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出自《庄子》的成语多达350多个,它们在《庄子》一书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修辞作用。论文收集了《中国成语大辞典》、《汉语成语大辞典》以及《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出自《庄子》的成语,并对其修辞特点进行分析。考察发现,出自《庄子》的成语具有比喻性强、讽喻多、夸张、对偶对举以及借代等特点,这与《庄子》一书的风格是一致的。并且众多成语修辞并非独立运用,通常是两种以上的修辞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成语词典,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侧重指导运用的,如《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版),一种是侧重追本溯源的,如正在编纂中的《汉语成语考实词典》(见《中国语文》1981年6期);一种是二者兼顾的,如《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版)。 使用这些词典,检索已知成语(书报上看到的、别人问及的)很方便,但要查不确知的成语却很困难。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要用一个成语表达个什么意思的时候,一下子想不起来这个成语怎么说了,或者只  相似文献   

3.
“不胜其烦”、“不可胜数”是两个比较常见的成语,意思分别是“经不起烦扰”和“数不完,极言其多”。满足这两个结构槽的成语还有很多,如“不胜枚举、不胜杯杓、不胜感激,不可胜言、不可胜计、不可胜用”等。其中,“胜”的读音,成语工具书标注有异,有的注shēng,如《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万条成语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汉语近义反义成语辨析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这部成语词典收录了“不胜枚举”和“不可胜数”条。  相似文献   

4.
“不胜其烦”、“不可胜数”是两个比较常见的成语,意思分别是“经不起烦扰”和“数不完,极言其多”。满足这两个结构槽的成语还有很多,如“不胜枚举、不胜杯杓、不胜感激,不可胜言、不可胜计、不可胜用”等。其中,“胜”的读音,成语工具书标注有异,有的注sh叆ng,如《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万条成语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汉语近义反义成语辨析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这部成语词典收录了“不胜枚举”和“不可胜数”条,分别注为sh埁ng和sh叆ng,情况特殊,暂归入第一类)、《现代成语巨典》(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成语理论,对与《史记》有关的成语加以论述。首先,将关于《史记》的成语分为两大类:(一)见于史记的成语。形成于《史记》之前,为作者所沿袭使用的;由《史记》作者创构,被后人继承的。(二)后人依据《史记》内容概括提炼的成语。而后,对这些成语进行分析。先叙其所具有的特点,然后讨论与《史记》有关的成语在后世的流传及演变。  相似文献   

6.
对源于《诗经》的成语及其演变进行研究,考察其演变过程。认为社会发展、作家的主观性、讹变、词义的变化是导致《诗经》成语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黄耀明 《船山学刊》2011,(1):136-139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爬梳论证《左传》中可能是成语的短语,整理出605条源自《左传》的成语,其中7条未见于各成语辞书。并据此对其形成方式、语法结构和语义演变方式进行穷尽式分析.力求全面、深入地反映其面貌。  相似文献   

8.
迫击炮是近代以来输入我国的兵器,其词源及命名理据国人往往不甚了了。论其来源,几种常见的外来词词典如《汉语外来词词典》、《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等都没有说明;论其命名理据,大体有三种说法:《辞海》(第六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均称其早期均为迫击发火,故称迫击炮;民国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  相似文献   

9.
由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教授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古籍部出版的五卷本《全唐诗大词典》,是我国首部大型诗词典,汇集了唐诗歌语言研究之精粹,系古今学者辛勤考索之结晶,收录《全唐诗》、《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词目;以词语为主,广收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官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词目及名旬、习惯用语等;按《康熙字典》214部首归部,依《广韵》、《集韵》标中古音反切、声类、韵部,每一项先本义,后引申义、通假义;书证按初、盛、中、晚唐和五代顺序选例,同时收录《全唐诗》和《外编》所收2200多作者近五万首之多的唐诗词目。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10.
试析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类型及其释义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原珂 《学术研究》2002,(9):130-137
本文对《现汉》四字格固定词语及其释义方式进行类型分析 ,根据其词义构成的特征 ,先把非成语与成语区别开来 ,从寓意成语实例归纳表义类型 ,证明表义二层性只是部分寓意成语的特点 ,进而分析介于非成语和寓意成语之间的固定词语———类成语的非直义性特点 ,指出它们共同归属的语言系统———古代汉语 ,与寓意成语有着大体相同的语言结构 ,从而归纳出对汉语成语的若干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意义有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的层面。动态的语境意义与静态的语言意义的不同表现在概括与具体、泛指与特指、显示与暗示、规范与偏离、原义与增义、直接与间接、意在言内与意在言外等方面。理解语境意义需要依据语境进行“语义线索推导”,其具体途径有依据语境,从社会意义、联想意义、情感意义、违背原则的意义、预设意义、言语行为意义、暗示意义等不同角度对话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词汇意义完全等同者很少,即使概念意义相等,联想意义也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在重视概念意义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联想意义的研究,从而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英语词汇的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英语词汇意义进行对比研究(1)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相反的词汇;(2)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4)各自文化中独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相似文献   

13.
试析莫里斯符号学的意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行为语义学家莫里斯明确提出了符号学三大分野:语义学(semantics),语构学(syntac-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还进一步把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三大类:所指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这三类符号学意义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符号的总体意义。莫里斯这一意义观的研究对符号学和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意义则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4.
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与翻译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翻译主要是意义的转换,翻译观和意义观之间一般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感觉句子具有句子意义、说话人意义和现象意义:句子意义是可以充分翻译的,说话人意义通常也是可以传达的,但可能因为原作者双重的说话人意义而给译者带来麻烦,现象意义可能导致弱式不可译,但并非所有感觉句子因此而不可译。  相似文献   

15.
汉英红色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宇 《云梦学刊》2005,26(3):128-129
汉英语言中表示“红色”这一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应用时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对红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红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晓河 《河北学刊》2002,22(4):135-139
科学话语中的“涵义”与“意义”的不同 ,自弗雷格作出区分之后 ,已成为现代逻辑符号学的基础 ,成为历史的财富。可在我国 ,对这两个概念的应用十分混乱。为此 ,必须弄清汉语的“涵义”与“意义”是与德语Sinn -Bedeutung,法语sens-signification ,俄语смысл -значение ,英语meaning -significance(因sense不用 )相对应。本文从符号学、心理学等学科对此做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语言差异。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等现象。本文从词语的概念意义、比喻联想意义及情感意义三方面的不对等,分析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从而说明深入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对外语教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晓强 《殷都学刊》2007,(3):114-119
汉字发生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是汉字记录语言的客观需要和图画向文字演变的必然结果;汉字发展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表现为"形借"现象,"形借"又有纯粹借形和形音兼借两种现象的不同;汉字成熟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大多通过加区别符号、加声符、加意符、异体分化几种途径实现字形和词义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意象对于诗画互补的哲学意义在于以意象为核心的诸范畴为诗画互补这一美学现象的生成提供了方法论意义:在意象的类二元组合构架下,一方面,“意”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诗,“象”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画;另一方面,在意象的组合构架下,人们不再局限于“象”对“意”进行言说的经验习惯,也意识到“意”对“象”的规定性。于是,在方法上人们经验性地将抽象形式存在的“意”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存在形式“诗”,将抽象形式存在的“象”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形式“画”;同时,意象之“意”与“象”的结合亦被经验性地转变成诗画的融合互补。  相似文献   

20.
主要依据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对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杨润陆编的《现代汉语》、唐朝阔、王群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等6部高校教材中所收同义词的配价情况进行穷尽性研究,得出结论:两个或以上义位的本体和本体之间、本体和变体之间、变体和变体之间,均可构成同义义场。因此,我们研究同义义场,应该明确是此义位的哪个体与彼义位的哪个体构成同义义场。词性不同的各个词,不能构成同义义场,因为在语义领域,它们的主要语义特征不同。无论是哪一种同义义场,属于同一同义义场的各个义位的本体或变体,它们的配价都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