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印象记     
我在中国期间,曾访问了西安,并和著名诗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创始人之一的柯仲平进行了长谈。柯仲平对丁玲十分了解,并向我介绍了她的情况。 柯仲平对丁玲,是早在延安见面以前就很了解的。二十年代末期,有一批青年诗人和作家到了上海,丁玲便是其中之一。鲁迅当时成了他们的导师和精神之父。 丁玲的命运很不一般。她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湖南,并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刚满十七岁,她就到了上海。当时中国社会的资产阶级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分化,父子关系问题日  相似文献   

2.
我们这次是到长沙参加丁玲同志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湖南是丁玲同志的故乡,我首先向老师们和同学们问好。刚才陈明同志对丁玲同志的一生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丁玲同志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讲的也是她活生生的历史。她不是一个孤立的人,她本身就是一个典型。她这个典型贯穿在几个时代,她身上所发出的光辉对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如果我们把丁玲同志的一生仔细思考一下的话,我想是会得到很多好处的。丁玲同志是今年三月四号逝世的。在她逝世前半个月已经报了病危,她的家属通知我们最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九年七月,丁玲以《介绍〈到M城去〉》一文,显露了她转向无产阶级立场的端倪.其后不久,她即与胡也频双双成为左翼文化战士."一九三○年五月我们逃离济南,一回到上海,便参加了左联".当时,丁玲正怀着身孕,身体关系,未能直接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以至于茅盾先生觉得,"一直到这时候丁玲好  相似文献   

4.
丁玲是小说家,但她对戏剧也很内行。她从小就喜欢看戏,也演过戏,后来她写剧本,写戏评,还当过业余导演。(见丁玲:《我与戏剧》)丁玲留下来的剧本只有四个,即《重逢》(独幕话剧)、《河内一郎》(三幕话剧)、《窑工》(三幕话剧)以及《战斗的人们》(电影短片文学剧本)。一九八三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丁玲戏剧集》,收了这四个剧本和她的部分剧评。丁玲的剧本虽然不多,但有她自己的特色,有成功之作,象《重逢》,演出效果很好,并很快被译成英文在印度上演;她所写的剧评也很有见地。但是人们在称道她的杰出创作业绩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小说,不提或很少提及剧本。诚然,她的剧作成就不能与她的小说嫓美,但也不容忽视,而应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地位。本文不想全面论述丁玲戏剧创作的成就,只就剧本的人物刻划谈点感受,做些评述,并以此做为对她的菲薄纪念。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丁玲是一个颇具魅力而又不断争议的女性作家。纵观她的一生 ,2 0世纪中国历史的每一次重大变动 ,几乎都会影响到丁玲 ,丁玲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在思想、生活、创作上 ,丁玲始终与 2 0世纪的中国社会粘在一起。从丁玲在社会变动中的创作和女性角色定位来阐述她在 2 0世纪女性创作、女性话语世界建构中的独特作用 ,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举杯齐眉     
《北方人》2008,(Z1)
结婚前,我写信告诉张允和,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她当时的思想也比较开明。不久我们就在上海结婚,四姐妹里,她最早结婚。我们在上海的婚礼很简单,提倡结婚不要乱花钱,我们有一个亲戚有钱,结婚花了很多钱,我们就反对那一种。当时结婚不得不请客,我们就找了上海青年会,请客简单便宜。我和张允和的婚礼,我母亲去了,我父亲没有去。除了去日本留学那段时光,我们主要住在上海。她们家住在苏州,  相似文献   

7.
试论丁玲性格气质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当代史上,丁玲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女性之一.这不仅因为她初涉文坛,就“抛下一颗炸弹”、“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因为她曾经历了三年多南京囚居的“魍魉世界”;因为她曾广泛地接触过一大批中国革命史上的政治风流人物,并多次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充当“主角”;尤其是她以卓越的胆识和非凡的意志度过了二十多年不正常的生活,哪怕是再度锒铛入狱也在所不辞.正如曹禺所说:丁玲的“一生做了了不起的事.”就个人来说,丁玲的事业和爱情都是极为成功的.成功的命运取决于理想的性格.因此,丁玲生活道路上的痛苦、追求、灾难、幸福、成功等等都与她的性格气质密切相关.面对丁玲的成功,那么她性格气质中具有哪些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在丁玲人生道路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自然是极有认识价值的课题,理解这一课题对于我们青年朋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和现实无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试图就此勉力作一些初步的梳理和探寻.  相似文献   

8.
丁玲的小说景物描写不多但很有特色,其中尤以乡村风景最为突出。丁玲小说中的乡村风景描写,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时代特征的窗户,披露了她在不同创作时期的思想状况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上海时期的前后经历,对丁玲的思想发展与创作实践至关重要。向警予、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是她先后结识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她的思想衍变。丁玲所处的上海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她于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后期是指她于1928年从北京重返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正是在后期,丁玲参加了“左联”和党组织,发生了思想质变,也在创作上获得丰收。上海时期的几年生活,在丁玲的一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的二年级学生,我的同桌是一位来自我国宝岛台湾的女孩——吕盈莹。她的家乡在台湾地区新北市。第一眼见到她时,就感觉她像春天里温和的风,及腰长发更添文静气息,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双城大不同2009年暑假,吕盈莹和家人来到上海,那一年她才小学6年级,上海的一切对她来说都很陌生,吕盈莹经历了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她笑着说,当时特别想回台湾……但在几年问,她慢慢习惯了上海的学习生活,更慢慢喜欢上了上海。说起对于上海的第一印象,吕盈莹说是"快"。原来刚到上海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丁玲小说研究的历史,我们发现,长篇小说《韦护》一向被研究界所忽略:单篇的研究论文至今没有出现,而散见于一些论文、著作中的零星论述还很值得商榷.《韦护》面世的时代,正值中国现代文学“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鼎盛时期,而它叙述的正是一个革命者及其恋爱的故事,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界简单地把这部作品归于当时流行的“革命加恋爱”的创作;并进一步认为,由于丁玲“仅仅凭着一种期待和理想,就匆忙地涉入一个她并不真正了解的题材领域”而导致创作的“失败”.②重读《韦护》,我们发现,上述结论并不符合作品及作家创作思想的实际.本文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韦护》进行新的审视和评价.认为.这是丁玲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现  相似文献   

12.
姐姐今年四十多岁了,黧黑的脸上象刀一样刻着岁月的痕迹,一望便知是一个在农村辛勤劳作的人。 哲人有言,要真正了解中国,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农民。我的姐姐就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辛苦,她的愿望,她的汗水和泪水,以及她那令人欣慰的笑容,就象一幅生动的图画,反映着当今农民的忧愁和欢乐。 我的姐姐出嫁的时候,正逢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分得八亩地,就在这八  相似文献   

13.
据说中国电影、亚洲电影早已走向世界了.几年前我在慕尼黑时,一位德国女士告诉我《花样年华》她看了两遍,喜欢得不得了,《卧虎藏龙》出来后她又看了两遍.我理解她对"东方"、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迷恋,我也了解许多中国的文化人是怎样迎合这种"国际口味",以打入全球性的文化市场.七八年前,我参加比利时的一个诗歌节时,一位记者采访我,她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导演的作品很中国化,而你的作品不是这样?"我记得我当时引用了博尔赫斯的话作为回答,这句话是:"即使穆罕默德不和骆驼在一起他也是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14.
Angela 《北京纪事》2016,(11):74-77
她在退休之后才开始走进围棋的世界.但是通过与棋友们的接触,她很快感受到围棋世界里的美. 开家棋馆靠谱吗 当朋友和王校宇商量一起开一家棋馆时,她对围棋还一无所知."我只是对围棋的印象很好,觉得很高雅,但一点都不会下,家里人也没有会下的,所以我当时心里有点打鼓,开棋馆能有人来吗?尤其朋友说要以众筹的方式开,我就觉得更不靠谱了,谁会往这上面投钱啊."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长沙开丁玲学术讨论会。我是参加这个会来的,同时,也是到湖南“认亲”来了。(掌声)同志们,你们要不要呀?(掌声)同志们鼓掌,大概是认我这个亲了。我高兴。“有缘千里来相会”呀,这是有缘,有缘。(掌声)我只是感觉得我来得稍微晚了一点,感到更加遗憾的是,我没有跟丁玲同志两个人同时跟大家见面,向大家问好。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我心里想,我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丁玲,向大家,向同学们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因为丁玲虽然活了八十二岁,但是她回湖南的次数不多,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她的脸上被抹了很厚的一层黑漆,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你们的家乡的女儿丁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今天借这个机会,简单地把丁玲这个人向大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九二七年的秋天,亦即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终结、左联文学十年的萌芽时期,丁玲开始了她的小说创作.其后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她先后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十余个短篇问世,震动了当时的文坛,从而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这一时期,在丁玲的整个文学活动中,无论就其思想发展还是创作道路而言,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因此,我们把丁玲的这一段经历,称作她文学活动的早期,时间是一九二七年秋至一九二九年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丁玲的写作显然呈现出有别于30年代的个性气质,这是她对自己在20年代的写作个性的一次回归.在丁玲个人的写作历史上,这次回归再次印证着她真正的文学禀赋对女性个体生存困境的揭示,以及敏感而细腻的传达能力.但由于当时的文艺气氛和丁玲的特殊遭遇,这种个性化写作很快中断.  相似文献   

18.
从"性别"到"政治"--论丁玲早期小说创作思维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以鲜明的"女性立场"登上文坛,她的"性别"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她并非意在单纯讲述现代女性的性与爱,她对现代女性内心矛盾的深度发掘,是为了要替这个社会把脉。丁玲借助"性别立场"突入到"性别政治",进而导致左翼时期丁玲的政治态度、人生信仰的根本性转变,并成为当时著名的左翼文坛勇敢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丁玲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如莎菲、丽嘉、贞贞、陆萍等。从丁玲不同的创作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们走过了一条从痛苦挣扎到寻找新的出路,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丁玲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中国妇女的榜样和模范.她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重要的财富,不仅仅限于她撰写的近三百万字的各类脍炙人口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凝聚和体现在这些作品及她一生言行中的高尚风格和品质.它们集聚和表现为丁玲精神.丁玲精神是巾帼精神的完美体现;丁玲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代表;丁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丁玲精神是人类理想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