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纪五斗 《科学咨询》2008,(22):22-23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我曾任教小学<思想品德>课十余年,现改任<品德与社会>课,下面简要谈谈作为思品课教师如何转型成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从而适应当前新课改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指导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品德与生活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就小学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培养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知识观和发展观要求教师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必须正本清源,回归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发展能力;把品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就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品德与社会》学科,真正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悟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品德与社会》课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难度较大。对我们教师来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设  相似文献   

6.
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能动力是教师的"软实力",本文通过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教师的培训,真正使新课程培训落到实处,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等措施提升教师新课程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许多全新的理念,教师完全适应新课程还有一个过程。在适应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方面产生困惑,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较大影响新课程课堂教学。一、课程与计划分离教学计划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桥梁,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通过教学计划,将标准规定的学段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教材相应内容之中,构建学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采用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转变教师角色,做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只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  相似文献   

10.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由于农村的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多。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呵护与关怀。那么,如何增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谈几点体会。一、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投入教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多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小学品德课活动化实效性研究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随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确立,以及对关注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生活之教育理念的提倡和传播,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在尝试着改变原有偏重教学性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教育。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可以成为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喜爱的、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事理、掌握技能、学会方法,从而导之以行,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课堂气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生活化的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创设情景,丰富教学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活动、体验、内化,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4.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方式,在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其内容既可以针对于具体课题,也可以针对于某一观点或问题。文章基于此,以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课程为例,研究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说课稿的撰写。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  相似文献   

16.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存在“假、大、空”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笔者认为应从“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联系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探索、注重实效”几方面入手,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7.
杨宁 《科学咨询》2008,(10):93-93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综合课.它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历史、文化、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育观念,更具有培养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与其它学科一样,共同承担着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品德生活课教学中,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生活,让学生能真正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生活中实践呢?我想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许多全新的理念,教师完全适应新课程还有一个过程.在适应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方而产生困惑,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较人影响新课程课常教学.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这门课程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下面就以《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好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一、创设情境,活动激趣,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学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方面,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思维。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教学设备、学生基础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农村中学,条件都不完善,所以新课程在广大农村中学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可以说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农村中学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