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自汉代以降的古代社会中,"三纲五常"这一核心价值深入人心,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共识和文化传统,对保持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从提炼到传播,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大众化路径,形成了丰富的核心价值大众化经验:核心价值必须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是对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集中反映,这是核心价值取得大众广泛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社会各阶层思想共识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积淀而成,不可一蹴而就;核心价值大众化必须得到上层的大力支持与倡导,离不开选官制度的保障,要具有体现通俗化、生活化和普及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调研组 《江汉论坛》2003,(10):116-1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执政为民,落实到学校,则是执教为民.长江职业学院坚持"四个面向"、"六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创办"平民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平民化闯出了一条新路,对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结构调整、教育体系完善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发展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是:从战略高度考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4.
"文艺大众化"问题,走过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历程.在启蒙时代(现代),文艺大众化是少数知识精英"化大众"的口号,体现的是精英阶层高雅的审美趣味,具有脱离群众的倾向.后现代,由于经济、文化、政治的原因,"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它颠覆了启蒙时代的文艺大众化的精英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转变.当然,后现代的"大众化"并不完全等于文艺的大众化,它是资本刺激消费欲望、实现增值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众化"与"经典化"--"红色经典"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经典”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指称,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在确认这种经典化文学遗产价值存在的合理性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话语概念就是“大众化文体”。本文先将“大众化”作为一种“现代性”思想文化现象进行检视,继而从“大众化文体”与革命意识形态、“大众化文体”的“一体两面”的审美言说方式这两个论述层面,解析了“大众化文体”在“红色经典”中的审美构成功能和创作思维机制,并阐释了“红色经典”是如何通过“大众化文体”解读世界、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9,(6):146-152
"文艺大众化"是上世纪30、40年代大众话语的核心部分,其话语言说经历了从"大众化"到"文艺大众化"的嬗变过程,是一场从政治领域到文艺领域的话语实践。实际上,"文艺大众化"是借助文艺的工具达到"政治动员"的目标,也即完成对知识分子改造的"新启蒙"任务。这样一来,"文艺大众化"的生成就遵循着从政治领域到文艺领域,然后再指向政治领域的话语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的高度,以科学的态度、内容和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的发展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为现代化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本文强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这一时代特点,服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一基本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功能、内容三个方面,对大众化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视野出发再探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以教育本体论及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为基础的.本文认为现有的大多相关研究存在站在"教育自身"之外研究教育的缺陷,因而从文化世界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现实、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等加以重新反思,并提出应通过培育观念文化、审慎选择课程文化、创新教师管理文化以及构建学生交往文化等从改善"教育自身"的角度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文革"前十七年通俗小说的生产与传播可以看到,在"大众化"叙述话语的背后包含了时代文化的巨大张力.一方面,主流话语对通俗小说以及孕育它的民间通俗文化采取一种拒斥、轻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各种文化机制改造它们.这样的一种纠葛反映出建国后文学特有的生产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不同文化力量之间的潜在冲突.  相似文献   

11.
大众作为一种激进的力量在近代以来得到重视。他们是激进革命的主要参加者 ,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大众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激进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了这种情况 ,于是也掀起了文学大众化运动 ,以期为社会革命服务。在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种文学大众化 ,即情感大众化、文化大众化和思想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一直是我国近代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纵观当前研究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怎样产生影响,即产生影响的具体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还鲜有关注。本文根据詹姆斯.W.凯瑞传播仪式的观点,将广告活动影响消费者观念和行为的过程看做一种消费仪式的构建,并以这种消费仪式的构建为线索,论述当时的国货广告如何通过爱国主义消费仪式的构建来影响消费者的爱国情感,使消费国货成为爱国的象征,并变成一种时尚和潮流,最终使其成为当时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实现爱国主义的大众化和世俗化过程,以期为探寻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众化的新途径与新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既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历史渊源,也有着特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内涵.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规定性,可以从其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等三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经历了由潜在的化大众的启蒙者到现实中的被改造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这是当时农民为主体的政治力量崛起和文化期待旺盛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使然,也是知识分子借助革命诉求弥补自身文化人格缺失的艰难的心路历程.经过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延安知识分子最终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资质,并在同工农相结合的改造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伦理道德色彩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全部,而且到以子思为代表的孔子后学更是将"中庸"思想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孟子则是将其活脱脱的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哲学当中,后经朱熹等大儒的传播,使"中庸"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最广泛的传统文化因子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先秦不同时期儒家对"中庸"思想的构建以及在各自思想中的地位,以此来厘清"中庸"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文艺大众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其中两个转化、两个标准及两个学习等成功经验与基本方法,在今天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富有启示,体现在:如何推进理论工作者的大众化、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如何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及形式.  相似文献   

17.
张琳 《理论界》2010,(11):24-26
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运用"民族形式"的文本解读,结合社会需要,文化土壤和时代发展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用"民族形式"的逻辑,进而聚焦于人物典范、话语方式、传播技术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30年三个阶段,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内涵界定、途径方法及历史经验等领域并取得成果.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方法层面上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可从四大现实进路出发:教育宣传、社会示范、基地普及、制度保障.这四种路径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知行合一"的进程出发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时,我们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观的全球化与价值观的民族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等三大关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向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20.
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的走向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和发展的走向日渐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学术界对于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一直进行着争论。一种观点从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出发批判大众文化消费,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社会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主观能动性,并据此支持文化消费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文化消费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走向成为一条正确路径。我国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导向,以人民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文化自觉"为原则,以多元融合、综合创新为途径的大众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