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机决策能力是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暴露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与机制的缺陷。我国政府应建立危机的应急决策机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防范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公共危机频繁出现,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体系无法有效地控制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建立新的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政府将公共危机的管理纳入到一个有准备、有步骤、有条理的过程中,从而能有效保证政府职能的继续,将生命财产的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3.
危机沟通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危机沟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知情权,增强政府应急管理的透明度,是应急管理部门进行正确应急决策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实施应急管理。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危机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应急管理中进行有效危机沟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政府危机管理下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阶段,给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得政府面对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存在着应对复合危机事件能力弱、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信息流通不对称、第三部门参与不足等缺陷。政府必须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打造一个完善的应急机制体系,建立危机管理的行政问责制,构建我国应急状态法体系,全面提高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是政府公共组织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战略选择应该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本文以山西王家岭矿难和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例,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建立应急处置措施的角度出发,寻找两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差距及原因,并从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应急预警机制、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指挥平台、组建专业的应急处理队伍、开展权威的应急调查和评估等方面,为政府提升公共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以及确保政府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较低的层面,表现在法制化欠缺、组织基础单一、政府危机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的忽视、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参与能力较低等方面。为推进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媒体与公众合作的应急机制和完善危机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7.
CMSS是一个能够支持大型社团和缺乏弹性的工商业危机结构的危机管理框架结构。其核心思想及内涵延拓是:CMSS模式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必要时CMSS甚至可以举全国之力(这当然包括应急财政救济),这就是CMSS所体现的综合救灾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文认为,政府要改变以往财政救济的救灾方式,把救灾机制引入到灾害保险体系中来,从政府层面构建我国灾难风险的损失分担机制,构建我国的灾难保险体系,以实现应急财政救济从政府到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面临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完善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危机应急管理是当下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重要路径选择。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诸多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建设,构筑多元长效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科技含量,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SARS危机暴露了我国现行危机管理和政府职能的结构性缺陷,在此情况下,新公共服务理论成为完善危机应急机制的推动剂。新公共服务理论使得政府的权威、控制力、管理能力和权力运用的方式和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而使公共服务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对各国政府能力提出了考验.政府作为多元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承载了为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责任.我国是世界上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立法步伐,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加强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组建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对公众开展危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建立政府预防机制,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国内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平台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涉及到法制建设、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政府危机管理运行机制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国内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技术条件、政策环境和存在问题的比较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方式以及职能,并以系统的结构设置和功能图示揭示了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与平台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信息管理是处置公共危机的关键。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公众的危机意识逐步得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在逐步完善,危机的信息管理系统、政府的信息公开化、公共危机的信息管理法制化、制度化也已经走向正常轨道,但国民的危机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问题仍未解决,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政府危机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危机知识的宣传力度和预防危机信息系统的资金投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响应机制,从组织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公共危机信息系统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成都城市建设,探讨了我国城市公共危机应急处置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并结合发达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经验,提出一些基本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目前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物流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在分析我省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现代物流学和危机管理学为基础,从应急物流指挥机构、执行机构、物流配送网络、信息系统支撑等几个方面构建应急物流管理模式。提出法律保障机制、政府协调机制、预案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及...  相似文献   

15.
危机管理需要不同政府或行政机构之间的配合,当危机扩大到一定程度时,更需要把私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广大公民的力量整合到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因此,如何在危机管理中形成行政单位中跨组织、地理空间上跨区域和优势互补上跨部门的制度化"跨界治理网络",是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问题。如果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有些地方和部门已经积极探索危机管理中跨界治理的方式,但在总体上而言,跨组织、跨区域和跨部门的危机管理模式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今后的危机管理中,如何建立网络化的跨界治理模式与机制,不论对学术界还是实务界来说,都是值得持续关注、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王慧  阎耀军 《延边大学学报》2009,42(5):82-86,134
利用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民族关系预警机制的信息汇集、信息分析、警情研判、警级发布、警势预控、应急管理功能链条,可以形成包括危机监测与信息收集、危机评估与信息处理、危机预警与数据计量、危机预控与应急处理、应急处理子系统的民族关系危机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当这些子系统及信息技术——贯穿到民委组织系统的各个职能部门中去并协同运转,民族关系预警机制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在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国内外危机管理的现状、媒体与政治的关系、危机管理中我国媒体与政府互动的障碍分析以及我国危机管理中新媒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等方面着手深入研究,探索新媒体在危机管理中如何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当前,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政府危机公关,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同时发挥民间力量在社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5月12日汶川地震是对我国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的一次直接考验.面对大的自然灾害,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形成快速、高效、协调的应急机制,因此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进行社会动员,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是提高应急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战略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对社会动员进行战略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应急体系具有参与者多元化特征,信息管理关系到每个参与者的职能,成为应急救援阶段的关键。政府主导的城市应急体系,决定了政府信息化体系是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的组成部分,提升了城市应急体系信息管理中心的作用;推动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网络组织构建。政府信息化改变了政府危机管理的程序流程,促使政府向信息服务型、有限职能型转变,提高了危机管理组织参与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应急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