无法”之事。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拦轿质询,以石相击,因而触怒了知县大人,被迫离开南菁书院。1895年,31岁的吴稚晖第三次入京会  相似文献   

10.
<左传·定公六年>突兀提及了一个历史人物"吴大子终累".后,其人在<左传>中再无记载,亦无补记.后世诸多文献,如西汉时的<史记>、东汉时的<吴越春秋>、西晋时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吴地记>、南宋的<吴郡志>、元代的<吴越春秋音注>、明代<东周列国志>、清代<曲园杂纂>等,都对这一历史人物与吴王阖庐(阖闾)、夫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解析.在梳理与之有关的学术论述后,着重指出:吴地这一历史人物引发历代不绝如缕的评述、争论,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论述链条.其背后,展现的是吴地学术的涓滴成水.同时,它也清晰地构成现代苏州经济生活中某些产业(如旅游等)的丰厚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吴与弼是明初一位有影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对理学在明代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他的思想进行研究颇有必要。 一、吴与弼的身世、生平及思想渊源 关于吴与弼的身世,他的弟子娄谅有过记载: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氵卡)州人氏。唐睿宗时为朝廷议代夫。吴兢的七世孙吴宣迁居抚州。吴与弼的高祖吴景南,擅长诗,元初名儒吴澄曾为其诗集作序。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祖父吴泾,迁居崇仁。父亲吴溥,官至国子司业,著有《古崖集》。吴与弼出身这样的家庭,对他的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他自述道:“吾六岁入小学,七岁而学对句,十有六岁而学诗赋,  相似文献   

12.
读辛词四首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他出生于沦陷已久的山东历城。年轻时,组织义军,在济南以南山区开展抗金斗争。后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山东农民起义队伍,任“掌书记”职务,掌管全军书檄文告一类工作。不久,辛弃疾从对付久征惯战的女真铁骑的需要出发,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归附南宋王朝,以期与南宋官军遥相配合,抗击金兵。辛弃疾南归后的第二年(即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 张浚北伐,兵溃符南(在今安徽省  相似文献   

13.
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略例”中说:“杜集之传于世者,惟吴若本最为近古”,又说他的笺注本,“其字句异同,则一以吴本为主,间用他本参伍焉”。所谓吴若本,即南宋建康府刻本。吴若《杜工部集后记》中说:“右杜集,建康府所刻板也”。吴记写于南宋绍兴三年六月,记中说刻印此本创自建康府学教授刘亘(字常公),“常公初得李端明本,以为善;又得抚属姚宽令威所传故吏部鲍钦止本,校足之;末得若本,以为无恨焉。”从吴记看,这刻本未必即据“若本”付梓,其间可能参校李、鲍诸本。李本当是李端明的藏本,李是建康府的“府帅”,他赞助刘亘刻印杜集。鲍钦止本倒  相似文献   

14.
西寿保泰监军司是大夏王国十二监军司之一,地处柔狼山北,即灵州至兰州的交通要道上。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十分险要。作为西夏南疆的重要军事基地,保泰军是护卫天都的主力部队,西南可攻略熙河兰会路,东南可直取镇戎军、渭州及其泾原路,在宋夏战史上,其地位举足轻重。因缺乏翔实的文字记载,故各种西夏地图和研究专著均未明确标示和说明这一监军司的具体位置。经实地考查,本文认为靖远(会州)东北、海原(西安州)西北的兴仁盆地(柔狼山北)当是西夏的西寿保泰监军司所在地。  相似文献   

15.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李自成,祖居陕西米脂县(今横山县),但他开始举旗起义是在甘肃省榆中县(时称“金县”).崇祯元年(1628)冬季。李自成因交不起当地官僚地主艾举人的高利贷,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之死”①,由人解救出狱后,杀死艾举人,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来到甘肃甘州(今张掖)②。当时,梅之涣任甘肃巡抚,杨肇基任甘州总戎(即总兵),王国任参将(即参戎,位次副将)。李自成叔侄就在“杨肇基麾下”王国营中当了兵。不久,李自成升为把总(时为三大营职).是年冬季,满州兵入关,包围了北京,明王朝急调西北各镇兵  相似文献   

16.
吴世昌传略     
吴世昌字子臧,浙江省海宁县人。一九○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海宁县硖石镇。父亲是乡村油坊的伙计,母亲是家庭妇女。在六个孩子中他最小,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小学没念完,十二岁时就被亲戚送进杭州望仙轿直街立大参号当学徒,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由于艰难岁月的磨炼,吴世昌从小就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他后来进了中学,发愤求知,刻苦用功,有志为发扬祖国文化事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岳阳楼记》一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宗谅之托而写的,但对滕的求记书却一直缺乏应有的探讨。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岳阳楼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他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也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庆历二年,他在担任泾州知州时,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在定川寨被西夏元昊击败,西夏兵乘胜直抵渭州,泾州危急。滕宗谅为安定人心,曾动用公钱武装农民,犒赏士兵、抚恤战死者家属。这本是临变应急的必要措施,但后来却被不满新政的保守派奏劾为枉费  相似文献   

18.
《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的西夏译本存世较多,与敦煌、宋、辽、金等汉文本内容基本一致.西夏译本至迟在天盛八年(1156年)已有抄本,卷尾发愿者题名有两姓不见于存世西夏文献,经文其他附加内容承自汉文本.多个西夏译本内容相同,为同一本子翻刻或复抄.但拜寺沟方塔出土、黑城本与西夏本内容有异,似乎另有来源.  相似文献   

19.
吴世昌     
吴世昌,著名红学家,文学史研究家,教授。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1908年生。吴世昌著述甚丰,公开发表时,都是用这一真名,但他也有个笔名“燕京布衣”,那是1928—1933年他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看不惯那里“洋气”十足,为校刊撰文时起的,以示抗议。其实,这四字倒很合他的身份。他出身贫寒,幼年早孤,曾做过学徒和店员。以后,靠工读苦学,才得以考入燕京大学英文系。那时燕京大学学员  相似文献   

20.
南宋初年,抗金名将曲端因与张浚战略方针不合,加之王庶诬陷其谋反,被投狱致死。后代史论多对其功过是非进行正反两面的人物评说,以至于曲端之死似成为千古悬而未决的冤案。曲端之死与张浚"猜忌"或王庶诬陷关系不大,实出于曲端专横跋扈、不服从上司及彭原店之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曲端的这些政治品格或政治经历,与南宋初年宋高宗政权建构稳定的中央政权这一政治本位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