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与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相统一,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相似文献   

2.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空间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它与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相统一,与区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态城市的一部分,体现了所在城市的风貌和特质。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人类聚居环境(Human Inhabitationand Settlement Environment)泛指所有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指建筑、城市、景观园林等人为建成环境。人类聚居环境的构成要素就是建筑、城市、景观园林构成要素的综合。因而,人类聚居环境的形态多种多样,规模有大有小,因时代不同,其表现形式以及内涵的主要矛盾也不尽相同。那么,当今的人类聚居环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呢,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草原住区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聚居单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契合点,为寻求草原人居环境的和谐,本文主张从草原“环境承载力”和住区“聚集效益”两个角度界定草原住区适宜规模,一方面,控制草原住区的规模无疑是保护草原环境的有力措施,另一方面,一定聚集度的草原住区是保障草原住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百多年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除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民主法制的完善外,还带来了地球自然生态性的改变,造成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对人类生存形成威胁。为了捍卫地球的自然生态性,进而保障人类能够长远地可持续发展,应从重建生态价值观,使消费与低碳二者平衡等方面着手,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创新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主张人类中心学说,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技术创新生态化,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人类聚居文化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现代城市不仅需要有发达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更需要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先进的城市环境文化。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区域自然与文化资源,积极促进生态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全面构建城市绿色社会,形成宜居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危机,迫使人类对未来城市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因此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已成为城市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是公共事业管理要服务于城市主体;二是要满足市民对居住环境和生存发展质量层次的要求;三是要更多的公共事业机制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聚居模式的演变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聚居模式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映象,也是一种最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聚居模式的进化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经历了技术革命、生活方式高度文明以及能源危机、自然环境恶化以后,发现传统的环境观和自然观指导下的聚居模式已难以为继,绿色建筑成为未来建筑模式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就人类聚居模式的演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见解,供商榷。  相似文献   

10.
构造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居住环境,让住区的居民处于自然界中舒适的生存位置,应是居住小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目标。城市的发展,居住小区的建设,要保护好后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有一定的超前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建造庭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很好模式。要建设和管理好人与自然相依共存、和谐协调的居住小区,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的客观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国家顶层提出基层组织作为基本单位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结构。研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优势、治理嵌入以及制度安排方面阐述基层组织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理论契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梳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其路径选择,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未来的改革方向,为基层组织有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人格塑造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一场文明的全面变革,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总对策。生态文明的转型,不仅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其转型过程当中,也使得新型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塑造生态人格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环境文化的熏陶、环境教育的内化、生态实践的锤炼是塑造生态人格的三个主要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绿色的呼喊--20世纪生态文学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已进入了环境世纪,关心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进入20世纪后,人类对自然表现出一种傲慢的、随心所欲的掠夺态度,造成了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新出现的生态文学,以鲜明的忧患意识与批判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宣扬崇生、惜生和护生.在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净化人对自然的感情、呼唤绿色等方面,生态文学无疑是一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4.
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是典型传统意义上的聚落,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最和谐、最基本的体现与联系。现象学重视人与世界的关系,重视人对于其生活世界的感受。因此,从现象学的视野研究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场所精神,可以将其归纳为:(1)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网系统等构成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成都平原农村聚落“随田散居”的特点;(2)建筑单体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边界形态及空间特征等建筑环境构建了成都平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3)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传承了蜀文化闲适、朴实及神秘的生活印象。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理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种生态理论,生态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态女权主义从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世界观人手,把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与社会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二者虽有显著区别,但生态女权主义一些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而且其理论的完善也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对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结合Arcgis技术、AHP层次分析法,对株洲所辖县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区域因素,炎陵县、茶陵县、株洲县受中心城镇辐射、带动影响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完善,但生态环境、综合人居环境良好;醴陵市、攸县受区位、政策以及受中心城镇带动的良性作用,经济发展较好,但生态环境、综合人居环境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迄今为止人类直接从土地上获取生存资源最主要、最基本的产业。人类在从土地上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又严重地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因此,建设生态农业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以山西省五寨县生态农业建设为缩影,介绍了五寨县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况、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论述了生态农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分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性并提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研究生态问题的诸多理论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提出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类在整体历史中一个特殊断代上形成的特殊生活生产方式使人类的需要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损害到整个地球包括人类的所有生产存在的条件.文章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人类中心主义作了全新的理解,认为人的生态系统及其问题,只能以人为基点来认识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复活》的文艺生态价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文化与自然关系为课题,把生态与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自然之风。《复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对人物思想、性格和行动等的影响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二元矛盾的搏斗图,体现了较高的文艺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发展,它还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协调处理好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破除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走循环化发展道路,构建生态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