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管锦绣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8,21(4):482-485
马克思人学研究存在着人的类本质向人的存在转换的问题,但两种人学视域并非是绝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它们都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统摄来研究人,正是这一内在逻辑促成了马克思人学视域的转换,马克思最终由人本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转变,并使其哲学真正地成为革命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对人的自然性的统摄——"人的类本质"向"人的存在"转换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锦绣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
马克思人学研究存在着人的类本质向人的存在转换的问题,但两种人学视域并非是绝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它们都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统摄来研究人,正是这一内在逻辑促成了马克思人学视域的转换,马克思最终由人本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转变,并使其哲学真正地成为革命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王成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60-63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但同时又有着超越既定历史性的信仰.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的辩证统一,真正揭示了人类在制约和超越、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张力和空间中的生存境遇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肖杰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存在和本质的论述,本文认为:个人的完整存在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物性存在、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现实的个人是这三重存在的有机统一体;个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共同体中由个人的实践所形成的和正在形成的物性、感性和理性这三重存在之间内在的、稳定的和规律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应宇芳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先哲贤人对此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求索。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具体本质的统一,并提出较为系统的人的本质理论,使人的本质观获得了科学的形态。本文试图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对人的本质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孙晓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80-83
马克思认为,人是以其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方式而存在的。因而,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作为个体而存在的特殊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塑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即人的主体性和人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本体论承诺,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的具体展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达到的成就表明:马克思的运思依其先有的本体论原则,直接进入到“活生生的”人的世界,并循着对人的存在的揭秘,为理解和变革这个世界制定了全新的纲要和方案,而其共产主义学说所表征的无非就是人的存在之真理。 相似文献
8.
李文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4):20-24
"人的本质"是人对自身存在的反思.本质是存在的反映,它扬弃"存在"的直接性,对"存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人反思外在的"存在",也反思自身的存在,试图揭开自己存在的奥秘.人们在反思存在的时候,总是会看到它的不足,而把自己的理想和对存在的批评,归结到对本质的描述上.从存在走向本质,实际上就是从现实走向理想.人类历史正是走过了这样的里程. 相似文献
9.
郝孚逸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5):552-557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包括人的存在,大致可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状态,一是抽象的属于本质的,即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状态,二者密不可分,但又不能互相混淆。马克思所进行的关于“真正的人的存在”的哲学构建,是以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的人的存在为基准的,从开始到最后,都把人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处境和地位以及所作所为、主要是劳动作为考查的重点,并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放在一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10.
莫秀凤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34-36
齐泽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思考了人的存在、死亡和自由等问题,指出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一个知识论概念,更是一个生存论概念。从这个意义出发,齐泽克指出,人是顺应命运而存在的,人之生存的另一极是"死亡",包括"生理性"死亡和"符号性"死亡。同时,齐泽克还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在创设人类自由的过程中,人又是不自由的,而恰恰是这一"不自由"使得人的"自由"最终得以实现,这就是齐泽克的理论绝招:不可能性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卢杨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85-8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包括关于"人的类本质"与"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解.人的类本质是实践劳动,它将人与动物相区别;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将人和人、集团和集团、阶级和阶级区别开来.二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构成了完整而科学的人的本质的学说.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准确把握,对于指导、推动人的现实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陆华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为将之道"所包含的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昭示着它们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做人之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故将素质教育寓于每一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失为一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陶清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10-16
筹划实施"世界伦理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为解决全球性危机和应对全球化进程所提出的问题的积极回应;参与该计划的中国学者刘述先教授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一分殊"来消解客观存在着的文化差异以达成共识.但对"理一分殊"命题中的"理一",似不应作狭隘的理解,而应当深入各类文明和各种文化现象的内部探索其内在蕴藏着的深层结构,从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以揭明更加普遍的东西.从人的存在及其规定性出发,揭明以人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以致于自己的整个外部世界,是每一个人正确理解和合理处理自己的全部对象性关系的基本规范,从而可以理解为世界伦理得以成立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4.
倪志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8-63,70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晓红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5):63-66
邓晓芒的文学评论集《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深刻反思和批判了当代文学中的民族文化失语现象,从中传达出他对"语言是存在家园"这一现代哲学思想的创造性理解.这种创造性理解首先体现为,邓晓芒对人的痛苦与形而上学的语言意义相互生成的内在关系的发现;这种创造性理解还体现为,他认为语言建构起人存在的可能世界,使人能从人的自我对话出发走向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从而成就人作为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17.
窦兰峰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18-19,39
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必须以科学知识为背景。未知存在于已知之中,已知又是揭开未知之迷的条件。发挥创造性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敏锐的头脑、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且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薛忠祥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7-12
教育世界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域。教育世界的特性是本质世界。教育世界的本质世界特性是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表现物——哲学和各门学科知识体系为手段培养人性——人的本质。教育世界的本质特点就是本质教育。人的本质表现在责任、方法和美。教育世界的本质世界特性决定了教育科学属于本质科学。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需要是体育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对体育的需要及其满足,有其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内涵,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与特征。人对体育的需要和满足之间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内涵是一个随旅游开发实践与时代特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上的可持续性 ,其思想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旅游理念在旅游实践中可有三个表现层次 ;对生态旅游区的定义和开发类型进行了新的界定 ,并对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