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朝服是清代最重要的礼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服装之一。清朝入关前服饰制度还没有建立,但朝服的形制已经存在,档案史料、图像、实物等资料显示:称谓上,清入关前朝服常被称作朝衣或披领;功用上,主要用于朝觐、巡视等一些正式场合;形制上,其独特的领口样式在入关前已经存在,男性朝服上下分裁,下裳打褶与明代"帖里"有关,女性朝服的搭配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较为完善;纹饰上,朝服面料和纹样受明代影响较大,其纹样是多元化的,柿蒂纹和团龙纹朝服在太祖朝已经存在,团龙纹朝服在康熙朝仍然使用。  相似文献   

2.
杨志玲  杜卫东 《南都学坛》2002,22(4):120-121
<正> 古代,人们把上装叫衣,下装称裳。从《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上衣下裳的服制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至汉代时仍采用这种服制。在上衣下裳的服制中,上衣被称为襦。汉代女伎所穿襦的规格与一般女性所穿的规格不同,在表演中女伎的襦有两种长度,一种是短襦,长度只到腰部,例如《南阳汉代画像石》[1]图版96翘袖折腰而舞的女伎,穿交领、右衽的长袖短襦,衣长至腰。另一种是长襦,衣长垂至膝盖,在唐河针织厂汉墓[2]中,图版20画面中间有一长袖舞女伎,身著交领,右衽的长襦,衣长至膝。女伎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都城制对朝鲜、日本古代都城制的影响方学凤一、中国古代的都城中国古代的都城应始于夏朝,但因缺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现不知其规模、形制、构造。商代的都城址在郑州附近发现了,据考古资料看,城墙是夯土墙。现存墙址宽4~6米,最宽处达7~8米,高4米,...  相似文献   

4.
犊鼻裈小考     
前些时,服饰考古工作者断言宋以前人有裙而无裤,其实是不全面的。 古代所谓“上衣下裳”,就是上衣下裙,男女都一样穿裙子。但裳字之外,还有一个裈字,也出现很早,后来讹转成为裤字。颜师古注《急就篇》说,“合裆谓之挥。”这当然就是裤了。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说: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由于地区的差异,民族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差异,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类型的服装,产生了多彩多姿的服装上的民俗风貌,加之由于各民族的传统观念和在服饰上审美标准的不同又形成了各民族装束上的特色和鲜明标志。 蒙古族的服装有它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在古代,蒙古人的衣服是以“……其上衣交结于腹部,环腰以带束之。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然女服近类男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深衣、襦裙的讲述分析,概括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思想对服装形制的影响,阐明其对后世服装思想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印古代贱民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中幸存与延续下来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印度古代贱民制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古代社会超经济强制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其特征是职业等级化、职业世袭化、等级内婚制,所不同的是印度古代贱民制发展的复杂程度和存在的时间,远远超越了中国古代的贱民制.在维系贱民制度存在的方式上.中国古代偏重于政治上的强制,而印度古代侧重于宗教思想的束缚.中国与印度古代贱民制的存在与发展、延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飞天是云冈石窟造像中数量颇多的形象之一,本文根据云冈石窟雕凿的分期分别论述了早期、中期和晚期飞天的基本造型、装饰部位和服饰种类与特点,通过头饰、上衣、下裳、装饰品及飘带的样式演变,论述了云冈石窟飞天的特点、演变脉络,认为云冈飞天是印度歌舞形象与中国道教天仙及儒家礼教影响下的妇女形象相结合的中国式飞天,完成了由印度飞天向中国飞天的演变,佛教飞天的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是在云冈完成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的飞天雕刻是这种风格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产生于西周,并逐渐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制、规模和制度,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庙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表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国古代食具碗造型的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碗"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饮食器具,其器型称谓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材质上讲,它经历了陶器、瓷器、漆器和银器等几个演化阶段;从功能和形式上讲,碗的口径和高度大小均满足东方人对碗的使用要求.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碗,在前期其功能变化不大,形制也较为单一.随着人们对自己和器物关系的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器物的型制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并逐渐形成了后期比较明确的功能性造型取向,这对现代设计有着启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上篇铁屋子的来历中国近代以前的文化思想的形象如何?我的回答是:明堂→暗室→铁屋子。就是说,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有一种十分有趣而奇妙的同构关系。而且,不同时代的文化造就不同形制的建筑,无宁说中国古代建筑物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形象。明堂,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原型形象。据传说,明堂是黄帝时代的建筑。其形制  相似文献   

12.
"雅"在古代有多种解释,本文主要以乐器"雅"为探讨对象。作为乐器名,"雅"最早见于《周礼》,是古代一种木质击奏乐器。据文献记载,"雅"从周代一直流传到明。历史的变迁中,其名称、形制和功能都在不同时期发生演变。本文主要从古文献的角度进行梳理,对"雅"的名称、形制以及功能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方相氏面具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面具中,最脍炙人口,亦最扑朔迷离的,莫过于“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了。虽然自《周礼》开始,历代文献对于方相氏面具的记载不绝如缕,但迄今为止,不仅考古学家没有发现一面“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而且人们对它的形制、质地和  相似文献   

14.
在三峡地区墓葬建筑中,砖(石)室墓是最重要的建筑形制。它虽在两汉时期开始流行,但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相当丰富,是古代厚葬风俗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对研究中国古代风俗史和建筑史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侠的起源是探讨侠的历史演变和侠文化、侠文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考察了前辈时彦在侠的起源问题上的诸种说法,并联系先秦社会历史文化实际和中国侠自身的人格精神及行为规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是中国古代侠的直接源头,其人格精神和行为规范中包含了中国古代侠的最原始的、最稳定的质素.刺客人格类型经历了由宗法性武士到非宗法性武士、由成为游民中的一部分到以行刺为手段依附于权贵的角色转换.在由刺客向侠的过渡中,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其服务于权贵的依附性大大减弱,由"失位"而进一步演变为民众的英雄,加之古代"任"的行为观念的滋养、诸子思想文化的人格哺育,形成了中国原始侠的人格精神和侠义观念,遂产生了中国古代社会最初的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五行思想作为古代中国稳定文化模式中的一种重要亚结构,对工艺美术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文章从《考工记》入手,从工艺美术理论、工艺美术制品形制等方面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了初步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7.
孙丹 《成才与就业》2015,(Z1):30-31
2014年,詹淑华所在的公司NE·TIGER东北虎时装有限公司全程参与了第22届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与夫人服装的设计与制作。各国元首夫人身着华服魅力出场,高贵优雅的"中国风采"惊艳四座。这其中也包含了年仅25岁的年轻制板师詹淑华的劳动成果。能工巧匠詹淑华是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2008届服装设计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出生于1989年的她,是这家顶级服装公司中最年轻的制板师。这家拥有百名员工的企业仅有5名制板师,詹淑华从助理制板师起步,经过四年的努力,成长为如今的模样。  相似文献   

18.
考察上古城市的兴起,直到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在梳理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勾勒出先秦"邑制城市"三大特点:城市国家体制、农业城市属性、防御与祭祀功能。先秦邑制城市从城市功能的非工商经济性和市政治理体系的非市民自治性两方面凸显与西欧古代城市的不同特点,直启秦汉以后郡县制城市的基本格局,对二千余年中国传统城市发展产生了久远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以儒家礼教思想为其核心理念,在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形成一系列独特的艺术符号及审美观念,其日常着装折射出一定的伦理道德观。传统服饰色彩、形制、纹样以及首饰和配饰等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文化,传统服饰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文质彬彬"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传统服饰着装中体现的君子、妇人及忠孝道德显示了古代封建礼教的伦理纲常。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话服装李祖旺服装的文化性是人们共识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着不同的服装造型。无论是古代埃及的麻纱短裙还是古代希腊的棉、丝垂坠式的袍裙,以及中国古代的博衣广袖的深衣,都无不渗透着人类的智慧以及人类对美的追求热情。服装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被称之为“衣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