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长达760页的著作,是樊浩教授关于中国伦理研究的又一部专著。展读此书,我们为作者另辟蹊径的创新精神以及关注现实的责任感所吸引。时下,关于学术与思想的讨论作余响未歇,以某种“纯学术”的标准来看樊浩一系列的伦理著作,人们恐怕会说,作者更倾向于思想,但也无理由贬低这些著作的学术价值。就伦理学这门学科而言,它的现实性是主要的。如果追溯它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在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分类中,伦理学与政治学、经济学同列于实用学术的名下,而注重现实性正是本书的特色所在。这是因为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的…  相似文献   

2.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现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迈阿密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授。斯洛特教授近年来活跃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关怀伦理以及中西伦理比较等领域,在伦理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斯洛特多次到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香港以及台湾等地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中国学者多有交流。主要著作有《从道德到德性》(1992)《源自动机的道德》(2001)《移情与关怀伦理学》(2007)《道德情感主义》(2010)《从启蒙到容纳: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2013)以及他将要出版的新著《情感主义的思  相似文献   

3.
从伦理学的视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伦理特征和伦理价值,特别是探讨其与当代中国先进伦理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从新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的概念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学肩负一种人学使命 ,它以人的概念或人类统一性概念为最终根据 ,力图阐明一种完美的生活目的。伦理普遍性的寻求与人的自我认识的难题联结在一起。只有从人的概念的历史性演变和人类自我认识的时代性内蕴着眼 ,才能清醒地辨识“普遍伦理”问题的真实意蕴。我们时代人的自我认识和普遍伦理追求取决于如何反省启蒙道德的遗产。当代伦理学必须从一种“超越启蒙心态”的意义上回到伦理学的人学使命。寻求普遍伦理就是要用平等对话、相互包容的道德印证取代自我独白、自以为是的道德证明。寻求普遍伦理是在“全球共同体”的“底线”上寻求为人 (类 )之“道”。这是 2 1世纪伦理学必须担负的“人学”使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儒家伦理论战述评——腐败之源还是德性之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治洪 《文史哲》2005,(6):33-40
近五年来,人文学界围绕儒家伦理是腐败之源还是德性之端的问题发生了一场论战,持前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儒家伦理,特别是爱有等差观念,是儒家伦理学中最荒诞、最黑暗的思想;儒家伦理根本不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儒家伦理应为现实生活中某些屡见不鲜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承担责任。持后种观点的学者则从文献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哲学、方法学乃至比较文化学等角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这场论战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历次中西文化论战的继续,以其主流话语由以往的“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转变为对于传统的“了解之同情”和“温情与敬意”,表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因而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一、毛泽东伦理道德思想是对古今中外伦理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从少年到晚年一直热中、非常关注,“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交换全国之思想,……则沛乎不可御矣!”(《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6页)毛泽东青年时代便致力于哲学、伦理学的研究。他的世界观的一些基本特征无不体现着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其中有二个道德思想特别注目。  相似文献   

7.
王永祥 《河北学刊》2006,26(3):50-53
“和”之为德,乃是常识,但在现今的伦理思想史或伦理学说史中,却较少系统论及,而对于“和”德在伦理规范体系中的地位,就更是未见有人提及。本文对中国古代有关“和”德的思想作了较系统地梳理;同时,依据历代、尤其董仲舒“德莫大于和”及把“和”视作“天德”的思想,提出了“和”为中国古代伦理观的“总念”的观点,并作了相应论述。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大同"与"大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伦理学击溃了生命的"大同"梦想,它要面对生命之"大异"的现实.生命伦理问题自古就有,但它受制于形而上学的大同梦想,唯有在其幻灭处,生命伦理学以生命之差异进入自身的问题论域.人之为被抛在世的生命存在,总已经被抛入"大异其趣"的生存境遇中.着眼于此"异化"的生命现象问题,生命伦理学得以诞生,它是在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终结处展开的一种无体系的伦理学.生命伦理学遵循伦理思维,是一种"存异"的思维类型,它已经展现为某种纲领性的步骤,呈现出从"大异"着手向"大同"的某种邻近.生命伦理学有其最高追求,它从差异切入,进入生命之大同与大异的辩证视域.生命之"大同"隐匿在生命之"大异"的历史处境之中.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在一个呼唤"思想"的时代,生命伦理学必须制订更高的纲领以担负起思想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外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中外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有其深远的环境伦理渊源,它经历了古代环境伦理的萌芽、近代环境伦理的酝酿以及现代环境伦理的形成.目前,国外理论界对环境伦理的研究认为,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现代科学思想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中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发表了一批开拓性的论文,将该学科称为生态伦理学,近期有学者主张改称为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张中 《北方论丛》2013,(1):119-124
现象学显然是列维纳斯哲学的真正起点,但他最终越出了现象学与存在论,并且确立了一种自由的“伦理学”.当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并不是要建立一种道德规则或伦理规范.毋宁说这一“伦理”指的是关切他者、关心自由的形而上学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种“自由”哲学.列维纳斯说,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身就是意识自由的实现.但正是从这里发现列维纳斯了问题,他认为他人会质疑我的自由,我对他人负有责任.由此,列维纳斯渐次展开了他的伦理形而上学;从而也开始了他的伦理性自由哲学之思.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审美方式看待世界的行为;或者说,它就是列维纳斯的美学.  相似文献   

11.
孔子首创政治伦理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首创中国古典政治伦理学,其主要思想是与中国古代伦理国家结构形态相适应,提出了对为政者的政治道德期望。其内容主要有:为国以礼;为政以德;治民“道之以德”;举贤能、不嫉贤;反对专制人格;爱人、爱民、为仁,等。孔子首创中国古典政治伦理学,具有现代意义和世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民出版社在今年出版的<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是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吕德雄教授等合著的教育伦理学著作,其间的伦理探寻既彰显出现代气息,又在瞄准伦理学发展前沿的基础上描绘出了教育伦理的本土化转向图景,成为近年来教育伦理学界不可多得的创新样本,精读该著,得益良多.蕴含在书中的教育伦理建设智慧大概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3.
温克勤,男,1936年9月生,天津市人.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师范学院政治系工作,曾任系副主任;1976年调入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任《学习通讯》编辑,1979年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教,1982年调入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哲学研、伦理学所所长,兼任《道德与文明》常务副主编、主编.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天津市伦理学会会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及天津师范大学政法系硕士生导师等.曾编著《中国伦理思想史》(合著)、《伦理学简编》(主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概论》(主编)、《管理论理学》(主编)等著作,撰写《道德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等论文.其中《中华五千年美德》丛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道德》被评为1993年度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论文入选项目.《中国伦理思想史》获光明杯学术奖三等奖.《思想政治工作与伦理学》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1984年被评为市精神文明标兵,1991年获“八五”立功奖章,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审级优秀党员.  相似文献   

14.
孔子儒学以“仁学”概之,后者主要地就是一种伦理学,着眼于建构人际伦理和政治伦理。其美学生发于其中,即社会现实、伦理政治问题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具有明显的实践品格,这给中国社会和中国美学带来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休谟提出的“应该”与“是”能否相通实质是价值领域与事实领域是否通约的问题。康德依理性思辨设计了从“应该”到“是”的思路。功利主义者以苦乐计算为基础弥补两者间的断裂。斯金纳借助于行为主义理论实现两个世界的通约。马斯洛则以人性及需要为价值与事实相通之桥。马克思从对社会现实特别是生产关系 (是 )的科学批判入手 ,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展望“应该”之前景 ,开辟了“应该”与“是”通约的崭新途径。而中国传统伦理则是一条由“应该”到“是”的独特心路。只有以西方伦理学为参照 ,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为支援背景 ,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主导 ,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实践 ,才能真正建立“应该”与“是”的通约之桥 ,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学。  相似文献   

16.
胡芮 《天府新论》2018,(6):52-61
近代中国道德意识的转化是在外力作用下的被动反应。在新与旧、中与西的紧张和纠结中,儒家思想传统历经沉浮。主要体现在几个阶段:晚清士大夫群体建制化儒教努力的失败带来传统政教关系的破裂,儒家思想从政治中剥离出来,失去“中心”思想地位。接着,在取法于西的“道德革命”中,儒家伦理思想遭遇到从具体规范到形而上学领域的全面否定。然而,在由“天下”到“国家”的转变中,儒家思想却又从失去制度支撑的“边缘”、“游魂”发展为重新纽结民族精神认同之基石。在“中心”与“边缘”的嬗变轨迹中,道德哲学体系经历了从“理学”到“伦理学”再到“新儒学”的发展。在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中,重审近代以来儒家伦理精神之嬗变过程,发掘儒家思想传统的精神价值,是理解现代新儒学产生的历史基础,也能为实现民族伦理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之思蕴含了一种伦理学导向的建筑现象学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存在论基础妨碍了他伦理学本源之思。巴士拉提出的“好好存在”概念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补充。由此,可以重新发现海德格尔的“EsGibt”概念中所蕴含的伦理现象学义涵,以及在“止”和“让”的思想中所蕴含的对建筑现象学的伦理学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原始伦理学”及其当代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来,西方伦理学经历了一场以逻辑实证原则为基础的理论变迁,其根本指向是要通过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批判,把伦理学改造为一种立足于对伦理概念进行逻辑分析的科学伦理学,即元伦理学(Meta-ethic)。然而,虽然元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的逻辑评判正确地揭示了价值伦理选择中非认知的、非描述性的一面,但就其提出问题的出发点而言,并没有走出主体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元伦理学陷入一种明显的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命令本身不具有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只是主观情绪或感觉的表述,而本身没有任何道德含义的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却成了伦理学存在的科学根据。这表明,对经验主义及形而上学伦理观念的批判虽然应当从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应当关系的考察入手,但是,将二者截然二分并逻辑主义地划定其最终界限,绝不是伦理学的出路所在。问题必须被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具体说来,我们要追问的是,“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应当”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逻辑界定的关系吗?它们之间更深层、更本真的关系应当从何谈起?在此,海德格尔及其后继者的思想对我们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的伦理学著作,有西方的,有马克思主义的,也有中国传统的,而具有中国特色、又适合于社会主义现阶段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还极为少见。由李权时、李明华、李大华等同志主编的《邓小平伦理思想研究》,集中了广东知名的伦理学者,结合中国实际,阐释了邓小平伦理的原则、规范和精神实质,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很好的教材。第一,该书阐明了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现实经济基础。建国以后,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往往只把道德的经济基础作为一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来看待,而…  相似文献   

20.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伦理学界和整个学术界一样,解放思想,开展争鸣,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探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使学术思想有较大的发展。一、简要的回顾众所周知,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道德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伦理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导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对待他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所以,我们又可以说,伦理学就是人生活、实践的哲学。然而,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左”倾思想起支配作用的年代里,命运多舛,前途坎坷,遭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时,同时调整了专业,伦理学和社会学一起被当作伪科学砍掉了。一九六○年前后,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