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不断探讨和争论的热点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不能以是否吃商品粮作为市镇人口的划分标准,而应该以人口所居住的地域范围作为划分市镇人口的口径。198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我国市镇总人口比重在急剧上升。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0.6%,而到1989年同样口径的  相似文献   

2.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市、镇人口已超过二亿,接近美国总人口。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人口密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数。因此开展对城市人口问题的研究,科学认识城市人口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浙江省人口学会与省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邀请上海同行参加,在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人口城镇化过程自1978年起开始加速,首先是以设市城市的人口增长带动的。但从1983年起,城镇化结构急剧扭转,建制镇人口的增长在解放后第一次成为城镇化的引擎。仅一年内,镇人口从6,234.8万猛增到13,447.4万,使镇人口在市镇总人口中所占份额由27%一跃而至40.7%。1985年镇人口又增加了3,185.8万,人口份额继续上升了3.3%,仅仅几年内,以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标志的城镇化水平由1976年的17.9%猛增到  相似文献   

4.
一、总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7月1日,广东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共4634.08万人,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1063.47万人,增长29.78%,大大快于同期总人口17.15%的增长速度;每万人口中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为7376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390人;在全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中,按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低排列,广东居第9位;全省15岁及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共656.28万人,与1982年相比,  相似文献   

5.
现代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从人口学角度分析是人口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也就是人口的城化镇过程。它是现代经济特别是大工业发展的直接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和认识这一规律对推动城镇化进程是有现实意义的。由于城市人口不只是人口在行业上的划分,而且也是人口的特定的聚居形式和分布的地区概念,因而虽然其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应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而不是所有的人口,但是至今国内也还存在着其他不同统计口径的城市人口概念,所以在引用有关资料时必须加以说明。 为了探讨我国城市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与途径,首先要对我国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人口数量分析 中国是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根据1982年三第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市(不含市辖县)镇人口总计为20,65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6%,其中市人口占14.4%,镇人口占6.2%。在市镇总人口中约有六千万左右的农业人中。如按农业人中和非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城乡分布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看,我国城镇人口为20,659万人,占总人口的20.6%,比1964年的18.4%提高了2.2%,比1953年的13.3%提高了7.3%。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人口城乡分布状况是:2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80%的人口生活在乡村。1949—1982年我国城乡分布图于下:  相似文献   

7.
一、甘肃人口文化与生育的现状甘肃人口文化与生育,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反映得很清楚,文化程度低于全国,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差距很大。1.人口的文化素质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省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第  相似文献   

8.
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区有302,939户,1,646,766人。其中:城镇人口135,264人,农村人口1,511,502人。男性839,805人,女性806,961人,性比例为104.07。武威县763,71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6.38%;民勤县241,510人,占14.67%;古浪县287,269人,占17.44%;景泰县169,858人,占10.31%;天祝藏族自治县184,410人,占11.20%。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区总户数增加了91,889户,增长43.54%。  相似文献   

9.
一、人口年龄的变化特征(一)我省各年龄人口变化趋势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育思想和生育状况。据我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1982年全省0-6岁的婴幼儿占总人口的12.76%,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下降6.84%;7—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23.56%,比1964年上升2.98%;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24.88%,比1964年上升1.72%;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6.61%,比1964年上升2.37%;老年人口占总人数为7.07%,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比较低、生产关系不断变化、人口正值生育高峰的新形势下,对计划生育工作这个战略问题,要进一步加深认识,才能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我省人口发展的特点是增长过快。1987年全省人口1%抽样调查,到7月1日零时,全省总人口为20,855,018人,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5年间增加人口1,285,827人,增长6.57%;与“八五”期末全省总人口20,412,905人相比,18个月增加442,113人,月均增加24562人。城镇人口(不含市辖县)比例由5.25%上升为15.31%。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比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1990年7月1日大陆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市镇人口为29651211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由于这次普查对市镇人口统计采用新的口径,因此与国家统计局以前公布的历年市镇人口比重显然已经不能衔接.人们免不了要问,为什么要改变统计口径?用新口径统计的市镇人口比重是否符合我国城镇发展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关于城乡人口迁移的汇总资料,为深入分析乡村人口城镇化发展态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普查登记的迁移人口仅限于跨县、市迁移人口。并不包括市、县内各类城乡地域(乡、镇、城市街道)之间特别是县内由乡至镇的迁移。而从近些年来我国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实际发展态势和以往有关调查结果看,却显示着两个重要特点。即:在乡村人口向市镇的迁移或转移量中,向镇的转移占着主要份额;在向镇的转移量中,近地域的县内转移又占着主要份颔。例如,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由县(不含镇)向市镇(市不含县)的迁移人口中,迁入镇的人口占55.32%;按净迁移量计,镇的净入量占县净迁出量的57.82%。需要指出,该项调查是把县内(含县辖镇)乡村与镇之间的迁移作为迁移处理的。  相似文献   

13.
据1982年人口普查,甘肃省总人口数为19 569 26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人,比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少62人。市镇人口为 3,002,499人,占全省人口的 15.3%。人口平均年龄为25岁,中位年龄为 20.13岁。年龄构成为:0—14岁占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人口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城镇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由1953年的13.26%,上升为20.6%。说明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工业化的程度还是很低的,工业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市、镇建制规定  相似文献   

15.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点)手工汇总,我国总人口为1160017381人(包括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20204880人,和香港、澳门地区中国同胞人口6130000人在内),约占1990年年中世界总人口5292195万人的21.92%.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133682501人.与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零点)的1008175288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年人口城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我国人口城镇化问题可以从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以及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来讨论,本文讨论这两个指标从1980年到1987年所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内部结构。一、背景城镇人口是指市(不包括市辖县)镇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这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的概念,因而比较简单,然而市与镇的标准却比较复杂,就市而言最基本的标准是1955年的规定:“常住人口十万以上可设市”,这只是说明设市的一般条件,并不是具备了这一条件就一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世界很多国家人口急速城镇化的同时,我国30多年来人口城镇化发展缓慢,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一直稳定在80%左右。1982年人口普查时,我国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6%,10亿人口8亿是农民。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不仅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农业生产率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加速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对于贯彻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确定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研究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几经变化,并出现过一些争议,至今尚未取得明确的统一的认识,使我们在研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建设相关政策的过程中,遇到一定困难。因此,对我国城镇人口统计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几次变化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有过三次变化:1949~1963年,根据当时我国的市镇建制规定,聚集人口10万人以上的可以设市,聚集人口2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可以设镇。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为市镇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其中包括了区内的农业人口。 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和郊区的指示》,规  相似文献   

19.
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7月1日零时,广东省总人口(按调查结果推算总体,下同)为6,393万人,与1982年(人口普查数,下同)相比,五年来,全省总人口净增463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51%,低于前五年(1977—1982年)的总人口年递增率(1.65%)。全省人口年龄结构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山东省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有15个市、140个县和1个镇,共有城镇人口299万人(含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6%,明显低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