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开 《中国藏学》2023,(4):30-39+211
“赤水”一词屡现于吐谷浑史迹中,学界一度将“赤水”与“赤水城”“赤水戍”混谈,直至目前,将“赤水”固化地视为河流或城池的观点仍然存在。文章分别对吐谷浑政权发展过程中“赤水”“赤水戍”“赤水城”的地望和内涵进行梳理,发现“赤水”地望在吐谷浑、吐蕃政权时期的内涵和指代均不相同。“赤水”在吐谷浑政权初期实为洮河流域地区“赤水羌”所居地,北魏至北周期间,吐谷浑一直视该区域为旧土并不断有“还旧土”的尝试。经历不断西迁之后,“赤水”在吐谷浑史中开始以“戍”或“城”的形式出现,符合吐谷浑诸部走向建城定居的发展趋势,其地望在黄河以西、青海湖以南地区。进入隋初,原先的“赤水城”可能因为战争一度被吐谷浑政权放弃。唐代史籍中,“赤水”专指河流而非城池,疑为沙珠玉河以北地区某条河流的名称。该河流或发源于赤岭,向西南方向流入“赤海”(苦拔海)。吐蕃灭吐谷浑后所求的“赤水地”实为唐代出入青藏高原军事和交通要道的咽喉位置。“赤水”在汉文史籍中以“旧土”的代称、区域概称、城池名、河流名的形式出现并逐渐模糊化。明晰“赤水”在史料中的模糊记载能丰富吐谷浑史、吐蕃史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融提供鲜活的史实和可...  相似文献   

2.
隋帝西巡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巡视青海的帝王。隋朝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至炀帝时,社会呈现繁荣的景象,为开疆拓土和扩大加强与西城及国外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利条件。然“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阻遏,故朝贡不通。”虽突厥此时已势微,吐谷浑正雄踞青海,东起鄯州,西连鄯善,屡扰丝路商道。大业初年,吐谷浑攻张掖,长孙炽率精骑五千击走之,追至青海而还。张掖是内地通西域的要冲,丝路上的重镇,吐谷浑屡攻此地,自  相似文献   

3.
孝文改制是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但也存在未尽之历史任务,主要有奴隶制残余问题、士族门阀制问题等。西魏北周改革是孝文改制的继续,也是对孝文改制的纠正和补充。西魏时宇文泰任用苏绰制定了“六条诏书”,其中的擢贤良,解决了孝文改制中遗留的士族门阀制问题;先治心、敦教化,使儒家思想地位进一步提高;尽地利、均赋役,解决了困扰关中的经济问题。西魏北周的府兵制,既解决了部落兵、私人部曲和国家军队由分散到划一的问题,又解决了西魏北周兵源不足问题,使北魏乃至十六国以来胡人当兵、汉人种地的格局最终被打破。这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最后形成的关键所在。北周时期大规模放免奴婢、杂户,使十六国以来尤其是北魏以来严重的奴隶制残余有了根本转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善。西魏北周改革的成效是灭亡北齐,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为后来隋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试论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实体。青海地处高原,历史上又是边疆地区,城镇发展一直缓慢,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历史时期青海城镇发展的特点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战国秦汉时,就有“畜牧为天下饶”之称。但青海的城镇出现较晚,迟至西汉时期,才伴随着西汉势力的西伸而出现。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河涅地区芜人的统治,曾在这里建立了一些郡县。郡县的建立,也意味着同时修建了一些边防城堡。如破羌(治今青海乐都老鸦城)、允吾(治今青海民和县暖治沟一带)、安夷(治今青海平安县)…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迄唐、宋为止,东胡系与突厥系居地接壤,交错分布,因此杂居、融合是常见的历史现象,尤其是东胡系民族走出兴安岭向西迁徙,成为我国北方民族历史上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一个历史景观。但是,关于通古斯系民族,按传统看法,由于有一个南北绵延数千里的天然屏障兴安岭的横亘,它除了与南面的中原王朝和东邻的高丽王朝交往甚多以外,与其西部的大漠南北草原部族,则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相。事实上,通古斯系民族向西迁徙也是很常见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辽金时期迄13世纪初,在蒙古草原活跃的著名的篾儿乞部人在族源上应包含有众多的西迁人之后裔。  相似文献   

6.
宋辽夏金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分裂的时期,其民族政策具有同化性和羁縻性的特点。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1宋辽夏金的民族政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制定的呢?泱泱的唐王朝被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取代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唐代形成的民族分布格局在这个时期内也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方面是沙陀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割据政权;另一方面是北方汉族再一次大批南迁,以避免战乱。同时,在南方的壮、苗、瑶、土家、畬、黎等少数民族已经基本完成了形成为民族的历史过程,而地处西南的白蛮首领段思平也建立了大理政权。这就是宋辽夏金时期所面临的民族环境。在这种民族环境中,宋辽夏金的民族关系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所谓中国穆斯林,是指在9~10世纪(唐宋时期)后,自西亚移居汉土(Cathay、Chin之地)的穆斯林,这些伊斯兰教徒同时又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其主要目的,且历史性、阶段性地完成了以汉语为母语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中国穆斯林民族。故将其信奉的伊斯兰(宗教与制度)称为中国伊斯兰,通称回教。有关这个用语,在“中国”或者是“‘中国的’穆斯林、伊斯兰”中,概念已被加以区别。因为在中国境内,还有维吾尔、哈萨克、撒拉等穆斯林及其伊斯兰的存在,而这些民族都是属突厥语系的民族。与此相对,我所说的中国穆斯林,是以汉语作为其母语的,是…  相似文献   

8.
一、蒙古先民之服饰及其与周边民族服饰之关系形成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是蒙古人——室韦人——达怛人(鞑靼人)。《旧唐书》称其为“蒙兀室韦”。在突厥、回鹘统治时期(公元7-9世纪),蒙兀室韦还在额尔古纳河(望建河)流域。这时期的蒙古部落主要活动在今大兴安岭地区的深山密林中,主要从事渔猎业和牲畜饲养业等,经济活动具有游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受其自然条件的限制,居住方式为“巢居”、“穴居”等。其服饰也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相关:以皮服为主。“夏则城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男女悉衣白鹿皮襦祷”,“食肉衣皮……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  相似文献   

9.
突厥之君主观〔日]护雅夫著朱悦梅,白牛译本文旨在通过阐明鄂尔浑碑铭,如们调特勤碑》(]豌)、《毗伽可汗碑》(毗)和(欲谷碑》(嘲)中的"qUi"一词的含义来研究突厥汗国的君主观念。突厥人心目中的"美德"一、突厥民族以何为美德,答案可见以下诸文献:文献...  相似文献   

10.
乌丸帽考     
乌丸帽考赵斌乌丸有帽,史载之甚明。《魏书·吐谷浑传》即载:“(慕利延)遣使通宋求援,献乌九帽、女国金酒器、胡王金观等物。”对此,《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也有着完全相同的记述。尽管此际原居于东北的乌丸作为一个民族基本已不再见诸史书,且硅谷浑又非乌九族属...  相似文献   

11.
突厥人的丧葬习俗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突厥自公元552年攻破柔然,阿史那土门正式称汗建国,一直到公元745年白眉可汗被国纥军队击杀而败亡.在前后历时将近二百年的岁月里,整个蒙古高原基本处于突厥人的控制之下,它本身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自然也就会给其控制下的各个民族以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代之而起称雄漠北的回纥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沿用着突厥的语言、文字;后来攻灭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曾作为突厥的下属部落之一,也是操铁勒方言,属于突厥语族.另外,其它民族的文化、习俗也同样影响了突厥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再从文化圈上看,突厥与回纥、黠戛斯都大致活动于同一范围之内,因而从六世纪中叶突厥兴起  相似文献   

12.
剺面习俗在隋唐时期以突厥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中尤为流行,并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为汉族人民所了解。剺面习俗开始出现于丧葬过程中,后来该习俗的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剺面在丧葬中的功能仍为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本章里,我不打算再重复关于吐谷浑族属这一古老的问题〔伯希和认为其与阿柴有关;魏德尔、托马斯、卡洛尔认为其就是藏文资料中的Dru—gu;哈伦(Haloun)、米诺斯基(Minorski)则认为是阿拉伯资料中的Qun;而伯戴克认为其即古突厥文《鄂尔浑碑》中的阿赀〕。对此,读者可参考学者们对各种假说的简要评论和我自己的论述。 然而,也许有必要提醒读者注意,吐谷浑在其长达七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从其祖先于公元285年左右迁徙起,到其于1042年最后消失于汉文史籍止),吸收了大量其它民族的成份,从而日益壮大起来。  相似文献   

14.
党项族是以鲜卑部落为统治阶层、以羌族部落为主体的民族。其中心拓拔部是鲜卑秃发部与乞伏部的后裔,在南凉、西秦政权灭亡后,他们加入吐谷浑,出于凸显与当时北方最大鲜卑政权北魏的关系,但又在某方面以示区别的复杂心理,而将部落名改为"拓拔",既与北魏拓跋部音同,而又字异。吐谷浑政权衰亡后,拓拔部进入党项之中,成为其部落中心,并联合了当地的折掘、乙弗等鲜卑部落,共同构成了民族的统治阶层,控制着当地诸羌族部落。  相似文献   

15.
满族及其先民都曾盛行妇女寡居,则夫家近亲接续的收继婚风俗。收继婚,亦称“转房婚”,这一婚俗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蒙、满等民族中广为流行,它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史载:“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这种接续婚的习俗在早期建州女真社会中比较盛行。建州女真始祖之一猛特木父挥厚死后,挥厚弟包奇即以其嫂为妻。满族的先民有收继婚的习俗,那么满族是否承袭了这一习俗呢?答案是肯定的。到努尔哈赤统治前后,满族社会还保留着早期女真人不论辈份及收继婚的旧有习俗。《建州闻见录》载:“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岷峨山人泽语》也记载说:“胡俗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董家遵先生的研究,以及对于满族社会组织作过研究的史禄国先生(Shirokogoroff)也说满族有收继婚的风俗。另外,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与皇太极曾下令取缔这种婚俗,从侧面也说明了满族确曾盛行收继婚的风俗。  相似文献   

16.
李帅 《中国民族》2023,(4):92-93
<正>茶叶是一种传统饮品,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早在先秦时期,种茶和食茶之俗就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而后不断扩展传播,并在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以茶马为对象的交换和贸易活动至少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其涉及的民众非常广泛,其中就包括吐蕃、回鹘、突厥等古代民族。从茶马贸易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历史影响程度来看,尤以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最具代表性,而由此形成的相关道路系统,学界称其为“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17.
近年以来,杨富学君之大著频频问世,涉及回鹘学、敦煌学、佛教学、北方民族等诸多领域。其数量之众、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为同行尤为同辈治学者所慨叹。其中新近出版的《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以下简称《校注》)以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自出版伊始即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清初锡伯族居住区域及与相邻民族的关系吴元丰锡伯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历史上,锡伯族的居住区域发生了数次较大的变化,伴随着居住区域的变化,其相邻民族也有变化。因此,锡伯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居住区域及其与相邻民族的关系,就成为锡伯族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土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吐谷泽说、蒙古说、沙陀突厥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于1981年5月编辑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一书中倾向于蒙古说,这也是五十年代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队土族调查组经实地调查和研究编写而成的《土族简史简志合编》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其后,我们没有看到有份量的具有论证意义的文章,但在1982年11月出版的《土族简史》中不知何故,突然换了一种说法,认为土族与历史上的吐谷浑有关。这以后,《辞海·民族分册》、陈永龄编《民族词典》等…  相似文献   

20.
青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的先民们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迄至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依然为建设青海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极拼搏。但是,近年来,先民们创造遗留下来的许多珍贵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文物)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濒临灭绝的境地,十分令人痛惜。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民族文物的价值,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并开发其潜在的经济价值,为促进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一、青海地区民族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