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立新 《决策与信息》2011,(12):183-184
本文通过面板模型对北京新世纪头十年各产业增长要素贡献度大小进行了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发现:能源生产率提高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是负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劳动力都会给产业增长带来负面作用,第三产业科技进步对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仍待加强,并进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已于2005年底签署,两国实现自由贸易后对中国生产要素的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中国各产业想要预测的。本文在Thompson发展的特定要素模型基础上,提出修改后的模型,并估计了中国5个特定产业的要素收入与产品价格之间的弹性,预测了实现自由贸易后产品价格的变化,最后求出要素收入的变化。计算的结果表明:中国和智利实现自由贸易后,中国劳动力收入和3个比较优势产业的特定资本报酬将增加,而另外2个比较劣势产业的特定资本报酬将减少。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数字经济推动我国产业发展低端解锁的内在机理,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能够直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解锁;数字经济通过促进要素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交易效率,间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解锁;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以及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一效应在西部地区并不显著;在考虑不同的估计方法和模型的内生性之后,上述结论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研究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更好利用数字经济推动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专业市场可以促使产业集群产生,有利于集群内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费用,解决企业的要素瓶颈问题;产业集群有助于专业市场规则的确立,有利于专业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中国2011-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二者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对东、中部地区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城乡产业融合与要素市场化对共同富裕的协同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则不存在此效应。基于此,应加速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打破城乡发展壁垒;加速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促成发展成果共享;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缩小地区间差距,以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论文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及生产率变动作了细致的估计。数据估计工作包括,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作了修正,对各地区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份额作了测算以及利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对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各地区生产率变动进行了估计。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投入—产出的分析视角出发,结合WIOD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考察了要素投入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依赖于要素结构升级。相对于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劳动力投入是考察期内我国制造业产业内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制造业要实现产业升级目标,需要提升要素禀赋,增加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鉴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论文还考察了参与国际分工与制造业产业升级间的关系,发现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利于"干中学"效应的发挥,进而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正面效应,同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具有积极影响。本文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创新,建立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模型,以此说明产生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9.
数智化转型是驱动新时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已有文献讨论了数据要素或智能技术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但忽略了数据要素利用推动智能技术进步的关键作用。基于此,本文将数据要素利用与智能技术进步同时纳入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以探究其对经济增长的联合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利用通过促进智能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型存在两种“制约效应”和一个“增长陷阱”。数据要素利用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消费者隐私侵犯厌恶的制约;智能技术进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人口增长的制约。数智化转型时期先后的差异可能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后转型经济体陷入增长率持续低于先转型经济体的增长陷阱。本研究不仅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宏观增长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领域的激烈竞争提供了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0.
刘海潮  李垣 《管理学报》2008,5(2):282-287
从构建竞争压力、战略变化和企业绩效间的独立假设入手,基于来自全国10省市重要工业行业样本企业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要素间结构关系进行了验证,主要结论包括:①相对竞争压力等产业环境因素而言,宏观经济因素在我国企业战略变化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要素正成为我国企业战略变化的重要约束条件;②战略变化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经济转型的深刻性和普遍性使得各行业企业依据环境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竞争压力同战略变化一起成为决定企业最终绩效的重要变量,它不但对绩效有直接影响,还会通过战略变化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发展核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和要素资源呈现不同层次紧缺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和引导区域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产业发展战略,是每一个地区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零边际成本趋势驱动下,区域产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区域内部资源禀赋,资源流动性加强,区域产业发展的选择更加广泛和灵活;另一方面,资源日益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劳动力成本和资本成本上升,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也随之变化。基于厂商理论,将区域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主体,在考虑区域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边界模型和产业的最佳要素配置结构模型,开创了资源和商品全球化趋势下的产业升级战略的研究范式,探索了成本约束下的产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模式,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产业升级战略和资源配置研究提供理论指引,为区域制定个性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实践依据,同时对零边际成本社会趋势下的产业格局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得出:产业边界能够在一定程度下反映区域产业长期演化趋势,在完全市场经济下产业边界是产业发展的最优规模;区域产业的要素配置格局取决于产业的资源占用和资源贡献情况,最优配置结构受各要素的相对贡献率和相对成本影响;产业边界与成本的关系取决于规模经济与否,在规模经济状态下与生产成本成正相关关系,与交易成本成负相关关系;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有较大提升空间,最佳资源配置方案是加大机械动能投入。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演进是指在一定驱动力下产业集群从某个具有阶段特征的整体结构与态势向另一个具有阶段特征的结构与态势转变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管理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在前人关于大型复杂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基础上,以组织要素、产品复杂性要素、产业关联度要素为影响变量,构建了供应链管理对大型复杂产品制造业集群演进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SCM对于大型复杂产品制造业集群演进的影响机理是一个全方位的作用模式,这为大型复杂产品制造业集群中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RD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RD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会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在RD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测算了产业间、国际贸易和FDI三种渠道下的RD资本溢出以更为全面地考察研发投资的作用,进而以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RD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异质性,结果发现:在资源加工业和机械电子业中,RD投资和产业间RD溢出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国际贸易与FDI渠道下的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轻纺制造业来说,RD投资并没有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自产业间、国际贸易和FDI的RD溢出却都有助于其生产率改善。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构成区域经济的基本要素包括:(1)以一定的经济区为依托;(2)以一定的地域分工为基础;(3)以有限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为基本内容;(4)以各种资源要素间、产业间和地域间的经济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设计了CPE-IHO(countable partial equilibrium—input-holding—output model)模型(又称为可计算局部均衡-投入占用产出两阶段模型)。在反事实比较的基础上,该模型既可以计算倾销和补贴对进口国产业总产出、增加值和消费者福利的直接影响,又可以计算倾销和补贴对进口国的产业和经济系统的总产出、增加值和就业的完全影响。应用该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给出了进口贸易的合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由高级生产要素的生产和流动所引致的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生产函数配置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动态演变过程,产业结构优化体现在发生配置方式变革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各种生产函数的结构性调整,两者可归结为要素配置结构变革在不同层面上的体现。以要素配置结构变革为桥梁,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角度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并对大道定理进行拓展,认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相互推动,使经济增长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的动态演变路径。基于此,从产业结构的微观要素配置层面和宏观动态演进层面构建判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衡量体系,并指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决于政府诱导性结构变迁手段和市场内生性结构变迁动力间的兼容程度。  相似文献   

17.
在生产中,由于企业并未掌握关于生产技术的完全信息,因此可能导致不同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技术效率水平。而传统的"径向"技术效率测量方法并不能识别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异。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的文献中分别提出了基于利润函数和方向距离函数的测量方法。但利润函数的估计需要用到难以收集的价格数据;估计方向距离函数需要事先设定投入要素缩减的方向,而这一方向对于研究者是未知的。基于投入距离函数,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可以测量单要素技术效率的框架,且无需价格数据和事先设定"方向"。文章采用贝叶斯方法分两步估计该模型:首先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值;其次在模型参数估计值给定的基础上再估计单个要素的技术效率水平。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发现,与直接估计各要素的技术效率的方法相比,这种"两步法"可以更快的实现马尔科夫蒙特卡洛(MCMC)过程的收敛,并能够较为精确的估计各要素的技术效率水平。之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大学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的数据,估计了资本和劳动力的技术效率水平。结果显示,企业在利用资本中几乎不存在技术效率损失,并且企业间的资本技术效率水平无明显差异。企业技术效率损失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利用不足,且企业间劳动力技术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平均而言,劳动力的技术效率水平为77%,即在保持产出和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劳动力的投入下降23%。这个例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识别生产中导致技术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从而有助于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国内需求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奶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迈克尔·波特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认为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这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实质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他将商业环境分成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相关产业、产业组织、政府和机遇6个方面,据此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本文将以中国奶业为例,分析与验证“钻石”模型中的国内需求因素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对一国某个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可以从原因与结果两个方面评价与分析。从结…  相似文献   

19.
跳跃行为是短期利率动态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跳跃-扩散模型能更好的描述短期利率行为。本文应用非参数门限估计对短期利率的跳跃-扩散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和实证分析。仿真实验表明,门限估计能有效消除传统非参数估计对跳跃-扩散模型的估计偏差,估计参数具有无偏性。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实证分析发现,门限估计有效探测到了短期Shibor的跳跃行为,且这种跳跃行为和宏微观的经济金融现象相一致。最后和扩散模型的实证比较得到,基于门限估计的跳跃-扩散模型对短期利率分布的偏度和峰度的拟合能力更优。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00-2016年经济运行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边限检验法和MRW模型,研究房地产发展、经济增长动力要素和外部环境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商品房销售额的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房地产过度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房价持续上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稳定性。商品房销售额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随着经济增长动力要素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的提高而降低。外部环境(国际利率水平、原油价格、人民币汇率)对经济的冲击会削弱房地产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不稳定性。在经济增长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前提下,房地产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降低。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房地产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为房地产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