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具特色的批评家,“明目张胆”地用“感情的批评主义”为作家论之批评宗旨的李长之,在“感情的型”的美学尺度下,以情感体验中的审美感知与兼容理智的作家批评实戡,标示出他1930年代作家论写作的独特魅力。显然,李长之所建构的以情感为中心、情感与识力并行不悖的作家批评范式,在丰富和拓展1930年代作家论的批评内涵的同时,亦对当时的作家论写作具有一定的体式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作家论的发展进程中,苏雪林1930年代的作家论以其特有的史识意识、细致周详的理性评析和比较视野中的感性言说等个性化方式,完成了作家论批评体式的基本架构。正是凭借这种虽不完美却独具特色的走向学术化的作家批评实践,苏雪林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作家论发展史上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三十年代的“作家论”主要收集在的《沫沫集》中。在其“作家论”中,他坚持以艺术为本位,但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功能;批评方法上,喜欢采用人格化的方法在作家风格和人格上寻找契合点;坚持以艺术形式的美和人性意义的善为“作家论”的审美评价标准;批评风格上,轻逻辑分析而重直觉感悟,追求形象的抒情的随笔化风格。  相似文献   

4.
论三十年代不同范式的作家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三十年代不同范式的作家论周海波1936年,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了文学社丛书《作家论》,这本批评文选,收集了当时批评界主要批评家的十篇作家论。实际上,三十年代对作家论这一批评体式做出贡献的还有沈从文、钱杏屯阝等批评家。我们可以据此将这一时期的作家论批评大...  相似文献   

5.
刘林 《文史哲》2011,(4):130-138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美学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作家和批评家。在其广泛意义的批评活动中,他始终坚持以文体、生命和美作为批评的美学测度,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与主流批评形态相异的批评文本,维护了文学多元的审美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1940年代以政治批评为主体的作家批评氛围里,执着于探寻艺术之美的唐浞,以“人”为主题兼及现实关怀的批评实践和形象诗化的抒情性言说,实践着自己作家批评的幻关追求。显然,正是用这种深情歌吟自己美学追求的批评文字,唐浞在把握时代与艺术的跳动脉搏中,为1940年代的作家论舞台留下了一位幻美诗人绚烂而璀璨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9.
从发生论、本体论到创作论、批评论以及作家作品论等多角度观察 ,中国文学历来富于情感内涵和美感特征 ,这是中国文学“自觉”和独立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1920年代,一些革命作家产生了创建无产阶级文化的精神诉求,这促使进步文艺界在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过程中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1930年代初,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理论家的文化观日渐成熟,他们的无产阶级文化诉求促进了左翼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王立先生文学主题学研究,可分为文人抒情文学的主题与意象研究、叙事文学题材母题的分类型研究、武侠文学及通俗文学通题研究、佛经文学及小说母题中外溯源比较研究、主题学研究学术史和研究范型的方法论总结等方面。文学主题学批评,摒弃了传统批评着力于"社会——人物——作品"的研究,把作家作品个案集锦式研究,转换到文本内在演变的关注上。王立的主题学研究论从史出,具有跨学科性、跨文体性,理论色彩鲜明而系统性突出,是运用外来和邻近学科理论进行文学史贯通问题研究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潮流对文学的渗透,西方社会的各种文学创作与批评方法蜂拥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五四时期自由、多元的文学格局.文论建构逐渐从文本"外部"走向"内部",逐渐打破以往文学研究中政治化视阈的界定,文学审美论取代了意识形态论和认识论等饱含政治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回到文学自身,文学的本体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一转型中,尽管学界对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在接受中根据具体语境有所变异,但其对当代中国文论建构的意义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赛义德以异于主流文学批评的文学阅读和批评视点--对位阅读,对丹尼尔·笛福、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查尔斯·金斯利、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等数十位作家的经典小说文本进行了细读和分析,揭示出帝国主义作为一个隐形的主题与文学叙事如影相随.赛义德通过"对位阅读"独特的文本分析视角和批评策略,将那些隐匿在文学叙事主题中被压抑或被排除的若隐若现的历史背景,以及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两种对立却又相互依赖的潜藏力量进行"挖掘"和"表述",将文学、文化和帝国主义之间的联系在帝国背景中显现出来,使它们得到发展、表述、扩充和批评.  相似文献   

14.
对女性文学"两个文本"争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于女性文学的两个文本——性别文本与政治文本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根源在于对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两组概念的不同认识。而对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学批评的界定应考虑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界的实际,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维度应当成为中国当前女性文学批评不容缺失的批评维度。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批评全面现代转型的自由多元的批评语境里,1917~1927年的作家论体现出的反叛传统、吸纳现代批评新质素的努力,使其在批评观念、批评方法、运思方式、批评对象及批评话语等方面皆显现出了某些异于中国传统作家论的现代新特征,为后来现代作家论的诞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在美国正式确立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劳伦斯·布依尔是美国生态批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布依尔的生态批评思考致力于探索文学文本中环境的想象与西方思想中自然的位置,并在生态批评视网中探讨环境的想象对文学研究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布依尔将环境文学批评与面临生态恶化危险的自然世界结合起来思考,尝试重新阐释文学文本中的自然与环境,并将其与当代生态文化构建相结合,希望这种生态批评构想能够在当代社会文化中发挥一种有益的环境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夜”意象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20—193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文本中,“夜”意象具有独特的生成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审美构成。这一文学现象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作家的心理构成以及创作的思维机制有主要关系。“夜”作为复杂的审美客体给人以无尽的体验,死亡和恐惧、沉迷与罪恶、自省与思索、孤独与绝望以及温柔与慰藉,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意象群。“夜”意象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社会价值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18.
肖翠云 《东南学术》2007,(6):156-160
中国语言学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丰硕的成果,90年代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成衰微之势,若想走出困境,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并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征,进一步发挥文本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批评特色,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9.
世界知名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实践中的泛文本化现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在论文集《世界、文本与批评家》(1983)之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现世性"文本观,并用原属性联系和从属性联系这一二元对立对自己的文本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一独特的文本观对经典的现实主义文本观和结构主义文本观提出了商讨,突出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多种联系,强调文本的功能和文本在世界的定位状况,为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存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推向深入,从另一个侧面给"人的文学"观以有力补充;他突破传统文学批评重情绪感悟轻逻辑思辨的局限,提倡并实践了以理性思维见长的"社会—历史"批评;他尝试过多种多样的批评体式,并以独树一帜的作家论批评文体享誉文坛;他更以内在的思想矛盾与外显的繁复理论表述体现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困惑,并以其高贵的内心挣扎展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