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凯 《阅江学刊》2013,(3):101-105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渠道,又直接催生了公民意识的觉醒。但同时,虚假信息的泛滥、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又反映出当下网络环境中公民意识的缺失。互联网时代提升和培育公民意识的现实路径为:加强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积极构建、引导健康的网络文化方向等。  相似文献   

2.
董烨 《学术交流》2008,(4):190-192
网络舆论可以释放情绪、调和矛盾,起到社会问题"减压阀"的作用;主流舆论的爱憎分明,褒奖了真善美,抨击了假恶丑;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权威话语权的垄断,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但是,它有时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易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负面效应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国家、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免遭侵害,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当引导和及时调控:网络媒介从业人员要做到"守土有责",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导舆论;政府应加大力度,促进网络信息传播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重构网络伦理,建立网络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3.
刘娜  王红丽 《社科纵横》2010,25(4):87-88,93
公共精神是民主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美德,是一个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公共空间比较狭窄,公共精神比较缺乏的社会。公共精神的缺失将会影响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影响公民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形成。构建公民参与网络,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当前社会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公民的国家意识发生了变化.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的消解表现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行为等方面.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消解的缘由是:国家的政治主导力下降、经济自主性动摇、文化认同感削弱、社会系统化分裂.在网络社会中重构公民的国家意识,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重视网络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增强网络技术的创新力,凝聚民族文化的核心优良传统,建立网络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集体行为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雪 《探求》2007,46(1):57-61
网络舆论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集体行为。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中,网络技术提供了事件发展的最初动力,媒体间的互动协调则强化了特定舆论的力量,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公众舆论并最终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影响。网络舆论的力量既给政府的社会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对现有的社会管理和信息控制模式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公民民主文化特点是一种以公共理性为引导,倡导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政治正义观念的文化,它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指引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并保证其真正落实。在建构公民的民主文化中,在公共理性视角下,树立公民意识,明确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并寻求在公共领域中的权力和公共舆论的批判精神和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1):29-3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一种新兴的监督方式。由于具有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广泛性,监督方式的便捷性、直接性,监督过程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在提升公民话语权的同时,也存在虚假信息、网络暴力、媒体审判、滥用网络舆论监督等问题。因此,政府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从法治、道德、技术三个层面来规范,从而营造一种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  相似文献   

8.
赵安民  张瑞云 《社科纵横》2012,27(12):10-12
在如今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迅速,舆论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这不得不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和警醒.网络舆论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也具有能动的改造和营造作用,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应对网络舆论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优化舆论环境,为小康社会的建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诉诸网络反腐对加大反腐败力度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是,网络反腐内生的局限性和失范行为又会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等诸种问题.鉴于网络反腐涉及公民基本人权表达自由、申诉、控告监督权,为促使网络反腐败健康发展,有必要健全舆论引导机制,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和媒介素养;坚守表达自由的第一性价值原则,建立完善网络侵权的免责与减责抗辩事由体系;构建公共道德、互联网行业伦理和法律监管三位一体的体系性治理机制,并加强网络反腐的国际协作.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10):109-112
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必须要有具备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公民。大学生作为公民中最活跃的群体,关系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依法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通过培育法治文化、公正司法的现实回归并强调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实践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从而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网络围观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围观现象迅速流行起来,广大网民凭借新媒介平台,以BBS、博客、播客、微博、手机短信等为传播形式,以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为内容中心,各抒己见,热烈互动。参与者众多,无中心化,反应迅速,舆论力强,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表达公民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影响着社会现实生活。"围观改变中国",网络围观是政府公信力的考量,公民社会形态孕育,人民意志真正表达。  相似文献   

12.
谢伟 《探求》2015,(1):71-75
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广、传播实效强、言论尺度大、传受互动快,参与意见表达的主体扩大且呈多元性,舆论传播产生网络异化。从自媒体民意与政法工作的价值共性与冲突看,政法工作媒体时代面临诸如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不足、自媒体建设滞缓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要转变思维和理念,做好"品牌营销",提高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处置能力和政法干部媒介素养,以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及时消弭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和交互的媒介,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技术所具备的快速便捷的优势,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生活.但是错综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以及风险,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缺失,道德素养及法律意识薄弱,网络心理健康素养有待强化.新时期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需要重视思想引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强化内容引领,依托校园文化凝聚精神动力;关注心理引领,树立正确价值导向;注重规范引领,构建和谐网络秩序.  相似文献   

14.
1949年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提出了公民资格理论,认为公民资格权利由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构成,并详细描述了英国公民资格的发展历程,认为英国公民权利的发展呈现了线性发展的特征,“公民权利变成了集体谈判的基础,政治权利促进了公众舆论和国民意识,从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使用增强了争取社会权利的压力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前,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合,社会各领域都受到政治国家的支配,公民资格权利难有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后公民资格的三种权利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借鉴马歇尔的公民资格理论,在差异化的市场过程中,不断通过多元化的努力寻求公民资格平等的价值主张,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大众政治心理作为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社会政治现象中的一个特殊方面.它是一种以大众为主体对象,以公平政治参与为主要功能,并辅之以现代化传媒手段、经营和生产方式的现代政治文化意识.大众政治心理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信息、政治舆论、政治道德、政治信仰等方面,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正负效应,了解当前社会大众政治心理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变迁中的表现,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9):83-85
公民意识与法治社会是一对相辅相成关系,公民意识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发展,法治社会的成熟程度有利于提升公民意识的水平。但是现实社会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色发展状况中,公民意识受到传统伦理道德和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公民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法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问政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问政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网络问政存在有序的自上而下、无序的自上而下、无序的自下而上和有序的自下而上四种形式。网络作为公民问政的新型载体,其开放性和平等性激发了公民的参与热情,大大降低了公民参与问政的成本,但也表现出代表性不足、参与的非理性、非规范性等弊端。今后,政府需要建立制度规范、提高网络问政领导能力,网民需要培育良好的网络道德、树立公民意识,并通过完善立法、提高技术水平和借鉴国外良好做法等途径来整体提高我国网络问政水平,更好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塑造公民理性法律意识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理性法律意识作为法治精神的核心内核具有驱动法治制度化建设的引导功能和驱动公民积极守法的耦合功能。中国历来缺乏法治传统 ,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结构状况又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制约着公民理性法律意识的形成。因此 ,塑造公民理性法律意识推进法治进程成为法治建设中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顾丽梅 《浙江学刊》2013,(1):109-115
本文针对网络社会的公民有序参与,尤其是公民参与人大立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文章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网络社会公民有序参与人大立法的现状、参与的形式以及网络社会公民有序参与人大立法的挑战与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了应对策略:培养公民参与型文化;发展“E人大”,进行人大制度的创新;规制网络参与;以及推行“E提案”,公民有序参与人大立法路径的创新等.  相似文献   

20.
李妍  田启波 《探求》2011,(5):40-44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效应。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个人权益、规范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方式、实现维护政治运行稳定的目标。面对目前的障碍,应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加强互联网制度建设、完善政治参与路径、倡导高尚网络伦理等方面寻找络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