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底层写作"是21世纪初崛起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它把关注的对象限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特别是进城的农民工,通过描写他们进城前后以及在城市中的遭遇,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与指控,深刻地揭示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正在加大的无情现实,对底层民众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底层写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品格,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残酷的真实,彰显出一种苦难美,对于我国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底层文学创作的主体——知识分子、作家主动选择"代言人"的写作立场,以底层书写的方式呈现底层状态、凸显底层问题、探寻底层困境的解决方向,这既是当前底层写作群体的一种现实要求,也是知识分子、作家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底层写作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上的热门话题,贾平凹以他长篇小说《高兴》对这一题材创作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不仅要写出底层社会人物的生存状态、历史命运,而且要从中探求他们的生命本质及其建构。在这篇对话中,作家坦诚了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理解作品与当下文学创作,应当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出现成为文坛热潮,首先,底层写作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化紧密相关,其次,底层写作也是文学观念、实践自身发展的合理走向。文章着重分析底层写作出场的文学语境,追寻底层写作与新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底层小说打破了人们对以往底层小说的简单印象,对人的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了思考与追问.但是,底层写作依然存在诸多困惑之处,比如,作品与底层审美趣味相脱离,底层理论的缺乏,底层写作的失真等问题.文章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试图拨开底层文学发展中的迷雾,以期能够听到底层文学真正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11,31(3):47-51
在有关底层文学的讨论中,"当下"一词所强调的是底层文学的"发生学"及作品的写作时间,从而使备受争议的底层文学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限定;"苦难"一词几乎成为了底层文学的主要标志,它不仅关涉底层文学的主要表现内容,也涉及底层文学的风格,即苦难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出来;"直面"一词则关系到底层文学的表述形式,即"怎么写",不少论者在使用该词时,特别强调"直面"同"现实"、"现实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似乎只有"现实主义"才能够做到"直面"现实",但在"怎么写"的命题中,从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中汲取营养固然重要,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也应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7.
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以蒲松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学家名世的蒲松龄,其终身职业是私塾教师。蒲松龄选择这一职业,既解决了生计问题,又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举业。但蒲松龄屡试不中,只能以塾师终老,一直徘徊在士阶层的底层。可以说科举失败,是蒲松龄展开底层写作的一个重要根由,而蒲松龄的创作,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塾师科举蹉跎、择业艰难、经济窘迫的生存状态。探讨蒲松龄文学的底层写作特色,可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文人的职业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既不要对"底层文学"作简单的现实主义囿限,也不要急于追寻其左翼文学精神资源。对底层文学来说,关键问题在于作家需要有清醒的身份分离意识,亦即社会身份与文学创作身份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底层文学已成为新世纪文学创作的一种趋向,作为一种异质性的文学创作逐渐引起批评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关注底层求生者,关注底层求生者的生存焦虑和身份焦虑,也成为底层写作者抒写的一种范式,注重从心灵的探讨以期寻求人性的思考,在关注底层求生者生存境况的前提下更注重从心理去捕捉他们希望的追寻与失落。  相似文献   

10.
底层写作的潮流和当代知识分子阶层自身的焦虑有关.于是,虽然以现实关怀、批判性的面目出现,底层写作只不过是支离破碎地呈现了下层生活的苦难片段,却无力、也无心以现实主义的文学激情去批判性地呈现民众的真实生活场景.所谓底层写作仍然在暗中借用"纯文学"的主题与模式,这决定了所谓底层写作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降,后现代作为一套价值模式,一种文化理念,正驱使作家创作价值观念的内省和转变以及文学价值的离弃。作家沉迷于本能欲望的抒写,身体遂成为欲望本体化写作的核心。进入新世纪,文学创作在一些行家看来进入一种绝境并发生蜕变,但有一股暗流却引起学界的关注并给予审视,那就是文学默默转向令人痛心的底层生存角落的抒写。底层写作者笔下的人物饱含着生存的渴求与困顿,踽踽独行于人生艰难而又披满荆棘的求生道路上。一道凄凉的风景给底层求生者带来的是生存欲望的执著追求,生存的欲望话语进而成为新世纪底层文学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底层写作”或“底层文学”,是一个备受近期文坛、特别是批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对近期文坛关于“底层写作”的相关理论批评进行概要扫描,就“底层写作”的概念的源起与界定、批评实践中的困惑与求解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试图阐明“底层写作”批评理路的延展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底层写作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辨析底层写作与“纯文学”思潮的关系,它们虽然取向不同,但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底层写作不能无视“纯文学”在形式探索等方面的成就;底层写作与“左翼文学”传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充分借鉴“左翼文学”的经验与教训,底层写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底层”成为文学界的主题,底层写作逐渐成为新世纪文学生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落,涌现了一批颇有实力的中青年作家,王十月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底层现实的力作,其现实品格实践了底层关怀,这对我们研究和理解当下的底层文学有特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视角来呈示现实、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书写底层经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大多以转型时期的焦点、难点问题为背景,冷峻地叙述"底层"特有的痛感经验,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传达出话语的多个意义向度.以文化学、叙事学的角度寻绎<寻死无门>,其叙事所建构的底层经验中的多个意义向度统一于对社会转型合法性进程的理性认识及对底层真实窘境关注的吁求两方面."底层叙事" 实质上已显示出通过"底层经验"中生存伦理的呈示来进一步建构作家自己话语伦理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一位下岗女工陈年笔下的底层矿工生活,为了不高的理想目标有奋斗、有抗争,但更多的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呼唤。然而底层文学不应变成"伤痕文学",应当表现广阔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而不是千篇一律;应当在表现底层人物的真实生存状态的基础上,反映普通民众的精神诉求。那些忘记崇高,甘于平庸的人固然存在,但更多的百姓依然在为生活努力奋斗着。作者不应在描写苦难、残酷、仇恨的潮流中淹没了民众的真实意志,而成为"单向度写作"。  相似文献   

17.
"底层文学"是中国新世纪文学中新出现的,也是最引人关注的文学现象,它代表着文艺发展的新方向。新世纪"底层文学"作品繁多,其中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例如陈应松、胡学文、罗伟章、贾平凹、迟子建、乔叶等。但是,透过理性的眼光也应该看到,由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广泛的市场经济、浮躁和猎奇的审美心理及快餐式的文学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底层文学"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过度消费苦难、理性思辨不足和文学意蕴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柳青的《创业史》是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在读书界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作品表现了柳青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凸显了底层群众的生存风貌和奋斗精神;尤其是塑造了一位从底层社会奋斗出来的具有公德意识的主人公,他愿意在生存斗争中抛弃旧我,创造新我,为底层群众的生活负责,成为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的勇士.这对今天的底层写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老舍、狄更斯笔下底层人物不同描写的比较,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对现实主义作家写作的影响,并试图揭示老舍、狄更斯在底层人物描写中体现出的各自特点,及对当代文学"底层写作"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中,贾平凹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他是对底层文学感兴趣的极少作家之一,同时在"底层文学"中他也具有特殊性,与"底层文学"中大多的中短篇小说不同,他的《秦腔》、《高兴》都是长篇小说。在关注底层的同时,他也在"民族形式"上进行探索。这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了不同于别人、也不同于自己以前创作的面貌,贾平凹的创作,既建构了底层的主体性,也建构着中国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