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简论荀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鹏飞 《中州学刊》2002,(4):167-169
本文认为在先秦诸子中 ,荀子对语言和语言学的认识最为深刻。进而分析了荀子的语言本质论、语言发展观、语言功能观、语言结构观、语言规范观及其语言实践活动。文章比较了荀子约定论与西方约定论的区别 ,并简要探讨了荀子语言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林秀 《晋阳学刊》2007,(1):128-129
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范畴化是识解人类经验的一个过程。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对人类各种经验范畴的认识是基于对语言的研究,也就是通过语言过程来解释认知,通过语言来识解经验范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通过语言来研究认知,研究的出发点和顺序都与认知语言学有所不同,导致了对范畴化的识解过程也是不一样的,但关心的也是语言、现实和思维的关系,也涉及到了认知研究的领域。一、关于经验,知识和意义研究对经验的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都与认知语言学有所不同。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把经验看作一种资源,…  相似文献   

3.
马明 《理论界》2008,(12):155-157
传统的隐喻观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使用中的异常现象,所以隐喻研究被排除在语言系统的研究之外。(2)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语言可有可无的华丽装饰,所以隐喻性语言总可以被更加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所代替。人们之所以选择使用隐喻,无非是为了制造某种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传统隐喻观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对比论、替代论和互动论。三种观点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对隐喻的认知不断深入的演化过程。从现代人类的认知水平来看,传统隐喻观为现代认知观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也限制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只有充分认识传统隐喻观的发展过程及其本质,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从而使隐喻研究成为人类认识自身认知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认知研究以人类感知世界的经验为基础来研究语言,以揭示语言的心智体验属性。追溯其渊源,这一语言认知思想古已有之、中西有之。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有认知思想的精辟论述,古希腊先哲亦有认知思想的深邃见解,这些早期认知思想与当今主客观互动的语言认知观相契合,对深入理解当代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认知研究以人类感知世界的经验为基础来研究语言,以揭示语言的心智体验属性.追溯其渊源,这一语言认知思想古已有之、中西有之.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有认知思想的精辟论述,古希腊先哲亦有认知思想的深邃见解,这些早期认知思想与当今主客观互动的语言认知观相契合,对深入理解当代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学术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三十年,但学者们对隐喻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却是见仁见智。而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视角探讨隐喻,能够关注不同时代语言哲学家们的隐喻观。  相似文献   

7.
与其他语言学理论的形成一样,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前人的语言研究成果。当我们重读赫尔德的语言学名著《论语言的起源》时,我们发现早在18世纪末,赫尔德以哲学家敏锐的洞察力,从语言起源的角度探讨了语言起源于我们人的"悟性",批判了苏斯米希等人的语言神授说和卢梭、孔狄亚克主张约定俗成或社会规约说,这与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将循着赫尔德的思想轨迹探讨他的认知语言观。  相似文献   

8.
翟学凤 《学术探索》2012,(12):147-150
随着当代语言学有关语言使用研究的深入,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对语法特点的认识正经历着一个由一维到三维、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过程。文章以功能语言观为理论基础,追溯了教学语法观演变历程,阐述了新形势下教学语法观新的含义和特征。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法三维观对外语教学研究人员和外语教师及时转变语言观念、对于外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礼德是当代世界杰出的语言哲学家,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他的语言学框架影响遍及欧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亚洲等世界语言学界。学界对韩礼德语言观研究不乏,但对其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鲜有研究。本文从历史唯物论、社会实践论和辩证统一论三个测评维度,以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为学术参照,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的本质属性以及语言的研究方法等三个层面,对韩礼德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做出阐释,以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并力图据此拓展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路径。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语言·语义·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认知科学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反映认知,认知反映现实。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哲学假设认为,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语法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意义是体验的;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Ariel的可及性理论和Van Hoek理论为基础.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英语中的照应语进行探讨,作出合理的解释,揭示认知语法在照应分析中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语言·语义·语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认知科学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和流派.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反映认知,认知反映现实.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哲学假设认为,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语法是概念化;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语言以使用为基础,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语义具有中心地位,意义是体验的;所有符号单位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语言学基础,即生成语义学、认知语用学和功能语言学。  相似文献   

14.
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芳  彭寒珂 《云梦学刊》2007,28(2):152-154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未能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普遍现象的本质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使得词由其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结果。探究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为传统的日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视角。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原型、意象图式等理论来探索日语教学中难点项目テイル形的语义功能,以求减轻日语学习者的负担,提高日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认知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本文尝试使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习语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习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的前瞻性反思与建设性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富 《河北学刊》2005,25(2):31-3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认识,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与发展。 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缺陷:在研究内容上,忽视了对哲学观本身的一些深层理论问题的进一步追 究;在研究方法上,往往缺乏哲学自身的论证方式,忽视了从"没有分歧的方面"入手、从上位问题入手、从形式化标准入手、从语 言实践入手来研究讨论,往往只是在同一层次上各自陈述各自的看法,缺乏真正的实质性对话;在研究成果上,还没能实现哲学 观的研究与哲学理论本身的研究在逻辑上的衔接。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曾经 是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刘忠 《阴山学刊》2006,20(1):123-124
语言学是探索语言规律的科学。在外语教学/学习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语言学知识,站在语言学的高度,对语言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以使语言教学/学习变得简单些、容易些。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进行语言研究的思想贯穿语言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语言学中的逻辑流派。但在语言研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主要观点有所不同。对语言学中逻辑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能从一个侧面勾勒出语言学理论演变的大体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