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现代大学的职能怎样地多样化,其中心任务仍主要是育人;大学生才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当代高校素质教育中应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校实现这个理念的途径应当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教育.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产生分野与对立的根源,提出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的前提是正视科技进步与人文发展的现实对立,在克服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观念互启、方法借用和学科整合等途径和方式,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塑造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的重大课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性为高校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渗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教育提出了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渗透的合理机制,通过通识课程的设置、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实现高校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渗透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学界近年来关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疏离的论争,本文提出,融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教育实与人文精神同出一辙。事实上,中国人文精神的衰落,正与缺乏“客观、理性、怀疑”的科学精神直接相关。中国的科学教育、科学精神非但不是有过之,而且极为贫乏。有鉴于此,文章对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启迪真善美的人文精神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及对力学专业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认为 2 1世纪大学教育应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为主导思想 ,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应以专业教育为主战场 ,熏陶学生的个性与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对国内外一流力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专业名称、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现代高等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求是和创新的精神.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完善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是指导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人文精神是指导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武器.在高等教育中, 应该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进步、共同繁荣,这样学生才可以获得全面发展,高校教育才能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7.
德国教育改革家洪堡在19世纪初提出了大学“教育与科研合一”的原则,这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何谓一流人才、怎样培养一流人才”的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即通过具体的科研(教学)活动培养富有“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通过考察科学活动的各主要环节,认为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批判精神、求真精神、求实精神、竞争协作和创新超越精神。培养科学精神需要提高广大师生对科学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搭建更为广阔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通的育人平台,开展求真、求实与求新相结合的科研(教学)活动,实施面向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的目标及人文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文教育追求理想的人性,其根本宗旨是提升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由于教育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培养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和时代性的需求,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乎到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并重,才能使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地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9.
论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医学与社会、文化相关。医学发展到今天,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交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但现在还只局限于从理论的层面上进行研究。作者从医学发展的新的实际出发,在对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作进一步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医科大学的实际提出对两者的融通和共建。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文主义精神 ,加之排斥科学技术 ,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 ,但受“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影响 ,强化了科学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 ,分离和削弱了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 ,必须在我们的教育中充分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而同补 ,发展教学工具的合理性 ,淡化工具主义倾向 ,加强人文主义导向 ,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气质,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大学行为进行约束和体现的价值及其规范体系。大学精神所包括的诸如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诸多相互联系的方面。而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是构成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学精神推动了大学的人文教育,大学的人文教育弘扬了大学精神,而人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高校历史教学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积极思考和探讨如何确立和坚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组织和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学会做事与做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由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的关于大学教育的价值体系和信念体系。人文教化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学术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从本源上和本质上看,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通过教化使人的德性和智力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根本使命和追求的终极目标。科学精神就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坚持的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意识、批判意识和宽容意识。学术自由是指大学教师有发表、讨论学术意见而不受干涉和惩罚的自由,保持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是学术自由的重要体现。大学精神既是一种价值信仰、精神理念,也体现和渗透于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中。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对几所大学的大学生抽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又存在严重的缺失。其原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崇尚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舆论氛围尚未形成;传统教育有碍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家庭和社会功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立适应中国实际的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从"就业安置"向生涯辅导转变;建设职业化指导教师队伍;并将生涯辅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由"适业"到"创业",掌握职业选择与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6.
通过简要回顾钱伟长先生的治学生涯和学术成就,力图具体地探索他的学术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着重阐明:他一贯主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不断借鉴、融合人文科学的先进思路,坚持爱国敬业、勤奋进取、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广闻博览、融会贯通,在提携后进过程中,力主通才教育和学术民主。分析表明,钱伟长学术思想中的这种人文精神源自我国先哲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德国哥廷根学派优良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为纾解困境,推动乡村教育发展,选拔和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成为关键举措。作为基础教育的先行者与后继者,中师生与全科教师之间有什么共性和差异,如何评价两者的优劣短长,如何总结百年中师办学历史,如何优化全科教师教育,这些都关乎教师教育振兴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历史考察、个案访谈和对比分析,深度剖析中师生R与全科教师T在学业素养、发展机遇、职业轨迹、专业成长四个方面的异同,进而从产生背景、职前教育、职后表现和个人体验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师生和全科教师产生背景有别、教育层次不同、职后表现各有短长、个人体验不容忽视。我们既不能夸大中师教育的优势,也不能无视全科教育的成就。当前在继续坚持现有全科教师培养政策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开放性和多元选择的渠道,增加乡村教育吸引力;改变招考方式,优先选拔具有乡村教育情怀和发展潜力的生源,重视培养全科教师的教育情怀;关注全科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夯实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需要一种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的稳定结构是正三角形,人类社会中的稳定结构也是正三角形。这是因为人类有三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了使三性均衡发展,必须形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正三角形是含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三种因素的等边三角形。人的三种精神的培养和整合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认识和再发现三种精神,实施三种教育,解决三种关系,就实现了整合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再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具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就其内涵而言,包括六个方面,即: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和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