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海泽龙撰写的《青年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于2021年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凸显了青年政治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视角”与“中国立场”,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青年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该书夯实了青年政治学的理论之基,开拓了青年政治学的实践之维,构建了青年政治学的系统逻辑体系,是关于“青年政治学”的原创性理论研究的尝试。该书的出版是青年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
冒志祥 《理论界》2007,(2):112-113
中国古代公文作为管理公务、临民治事的工具,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人’’的传统观念开始回归,用人的“逢进必考”、“学优”乃“仕”再次成为现实。这一转变提示我们,必须重视古代公文批评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文人是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主体 ,文人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本文通过对文人书画、文人诗、文人音乐等文人艺术样式的深入分析 ,归纳出了中国文人艺术与宗教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比较之下的一些独特而突出的形态特征 :布局上倾向于“疏简” ,色彩上倾向于“素淡” ,技法上倾向于“生拙” ,表现上倾向于“含蓄” ,趣味上倾向于“天然”。  相似文献   

4.
在个体化崛起的中国社会,“空巢青年”成为社会热点现象,备受学界和媒体关注。近年来,个体化崛起致使“空巢青年”基于自我视角出发,呈现了一种亲密有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既实现了基于个人诉求满足的生活设计,又维护了个人与家庭和社群的关系互动。但是亲密有间作为“空巢青年”在微观层面的生活策略,不仅展现了社会力量形塑下“空巢青年”对当下生活的自我探索与妥协,同时也暗含着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能动回应。这既不同于西方第二现代性下自我意识和自我权利的崛起,同时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个体化崛起的本土特征,为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带来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谈中国古代文人的放诞风流王守雪谈到中国古代的文人学士,总让人觉得他们有一种异乎常人的风度。他们或指点江山侃侃而谈,或羽扇纶中温文尔雅,或浪迹秦楼楚馆放荡不羁,或遁身山林独来独往。这里我们用“放诞风流”来概括这种精神特质。本文认为:这种精神特质是中国古...  相似文献   

6.
朱丹 《学术探索》2023,(9):151-156
党的青年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未来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战略性”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青年工作的关键词,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政治导向与价值取向,可以从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格局三个维度全面审视,从理论上深入理解,从实践上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7.
30年代的中国社会里,“文人”往往是受贬斥的语词,是跟“迂腐”“动摇”“自私”“寒酸”“缺德”“懦弱”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文人”的成语几乎没有什么好话:“文人无行”“文人相轻”“御用文人”“无耻文人”“反动文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所以许多人文知识分子耻于“文人”的帽子,而自称为“文化人”则好听得多了……文化人绝不应该成为专制官场的驯服工具,更不应成为自由市场的马崽跟班。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见到无数悲剧和闹剧,证明了“权本位”的威压和“钱本位”的诱惑都是扼杀文化的刽子手。只有努力超越“官”的羁绊和“商”的腐蚀,只有争得经济自主权,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文化人。  相似文献   

8.
“闲情逸致”是中国古代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征之一,“闲情逸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标志着文人对社会政治的某种疏离,也标志着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某种程度的独立性.诗歌与书法功能的演变最突出地表征着文人趣味的形成过程.诗歌原本产生于原始巫术与宗教,是古人沟通“天人”的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后来诗歌功能开始泛化为君臣之间、卿大夫之间的交流方式,总之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显现.在主流话语中,直至东汉中期以后,诗歌才渐渐成为表达个人情趣的手段.书法原本完全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也是到了东汉中后期才渐渐获得欣赏的功能,成为文人个性和才能的表现形式.诗歌和书法功能的这一演变过程与文人趣味形成的过程,因而也与文人身份形成的过程是同步的.诗歌和书法成为表达“闲情逸致”的艺术形式也就表明了文人趣味的形成并获得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形象的全息图谱,它形象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各种类型的文人形象。广义说来,“三国”中的首领都是文人。曹操,从小受过严格的教育,写得一手好诗文,说他是大文人也不为过;孙权,更是在父兄多年的教育下成为文韬武略的知识分子;刘备.这个“织席卖履小儿”,书中只谈到其家境贫寒,只字未提他是否读书,但从他小时与众小儿玩耍时指着路边的大树说:“我为天子将来要乘此车盖”以及与孔融等大文人的交往,并能看懂陶谦求救的信札,“衣带诏”的内容,皇帝家谱的世系,三请诸葛亮的言行和临终给阿斗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纯粹的文人是很少见的,读书与进士,文人与官僚具有某种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学而优则仕”不仅是读书人奉行的人生信条,也是社会认可知识分子的人生动因和途径。文人的退隐,往往不是对“学而优则仕”的反动,而是在“学不优”或“仕难成”时,对“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反向的补充。对大多数“退隐”的文人说来,他们只不过是在仕途进取与人格完善(或人生取向)的冲突中,选择了后者罢了。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可谓一语道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社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叶君远 《河北学刊》2006,26(1):148-153
“社”本为土地神,由先秦时期“把社”的群体行为衍化为地方行政单位。以传承道统为目的的“士”人集团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社”命名的白莲社标志着中国古代结社意识的觉醒。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社团出现于唐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学的民间化倾向使“社”的组织具有多样性,文人社团成为文人士大夫优游林下的精神家园,结社与文学发生了密切关系,不仅促进了文学思想的传播,而且形成了风格相近的文学流派。明代的文人社团有了飞速发展,社团组织的数量急剧攀升,并同政治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12.
“大化行时序,文人自煎熬。”这是中国哲学史权威、哲学家冯友兰先生1920年留美时写的两句诗,那时他还是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翩翩少年,谁想这诗成了他一生坎坷经历的谶言。“大化行时序”是一个终生研究中国哲学的哲人对世界的总体认知,所以他85岁后仍以“...  相似文献   

13.
在文人话语与政治话语中徘徊的郁达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其强 《文史哲》2002,(3):89-93
“五四”前后,郁达夫的出现是社会与文坛的另类亮色。他以一生的抗争与逃遁演绎着文人话语与政治话语对话的悲喜剧,揭示了中国文坛上因政治话语的强悍而致使为自由、真诚作歌的文人逃遁的惆怅。郁达夫恰恰在这种无奈的逃遁中确立了他诚誉拥身的地位,显示了一个纯粹文人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需要一种实业批评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人的城堡里呆久了,便想走出去看看。突然,发现与自己相德以沫的这座城堡,已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拖入了一片汪洋大海。喜乎?悲乎?尽管,“下海”这个词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句流行语,但现在再来漫无边际地议论“下海”,不免有明日黄花之虞,只能落个“无人喝采”的格局。当然,我琢磨出这么个题目,多少也还有一点“新翻杨柳枝”的念头。实际上,当你只要回过头来想一想,市场经济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实并没有损害文人什么。它不过是把一种在以往所有历史和圣贤中找不到答案的局面,逼近地摆在了大家面前。剩下来的事情,将由…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市场“返青”和青年消费的理论资源 一个巨大的市场在80年代初的中国悄悄形成,至80年代后期,它已赫然醒目矗立在世界东半球,这就是拥有3亿多人口的中国青年市场,本文冠以一个新名词——“绿色市场”,用其描述这一充满青春活力的消费群体。确切地说,“绿色市场”在中国并非是今天才出现的,应该认为在有了青年,有了青年消费需求的同时,就有了青年市场。然而数千年的历史表明,青年人的需求是被压抑的,青年市场是依附型并非独立地存在。 绿色市场在80年代的定型和成长壮大,其内  相似文献   

16.
薛英杰 《文史哲》2023,(1):143-154+168
目前学界有关明清小说中尚情观念的研究,大都以思想史与文论史为框架,较少注意到社会阶层的视角。作为中国古代“情”文化的重要支流,清初通俗小说将“情”建构为文人阶层所专属的范畴,明显区别于晚明小说中“情”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包容。在小说套语的演变中,“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被赋予了正面的道德意义,成为深情文人自我标榜的用语。以才与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基础,清初通俗小说否定了晚明小说中情种的市民出身,以才子身份作为塑造情种形象的必要条件。基于女性在“情”之话语中的工具性地位,占有上层女性是多情文人彰示优势地位的重要策略;与下层女性的婚姻关系则是权贵群体在“情”之领域中丧失话语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对于揭示其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以1930年前后的文人为例,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入等各类文人群体对于“汽车”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汽车”意识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诉求,表明中国文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斗争、文明改造和艺术诉求这三个方面各有倚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说的主流实际上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宋代产生的白话话本小说,实质上就是中国小说的起源。然而唐传奇也给后代小说的发展以影响,但由于文言文体,使其仍局限于“文人学士”的圈子里,隶属贵族文学,并没有形成多大的社会影响。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它们大多产生于民间,在民间发展后才被文人重视,接受并加以发展、改造。宋话本小说就产生于宋代“市井细民”之中,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摆脱了“文人、贵族”文学的种种束缚,以“市民文学”的面貌展现了崭新的文学形式。宋话本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9.
“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的发展刘庆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文人论兵之事,但总的说来,兵学论坛还是被统兵将帅们长期占领着。其间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人士大夫们大多自觉缺少军旅阅历,于朴刀杆棒、军阵沙场之事不甚了了,不如讲经赋诗来得容易。而像孙武、吴起、曹操这些名将,...  相似文献   

20.
最近,山东曲阜———孔子的故乡在央视为孔子(也就是为曲阜这个地方)做了则广告,广告词分外响亮:“历代帝王之师”!不知别人看了后有何感想,反正我是很不舒服的。不过我却颇能理解广告策划者、广告词拟稿人的心态,因为做“帝王师”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士子)的最高理想,以此作号召,足以耸动人心。可惜,翻开“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我却发现,所谓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实际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迷梦而已。谈“帝王师”,孔子肯定绕不过去。老先生的平生行状尽人皆知,从主观上讲,他揣着他那套治国纲领奔走于东周各国,是希图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