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洋务派废弃磁州矿兴办开平矿的原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批准了李鸿章、沈葆桢关于开采煤矿的请求,并发出“先在磁州、台湾试办,派员妥为经理”的指示。直隶磁州矿始被列为第一批用机械开采的“试点”。但实际上,磁州矿并未按计划得到开采,而直隶开平煤矿却扶摇直上,日益兴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磁州矿被开平矿取而代之呢?本文试图对此做一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2.
中英开平矿务案始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英开平矿务案始末丁长清中英开平矿务案是清末民初一起重大的国际经济案件,历时十余载,牵涉到众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其中有我国著名实业家周学熙,清朝大官吏张燕谋(张翼),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财团,清廷的慈禧太后,民国总统袁世凯,以及后任美国总统的胡佛(在开平文...  相似文献   

3.
在内外交困、左藏支绌的情况下 ,清政府于 1875年批准在台湾开采煤矿 ,于是台湾煤矿成为我国第一家现代化煤矿。据理 ,台矿亦应为我国第一家成功之矿 ,但同开平煤矿相比 ,台湾煤矿是失败的 ,其败败于何处 ?笔者试图从投资环境的角度略作分析 ,刍荛之见 ,方家正之。一、不利的外部投资环境影响台矿发展的外部投资环境包括地理区位、资源秉赋、国家的政策、形势环境等环境因素。第一、不理想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秉赋。台湾孤悬海外 ,非繁华之区 ,人口相对稀少 ,交通更为不便 ,使得煤炭的市场较小。虽然据记载在明代天启年间已开采煤矿 ,但由于此…  相似文献   

4.
开平碉楼是广东开平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近代化的进程中,能否正确处理官与商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近代化的方向和成败.本文以开平煤矿前后期的发展状况为透视点,揭示了官督商办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试论台湾煤矿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煤矿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它开了中国煤矿近代化开采的先河,之后,开平煤矿、徐州煤矿、萍乡煤矿均次第开办。研究台湾煤矿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整个中国煤矿近代化的轨迹。一、台湾煤矿近代化的缘起台湾煤矿开采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明代或明代以前便已开始。据《淡水厅志》记载,鸡笼山周围共有民窑遗址92处,开采之盛可见一斑.乾嘉年间,由于“鸡笼山为全台总脉”,加上受到清廷矿禁政策的影响,煤矿的开采一度出现停滞的状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寻找侵华之能源供应地,把眼光盯住了台湾。1847年,英国军官发现了鸡笼煤矿区,随即进行了勘察,在报告中说:“(台湾)煤矿似乎十分丰富,山边到处搭有洞口,……煤的品质很好……运煤经过的路程,最多不出三里半以外。”于是英国在照会中提出了开采台煤的要求,并表示可以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与之相换,但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美国也对台湾鸡笼煤矿垂涎已久,1848年,美国众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向院会提出了一项报告,建议开辟旧金山或蒙德勒至上海与广州间的轮船航线,使大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更为接近,促进相互了解,开发利源,增进商务关系。各地的美国商人极力鼓吹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以德立国"的悠久传统,这是新中国能够保持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党也有"以德立党"的光荣传统.本文着重阐述了"以德立国"与"以德立党"、"以德立政"、"以德自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德"是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的一个文字,它的本意是"依目之正见,从而行之".从<周易>开始, "德"由其本意逐渐被提升和抽象为一个具有哲学色彩的概念. <尚书>将"德"和天联系起来,以天论德,使"德"成为一个最高哲学本体的概念.在西周之后, "德"的内涵逐渐被引申.其意义趋于多元化.春秋之后经过各家学者、尤其是儒家学者的形而下改造,其道德伦理色彩增强,乃至最终基本等同于道德伦理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洪武初期,明朝在元上都故城设置开平卫,永乐初年内迁,随即复置,此后沿用至宣德年间,洪熙元年首次提出内迁之议,明朝政府经多次筹备商议,最终于宣德五年内迁至长城以内的独石口,开平故城成为边外之地.开平卫的内迁是洪熙、宣德时期北边防御体系调整的结果,其置迁过程也反映了明与北元对峙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加强领导干部"德"的建设,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的现实要求.加强领导干部"德"的建设,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以学立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规正德,强化制度硬性约束;以用促德,优化领导干部队伍;以督肃德,健全监督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德"之初是先民刻画种子发芽以求得庄稼成长的一个巫术,随着氏族部落的产生,"德"发展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殷代甲骨文中"德"正是"祖先祭祀"的意思.西周"德"义从单纯的"(牛羊)祭祀"改良为"心、行"祭祀,春秋"德"义开始祛魅:(1)孔子以"仁"代"德",用他的"仁"观念将周公之"德"人文化.(2)子思在"德之行"的基础上首唱"五行学说",全面开启了儒家天人之学、心性之论、王政之道.  相似文献   

12.
论"德能"     
蔡永宁 《社会科学》2006,(5):137-143
从能力概念的解释、能力本位的提法、能力概念的使用来看,"德能"概念都是合乎逻辑的.正确理解"德能"概念、应认清能力与素质的对应关系;应把握"德"与"才"本质的一致性;应把握"德"不仅对"才"具有主导作用,而且也有造福人类的重大效能."德能"概念的提出是科学理解能力概念的必然要求;在观念上克服了以往理论的局限性;为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加强品德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天津地区立宪派产生的基础 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产生,是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密切攸关的。天津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比上海、广州等地都要晚一些。1900年以前,天津地区除去官督商办的开平煤矿和招商局天津分局外,可以算作民族工业的只有四家,即:贻来牟机器磨坊(朱其昂创办),天津自  相似文献   

14.
"君子"大约出现于西周初年,起初并非指称伦理意义上的"有德之人",而更多地在政治学意义上被人使用,它的初始含义是"君之子",后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作为"有德之人"的"道德君子"的出现乃是经历了一个由"位"至"德"转化的漫长历史过程.孔子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人物,他以"德"诠释君子,以"小人"反衬"君子",为人们标举了做人典范.  相似文献   

15.
煤矿兼并重组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但山西煤矿兼并重组后,能不能处理好煤矿企业与当地政府及农村农民的利益关系,关系到兼并重组的成败和矿地关系的和谐稳定。政府能否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煤矿企业能否在自身发展和承担当地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矿区农村能否全力支持企业发展,是构建长效和谐矿地关系体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个体性:先秦思想界对“德”之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作为先秦时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在字源和义理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学者们对"德"的字源学分析和文献整理,揭示了"德"的生活意义和伦理内涵,分疏出德所经历的由氏族集团走向个体、由生活走向道德、由行为走向内心的变化历程.先贤给出了"德"范畴的词源发展、基本涵义和历史文化背景,但没有从义理的角度论证"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品格、精神定势、心性结构等,"德"所具有的义理内涵并没有得到开掘.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德所具有的中性色彩和非伦理意义,揭示"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和规定,表征个体的全部和整体,显示个体和他者的分离和分化及由此而来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法治社会"德"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德"与"法"的密切结合是建设当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作为治国的有效手段,"德"与"法"只有处在恰当的相互关系下才能够实现二者正效益的最大化,否则,会出现相互力量的抵消与排斥.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德与法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结合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薄基岩大断面巷道稳定性,与基岩厚度、基岩分层厚度、松散层厚度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巷道宽度及支护有关.本文以大柳塔矿某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离散元法(UDEC)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地质条件下巷道顶板塑性单元个数.以"顶板不出现塑性单元"作为依据,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最小基岩安全厚度图表.为神东矿区部分煤矿的薄基岩大断面巷道开挖、支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林海  殷勤 《中州学刊》2004,(3):166-169
<盐铁论>刑、德之争不是法治和人治之争,而是术治和德治之争,焦点是以德为本还是以"术"为本.应以"治道"理解法治.德治与法治是"治"的两种表述方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两种对立或并行的治国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改桃 《阴山学刊》2006,19(5):66-70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