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系统科学哲学中的辩证系统观为指导,以霍尔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模式为基础,在系统把握话语的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话语系统分析模式,并简要论述这一模式在翻译中的话语分析和生成过程中的运用.本文认为,话语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系统,一种由不同言语成分按特定的非线性结构构成的辩证有机整体,受特定的语境制约并在语境中执行特定的功能,在时间上体现为不断的运作和演进过程,并在其总体、内部、外部、过程上呈现出关联性与分离性、整体性与多元性、开放性与自主性、动态性与稳态性等辩证统一的系统特性,因此话语分析应兼顾总体与局部、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共时与历时方面,采用"语境-宏观-微观-宏观-语境"的系统模式.这一模式的运用能够大大优化翻译中的原文分析和译文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话语分析模式主要是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然而,这样的模式缺乏对话语行为中认知因素的探究。从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界定、话语行为中认知发生机制、话语行为中认知因素的挖掘方法三个方面来看,认知语言学将会成为话语分析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行为的符号表达,话语行为大于语言符号,因而话语行为效能研究着眼于话语的建构意图、建构过程与行为效能,建立并运用话语行为过程分析法,基于大量日常话语分析,归纳得出话语行为效能的运作机制.即:在功能需求的驱使下,产生话语行为的动机——语旨;为了实现语旨,话语主体借助语用策略,调配语境、语情等非语言要素和语义句模、情态范畴等语言要素,共同形成话语表达,从而产生语效,实现交际意图,满足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讨论中存在理论概念模糊和混同问题,究其原因:脱离批评性话语分析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把“话语”理解为传统语篇分析中的“语篇”,从而忽视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其他语篇分析模式不同,不局限于对语篇的描写和阐释,而是深入剖析制约话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语境,挖掘被现实话语所掩饰的或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从而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这种研究对语言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以哲学和科学学的相关原理为指导,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观考察话语科学论的若干问题,包括话语科学的概念、性质、对象、内容、体系结构、地位、作用、发展历史和前景等,以获得对话语科学的系统认识,形成话语科学系统观.通过考察可知,话语科学是一门研究话语的倾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科学,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和多元性,在地位上具有独立性和开放性,在作用上具有认识性和实践性,在发展上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交际与性别文化的视角,进行话语分析和话语基调的比较,阐述交际风格和意义解释框架上的性别差异,描述和对比话语系统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进而揭示性别话语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不同交际规约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戏剧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为主要语料,识别和区分了汉语交际中的话语角色类型,着重探讨话语角色转换的深层动因、语用效果及主要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汉语言中的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的模式和动因与英语基本相符。因此,以英语语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话语角色类型及角色转换的理论框架也基本适用于汉语语料的分析。与此同时,汉语中的话语角色及其转换也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对于汉语中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深入研究,对于发展和完善语用学、话语分析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话语从生成、传递、接收到理解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符合信息传递的规律,同时又有其独特性。教学话语信息的传递过程涉及七个要素,分为六个阶段。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话语方式多样化、方法灵活;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信息意义丰富、复杂。教学话语信息的最终传播效果有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因此,运用系统的方法在众多传播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中探索真正导致教学话语传播效果的原因,是增强教学话语传播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不应被看成是一种从原语到目的语的一种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且这种思维活动是打破了词、句的传统概念,建立在更大一级的分析单位——话语上的,是更高层次的文学翻译的话语层思维。本文拟从话语的角度把文学翻译纳入到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功能的分析系统中,通过分析话语建构的七项原则,简要阐述了文学翻译中的话语思维所应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话语分析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是以社会现实为导向的研究.范戴克作为话语分析的领军人物,提出了宏观结构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英语新闻话语分析.受其启发,笔者将该理论应用于股评话语分析,考察了股评话语独特的篇章特征,构拟了具有普遍性的股评话语宏观结构示意图,系统考察了股评话语的主要微观结构成分及其内部关系,并在结语部分阐明了宏观结构理论体系对证券分析师和投资者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van Dijk一直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致力于语境的理论化研究.语境被定义为话语参加者对交际情景的心理模式或是话语参加者对相关情景因素的主观建构或是界定.话语和语境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而是一种"调节"关系.van Dijk的语境理论为其话语分析"三分模式"提供了基础,该分析模式把话语、认知、社会密切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话语分析的社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荷兰学者梵·迪克为代表的话语分析理论在新闻话语中的运用,使得新闻理论研究从外部研究转向了新闻话语的内部研究.然而,传统的对新闻话语的分析仅注重静态的新闻话语结构的探索.因此,在对新闻话语的分析中,不能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以结果形态存在的新闻话语上,更要把注意力放到新闻话语形成的动态过程中,在结构--行动、国家--社会两种视野下寻求新闻话语生产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话语”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何谓“话语”,在使用该词之前有必要对其能指与所指加以考察。脱胎于语言学的“话语”,经过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洗礼,意涵越来越丰富,因此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经历了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变之后,西方“话语”研究派生出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分支。话语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并且跨越了不同的学科领域,话语分析则经历了从主流话语分析到批判话语分析再到积极话语分析的发展轨迹。在此将对西方“话语”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进行考察,以揭开“话语”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世博话语的构建,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及福柯话语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世博国家馆"多模态语篇"性质及"新话语"构建过程,分析了世博馆数据特点,从"多模态语篇"五种交际模态视角解读了"世博话语"组合案例构建过程。研究发现:"多模态语篇"展示了各国文化并诠释了世博主题。结果证明: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世博话语"构建研究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口译教学过程中丰富的多模态话语符号通过相互协同、强化、补充、调节,共同实现话语意义;基于有效原则和适配原则,根据多模态话语系统的特点,选择和设计口译教学模态;同时在多模态话语理论指导下,构建教师、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内容等教学四素全方位、多元化的立体互动教学系统,从而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分析中的语境分析理论强调话语参与者的有关信息和语境在言语阐释中的重要作用。基于费斯的语境成分分类框架,文章讨论若干语境成分分析在英汉翻译的理解和表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叶,"话语分析"理论起源于美国,70年代末传人我国,迄今已拓展到了话语语言学、文艺学、传播学、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乃至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当代话语研究的对象和范嗣不断演化:微观上,逐渐由话语本体向话语生成的心理机制乃至人机对话延伸;宏观上,逐渐由话语本体拓展到了话语主体、话语能力、话语权利、话语文化、话语秩序等宏观的话语社会.今后我国的话语研究将继续呈现多视角、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整合态势,最终将促成综合性交叉学科--话语学的诞生,并可能导引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话语学专业或方向,催生出新的学科建制--话语学系.  相似文献   

18.
话语分析已成为篇章语言学重点研究的课题。目前 ,分析的方式大多从句子之间的显性连结入手 ,以期探讨隐性的连贯。话语的连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到话语参与者在语境之中如何交际成功。因此 ,有必要了解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以使语篇或话语分析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元话语是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方法。元话语分为交际元话语和互动原语语两种功能。元话语可以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运用熟悉常用元话语,提高学生修改能力,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黑暗的中心》是英国现代派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小说的“话语”呈现典型的现代性特征 ,对此文章将以话语分析的方式予以解析。文章所及“话语”界定在叙述学和语用学两个视域中 ,因此着重分析小说的叙事形式、诗性特征及其意义生成的方式。小说的现代性话语分析将以传统性和后现代性话语的特征为参照。以话语分析的方式考察现代派小说的特征可以更为方便地解释现代派小说缘何渐渐疏离于广大的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