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直觉(AESTHETIC INTUITION)一词曾热于美学界。近年来,美学领域对审美直觉的研究大致分两个方面:(1)感性领域的研究。它把审美直觉作为深层心理结构的无意识来研究,限定了研究审美直觉的范围,忽视了审美直觉的理性功能;(2)理性领域的研究。它把审美直觉作为表层心理结构的显意识来研究,忽视了审美直觉的深层心理结构的感性功能。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很多富有意义的见解。但如何解释审美直觉或直觉在审美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认为,在审美活动中,认清直觉与审美心理因素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就有必要把直觉在审美、认知两个领域中的作用区分开来。因为在审美、认知活动中,直觉主体所接触的对象并 相似文献
2.
陶徽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Z1)
审美体验是贯穿于作家题材选择,作品创作以及读者接受的重要命脉。它不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与艺术活动有着同构的关系。直觉是建立在感性与理性之上又超越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法,是一种不经过逻辑分析而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过程,它渗透在审美体验之中,使主客体在同构的基础上达到共融。 相似文献
3.
张锡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直觉与功利的统一,也就是美感的两重性,是五十年代美学问题讨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见解.它从审美主体的心理状态出发,在更深的层次里,说明了审美意识的本质.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一见解没能充分展开.最近几年,随着形象思维讨论的深入,它愈益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关注,但同时也遭到激烈的非议与诘难.持反对意见的同志把目标直接对准了直觉,认为用直觉解释美感现象,本身就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理性的,是有意散布神秘主义,把审美引入歧途,其实质在于重蹈克罗齐的“直觉即创造”的复辙,搞唯心主义,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4.
张中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4):98-102
“直觉”在西方传统中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而“共通感”进入审美领域却仅仅是近代以来的事。然而二者都是审美判断或审美鉴赏所必需的基础、本源和重要环节。“直觉”在理性主义盛行的哲学中难觅踪迹,然而克罗齐和柏格森拯救和阐发了它,使其重现活力。而“共通感”在康德的设定和阐释之下,成为审美的不可或缺的基源。但二者一般并不被联结在一起考察、理解和分析——甚至往往被认为是毫无干系的。论文将努力扭转这一误解,使我们重新认识二者的重要意义以及二者的关联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俞兆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艺术家进行美的创造,有时会出现一种神异的透视力,它能使艺术创造者超越常规的逻辑思维的推理进程,迅速、快捷地把握对象那感性存在的形象整体,敏锐、透彻地领悟对象的内质及深层蕴义。而且其最终的本质性判断也往往和通常的逻辑思维的结果相类似。这种奇特的美的洞察力,就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审美直觉。 相似文献
6.
陈大柔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论文从新的视角和深度探讨了科学创造活动中审美直觉的特性、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异同、以及科学审美直觉与科学创造的关系。本文认为,科学审美直觉是科学创造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对象的审美观照而引发出的一种对科学客体美的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较为迅速而直接的综合判断。科学审美直觉的主要特性表现在:它不能由创造主体作有意识的期待,而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它具有整体洞察作用的认识能力,其洞察作用是一种无需推理的直接的理智把握;故其形成所表现出的是高速、中断和飞跃。科学审美直觉与艺术审美直觉的运行机制大同小异,就“异”而言,主要是从感性直观到理性思维的中介环节和发展趋势不同。二者在人类的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中都具有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大柔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3(3):45-51
本文认为:科学审美直觉信念是科学研究与创造的强烈动机和强大动力;科学审美直觉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是研究者十分宝贵的心理品质;科学审美直觉的启发功能使研究者在瞬间产生跳跃式的创造性的自由联想;科学审美直觉的预测功能使研究者正确地预见到科学发展的趋向,并作出结论性的科学猜想;科学审美直觉选择功能帮助研究者对科学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决策进行抉择,科学审美直觉还有助于研究者寻找研究对象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论文还就科学审美直觉的局限性及其克服进行了探讨,认为科学研究者欲要有效地利用科学审美直觉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具有广博而深刻的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注重理性的引导;进行逻辑论证和科学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8.
葛启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
直觉是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不假思索、一见即美的审美现象。但直觉却隐藏着丰富而深邃的社会历史内涵。直觉有理性的觉醒 ,故直觉能够把握到对象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而审美积淀则是美感直觉之所以潜涵着社会历史内容和能够把握到对象本质的深层根源。不承认直觉与社会历史的血肉联系 ,片面地强调美感直觉的主体性、感性、个性 ,是很难令人信服地、科学地揭示美感直觉的神秘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9.
邓牛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中国人论艺,经常说要“穷神达化”,“出神入化”。尤其是“出神入化”,似乎已经成了审美鉴赏中的常用成语。倘若要细究一下,这“出神入化”究竟如何来认识、理解、阐释?恐怕远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辞海》云,“形容技艺达到神妙的境界”。是否仅限于技艺所达到的境界呢?还是有更加宽广的美学蕴含?有必要作一番过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赵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69-74
元明清悲剧是中国古典悲剧之经典。元明清悲剧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蕴,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与社会历史背景。本文所论及的三个问题,是目前文学理论界同仁仍然关注的问题,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2.
熊兆武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4)
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发明创造与现代科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就根据自己的发明创造实践得出结论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语文学科教育中的听说读写训练,无时无刻不涉及到直觉思维,它对形成语文创造思维能力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语文学科绝对不能忽视对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其直觉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乐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37-37
语文是学科教学中最能集中体现和实施审美教育的教学科目,它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中的爱美的教育、情感的教育、人品的教育和艺术的教育。1.美育要寓于想象之中文学不同于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有一种物质存在的实体,具有直观性。它是“语言的艺术”,是借助于语言塑造形象的。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的艺术”,让学生通过语言媒介,在脑海中想象出作品所描绘的情景,让他们动用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在作品所能提示的空间内驰聘想象,补充形象,使形象的意义更加丰富。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14.
15.
邹志方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6,(1)
一、名字来历献疑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秦观生于1049年(仁宗皇祐元年),死 相似文献
16.
魏千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开封铁塔,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一○四九年),八角十三层,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正式名称叫灵感塔。因建于开宝寺的上方院,又称开宝寺塔。又因塔身外部全部使用深赭色的琉璃面砖,远远望去,呈现铁锈的颜色,所以后来俗称铁塔。 铁塔虽然名闻中外,但对它的一些有关问题,有的至今还不清楚,有的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有为人们误会之处。下面谨就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史论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际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问题关于五种生产方式与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问题,史学界意见仍很分歧.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奴隶社会是否为继原始社会之后人类社会普遍必经的社会阶段。笔者以为,五种生产方式与五种社会形态的出现与更替是有规律的。在正常情况下,原始社会解体时,首先出现的是奴隶制,而后向封建制发展。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见过五种生产方式的逆运转,也未见过一个大体上是独立发展的国家或民族,在全未出现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情况下,迳直由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封建制生产方式,或者在全未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情况下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这就表明,五种生产方式中间确实存在着依次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19.
刘文刚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隐鹿门山孟浩然隐居鹿门的具体时间,向来没有成说。《新唐书》本传载:“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卷二○三《文艺传》) 又据《唐才子传》,张子容与孟浩然同隐.其张子容传云:“初,(张子容)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诗篇唱答颇多。”(卷一)检孟浩然集有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据明铜活字本)诗,证明张子容确实曾经隐居过(《唐才子传》既言其隐鹿门,白鹤岩 相似文献
20.
布谷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方法论是学科成熟期的类似物一种具体的方法论,正确与否,正确的成分有多少,这并不重要。重要的问题是科学史已经证明:当一门学科开始探讨方法论时,这标志着自身已经步入了繁荣昌盛的发育期;反之亦然,当一门学科步入了繁荣昌盛的发育期,作为一种标志,她定然会开始探讨自身的方法论问题。红山文化博大而精深,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为此,“红山文化学”必然应运而生。所以说,方法论是一门学科发育成熟的标志物,类似物。(二)文化发生学的动点因为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现象,都是一个“过程”,换言之,一种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