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主体的自我意识聂锦芳一、哲学研究的误区及马克思的解答认识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是无限多样的,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外部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形成三种意识: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外部...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科学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醒民 《学术界》2008,5(2):15-34
科学需要言明的或未言明的预设,在科学中确实也存在这样的预设.本文论述了数种类型的科学预设:科学世界观、科学信念、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科学基旨和指导原则等.最后围绕"科学预设为真吗?"和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直被视为认识论的经典思维 ,它预设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范畴的先验性存在 ,认识直接就是主体对客体绝对本质的认识。但是得益于康德现象学认知的马克思历史认识论则一举粉碎了这种认识的直接性 ,提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认识论命题 :认识主体与客体并非是一种先验性的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与此相连 ,认识主体与客体是一同作用于人的认知结果的。这就要求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实践介入其中 ,摒弃认识理性的原子式的个人直观及其虚假优先性 ,以达到一种社会地完成了的历史性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4.
正确把握逻辑的研究对象、方法、范围、类型等相关问题的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对逻辑本质认识的澄清。一般认为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有效性的理论体系,它不关心思维内容问题。这一观点预设在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分,事实上这是对逻辑的严重误解。人类知识信念具有整体性,逻辑属于信念承诺集合的一部分,并且是其最不愿意放弃的那部分。  相似文献   

5.
社会规律是主体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有意识地作用于客体的微观具体活动所组成的宏观活动系统的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社会规律是一种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性是通过人的无数的合目的性活动而建构起来并表现其作用的,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和活动不可分割。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及自组规律客观性的关系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内在联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在主体与客体联系的关系中存在的。首先,对事物的客观性的认识与主体的素质、结构、功能等密切相关。在认识过程中,认识已不是客体的直接反映,而是主体信息和客体信息相互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6.
<正> 邢新力博士的著作《理性之光——科学认识中的人》最近已由黄河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科学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突破性的探索。作为科学认识主体的人是什么样的?作者从认识主体所获取的知识的本性说起。按照知识的标准说明,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作者的这一定义突出了人在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从人的活动中把握知识的本性。它说明,人在认识中既是认识者,又是信仰者。人作为认识主体,是认识者和信仰者的统一。完善的人性应当包括人的信仰能力和认识能力,完善的人格应当集人的信仰活动和认识活动于一体。知识是认识中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李素霞考察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了探寻人的主体活动的客观依据,并为人的主体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特性得以更自由、更充分地发挥,使人们能以日益合乎规律的活...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理念     
谢鸿昆 《东岳论丛》2002,23(2):103-107
近现代科学是卓有成效的认识方式 ,它的全部根基是科学理念 ,即存在信念、可识信念和经验信念的统一体。科学理念是科学认识的根本逻辑前提 ,潜存于任何现实的科学认识活动过程中 ,原则地规范、指导着实际科学认识。没有科学理念 ,科学既不可能生发 ,也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认识的客观过程来看,在主体的认识结构中既有理性的逻辑思维活动,也有非理性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逻辑思维活动与情绪、情感活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在人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情绪和情感在认识活动中主要有驱动性、选择性和调控性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认识论思想发展史中,庄子曾作过重大贡献。他较为系统地阐明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对认识活动的影响,较深入地揭示了认识主体和客体间的内在矛盾,并强调直觉的认识方法。尽管这些思想的立足点是相对主义,但它对古代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现代认识论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一、庄子系统阐明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庄子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称为“成心”。庄子指出:由于认识主体在社会地位、阶级归属、生理特征、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主体各自的主观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们各自具有的一定的立场、观点、方…  相似文献   

11.
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成果笼统地等同于知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现实世界的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认知活动在于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它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在于揭示事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它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在于在主体“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它是主体感知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从而引起情感愉悦的认识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相对应的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知识、意义和美感是认识成果中的三种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认知图式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必须首先了解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一、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反映.认知活动的起点是反映。所谓反映,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信息造成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主体利用其大脑皮层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功能和反射整合机制将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对信息客体具有相关性或对应性的形象和概念,并进行记忆和储存的活动。反映既是主体接受信息客体的渠道,也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主动与客体发生信息联系的过程。主体内部的一切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须通过反映而获得。反映既是认识的本质,也是认识活动后继环节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史学概论”三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历史研究中的主体和客体历史研究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认识活动,它和其他一切认识活动一样,也存在着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矛盾。这一矛盾贯串于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整个历史研究活动就是围绕这一矛盾而展开的。所以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笼统地说,是历史研究过程;比较具体地说,应该是历史研究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者经营者在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否随意确定自己商品的价格?能否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能否以低于个别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这几个问题是基础性的市场经济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活动中,生产者经营者可以随意确定自己商品的价格,市场竞争不能以排除竞争对手为目的,不能以低于个别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都是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的,值得我们用市场经济理论对这几个基础性的市场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科学观察是科学认识主体的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活动,是一项探索性和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不能不受到认识主体的制约和影响。在本世纪50年代,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论断,之后,库恩在发展这个思想的同时,把它归结为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决定着观察。他指出,这个信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家的价值标准或价值体系。费耶阿本德则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强调:“观察受理论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浅析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申俊龙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知主体非逻辑的精神活动能力,是主体人的心理感受和主观体验,表现为情感、意志、愿望、想象、信念以及直觉、灵感等形式。在管理活动中,它是管理主体以及管理客体中人最富有感情色彩、最生动活跃、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7.
论敬业意识     
论敬业意识刘炳才敬业意识是认识主体在其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爱专业、专本职的职业观。具体讲,其含义有三点:一是讲认识主体,也就是形成这种观念的人,强调了意识对主体的依赖关系;二是讲主体认识必须在其实践活动中形成,即不能主观臆造,凭空想象,而必须是在具...  相似文献   

18.
语用预设与刑事讯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玉景 《理论界》2008,(10):97-98
学术界对于语用预设含义的认识存在纷争,但是就其基本特征已经达成共识,即共知性、隐蔽性和可撤销性,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会话。刑事讯问,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的一种独特的交际会话过程。本文从语用预设的三个基本特征出发,分析它们对讯问的作用,并指出其对司法实践活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经济学说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场经济学变革,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获得如此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隐含地引入了三个基本假设:完备理性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和完备知识假设。此后,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先驱均对这三个基本假设提出过尖锐批评,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三个替代性假设:凯恩斯的信念理性假设、奈特的不确定性假设和哈耶克的地方性知识假设。这三个替代性假设的理论意义在于:它们向主流经济学的逻辑预设直接提出挑战,从而在迥异的理论前提下对现代经济学的变革提出要求,对理性选择的信息基础、企业的性质和市场的本质这三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性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解释,澄清和解答了长期以来困扰着主流经济学的一些重大理论谜题。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认识活动的纵深发展来说,认识客体可以分为未知客体、待知客体、在知客体和已知客体这四种存在和转化形态。未知客体是还没有被主体认识的客体;待知客体是主体正准备认识的客体;在知客体是主体正在认识的客体;已知客体是已被主体认识了的客体。这四种客体的存在形态有各自的特点,它们的依次转化表明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