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这里所讲的民族史,主要是指历史上和现存的我国境内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家一翻开历史课本,就会接触到这样一个观点,即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我国有56个民族,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大大小小100多个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过去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忽视甚至歪曲少数民族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始终没有给少数民族的历史以应有的地位,在民族史的研究中,不能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和撰述因被赋予了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学术意义和现实关怀而成为近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史研究不仅是中国通史撰述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体现史家所持撰史观念的基本坐标.多种中国民族专史的撰述出版以及研究论文的不断发表,使民族史研究很快成为了近代史学中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反映了民族史研究因现实关怀而获得了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民族史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史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略谈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史料范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秦汉以后更成为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因而记载和研究汉族以外各民族历史的少数民族史学发展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史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就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整体史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一、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中国民族史学,由族别史、民族关系史、通史体中国民族史、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考古、民族地区历 史地理等几个部分组成,不仅全面探讨中国各民族及整个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史事、人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并力求探讨其中的规律性。 中国民族史学,是中国历史学有机的组成部分。缺少中国民族史,不反映中国各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所 作的贡献的中国历史,是不完整也不科学的;背离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去探讨和叙述任何中国民族的历 史,则违背了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本质特征,因而也是片面和不科学的。本书属通史体中国民族 史,既力求按不同地区反映中国各民族历史的基本面貌;又力求从总体上叙述中国古今众多的民族如何形成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各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史研究是白寿彝先生学术生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发展,白先生一贯追求并倡导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他身体力行,在民族史学科的理论建设上,始终强调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地位,指明民族史研究的历史任务,提出民族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学科健康、科学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民族关系、民族英雄的评价等专题研究上也不断从理论上推陈出新.在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创新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堪为后人典范.本文除对白先生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贡献作一综述性考察外,还进一步阐明该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述往事思来者——《中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丛书》简析苏铮朱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在创造文明、发展经济、开拓疆域、保家卫国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华文明书写了重要的一页。因此...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半叶民族史书写的几类主要范式虽然在时代背景、指导思想、民族史观、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显示出从传统史学话语体系经新史学话语体系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变的学科史特征,但在撰述意旨、结撰方法和民族史本体认识等方面却都体现出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本文以20世纪前半叶中国民族通史撰述为中心,探讨知识分子在民族史书写过程中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意识,挖掘其对当今中国民族史书写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吕振羽诗选》是研究吕振羽晚年思想和学问的重要文本。民族史和史学史是吕振羽晚年用功较多的两个领域。诗中讴歌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以及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领袖。咏史诗中关于中国古代史家和史书的篇章,反映了吕振羽对史学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包括: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要批判地继承古代史学遗产;要开展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包括汉族在内,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中国有十亿多人口,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有九亿三千多万,少数民族的总人口有六千多万。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在政治上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任何民族不得有任何特权,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条文。  相似文献   

10.
王盛恩 《南都学坛》2003,23(5):26-30
“华夷之辨”的核心是文化之辨,强调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以求发展,反对屈从落后的夷狄习俗而倒退苟安。这一观念,促成了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了各少数民族向汉文化靠拢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它成为排斥落后文化,保证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思想武器。因此,“‘华夷之辨’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之说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史学史和少数民族史学及史学史的研究现状,揭示了中国史学史和少数民族史学的辉煌成就而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极其薄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加强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的重大意义,并就建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是中国新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新闻学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她兼有历史学、民族学、新闻学、文化学的特质,是一门边缘学科。目前尚无这方面研究的权威性专著。她以民族文字报刊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民族文字报刊的历史沿革、兴起、繁荣的演变规律,及其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贡献。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论研究哪一个方面的专业史,都不应忽视少数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少数民族的新闻传播事业也是整个中华民  相似文献   

13.
唐代统治者较少歧视少数民族,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一家、全国一体的观念,羁縻制度、和亲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唐代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形象记录,它生动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处理民族矛盾、解决民族冲突、实行民族统治的政策,真实再现了唐代化干戈为玉帛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如何处理好华夏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这是历来撰史者们需要认真考虑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司马迁首创民族史传,详叙汉朝各周边民族史,并以其卓越的史识和进步的民族思想,从探求治国之道的角度出发,很好地处理了华夏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这在中国史学史上开了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先河。今天,我们对司马迁进步的民族思想进行总结、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一直有悠久的史学传统,对历史的评价亦有相对稳固的评判标准体系,但古人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史观”的存在。严格说来,历史观是近代史学研究兴起之后特有的概念,是对历史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用历史观检视,长期主导古代中国史差异族体书写的是“华夷之辨”族类观,这种族类观在民族史书写上呈现出“先诸传次夷狄”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政治文化的不平等性。近代以后,剧烈的政治社会变迁引发了中国人历史观念的重大变革,传统史学的立意与范式遭到颠覆性的挑战,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四夷传”等文类亦失去了存续的土壤。与此同时,基于抵制外侵和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以新的历史观念来阐释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体系的起源与演变成为史学救国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突出各民族“共同性”的历史观逐渐代替了“华夷之辨”族类观,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观最终形成的重要知识社会学基础。就根本而言,中华民族历史观是近代百年来国人对各民族历史关系追溯、多元一体民族国家建设、中华民族未来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进行知识社会学建构以及中国具体政治社会实践的结果,深刻蕴含着“察古今之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正史及方志中以国家为中心的民族历史书写范式,将各少数民族历史不断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之中,实现少数民族由“化外”向“内属”的过渡,无意中形塑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通过自下而上的政治和文化行动进行回应。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是中央与地方双向用力的综合架构,对中央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挖掘,方能呈现出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面貌,为当下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历史基础,进一步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内容和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以华夏族为核心,逐渐发展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同化和汇聚,发展成为当今的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成员之一,她和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本文着重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阐述历史上侗族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是中华舞蹈史和中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各民族在民俗事象中通过歌舞形成表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知识等,宣传教化自娱自乐,且相沿至今。少数民族舞蹈史基本上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史。少数民族舞蹈在很早以前就不断传入内地,并对中原王朝宫廷乐舞产生深刻影响,其中一些民族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统治民族,他们的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中外乐舞文化交流、传播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秦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逐步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变革时期。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对社会的变革产生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试就这时期各少数民族人物的历史作用及影响略作评论,请同行赐教。  相似文献   

20.
浅议恩施州地方民族史的教学孙国林如何处理好《中国历史》与地方民族史的关系.历来是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广为商讨的问题;又由于各民族地区具体憎况的区别,有着不同的恻重表现方面.编选恩施州地方民族史的资料.宜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引去,自觉地对学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