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论从逻辑还是从事实上看,都不能说文学是"意识形态".给"意识形态"加上"审美"一词,一方面缩减了文学的多种功能,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也是个逻辑谬误.文学的本质应该从文学的内容、人的精神向度及其传达方式去考察.文学应该去行使它包括意识形态性在内的更广泛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形成的文学或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说,乃是此前早已出现的艺术审美本性说与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说两种理论倾向交汇、合流的产物.这一有关文学或艺术本质的理论言说,的确是新时期影响相当大的一种有关艺术本质的理论言说,但也仅只是新时期出现的形形色色、多元并存的艺术本质理论中的一种形态而已.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果对它的理论价值给予不恰当的拔高甚至将其定于一尊,则无益于文学理论、艺术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被“自定义”的文学——透视“文学本质”的虚构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大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文学本质"的神话已经显露出其虚构的"本质",各种阐述"文学本质"的文学理论无非是主观地"自定义"着文学。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给予"自定义"以合法合理的地位,既符合文学研究的历史实绩,结束困扰和纷争,更能给我们对繁荣而共处的文学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求价值的中立性,抽离和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性锋芒;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话语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未能跳出意识形态中心论的窠臼,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痼疾,一元独尊,背离了拒绝专断、尊重差异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因此,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科学的,将其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更是一种理论偏见。 相似文献
5.
董学文认为,把文学本质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准确、不科学的,提出把文学定义为"审美意识形式的语言艺术生产"。钱中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社会整体结构的一种阐述,尽管这一表述并不完整,需要修正;"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两个概念,就是马克思分别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其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修正的具体表现。结合钱中文的观点,根据我们的研究:考虑到当前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从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向,那么,用"意识形式"这个认识论的概念来替换内蕴更为丰富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合理。我们界定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也有着认识论上的考虑,但更主要是从实践论、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不仅仅要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这个方面来理解,更主要地是从文学引导现实生活,乃至最终改变现实生活的层面来理解。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形成源出于此,其理论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本质不同于性质,它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最高性质。文学本质问题与学科体系互相关联。文艺学可以划分为元文艺学、一般文艺学和各别文艺学三个层次。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并非一般文艺学,而是各别文艺学层次上的一种理论,它是从社会角度观察文学的结果,是文学社会学或文学政治学,它所阐明的是文艺的社会政治属性而非文学本质,文学本质问题则是一般文艺学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文艺学关于文学本质的结论与意识形态论文艺学关于文学社会政治属性的结论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7.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文艺本性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要义及主要问题在于:要不要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要坚持怎样的意识形态性、怎样科学地坚持意识形态性。"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不讲求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性的;还有一些学者虽然主张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性,但却使用着"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字面说法,因而表里不统一,形成了"审美意识形态论"话语群体中的"形似表述",也不能切实地坚持意识形态性;"审美社会意识形式论"的主张才是对文艺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坚持。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概念再讨论——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合法性问题探讨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含义最为歧异的概念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具有多义性,它最基本的规定是自觉的目的性和突出的操控性。从多方面的考察看,马克思确实把文学视为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以后至今,"意识形态"概念主要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从评价性概念到描述性概念的转变,从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到包括感性意识内容的扩展,从有意识到涵盖无意识内容的延伸以及泛政治化。 相似文献
9.
于宏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31(3):57-60
“文学平行本质”是扎拉嘎先生在多年的学术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比较文学概念。这一理论概念对于我们重新理解比较文学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强调被比较对象在各自所属的审美系统内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明确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任务在于发掘各民族文学的特性。而扎拉嘎先生的有关清代蒙汉文学关系的研究则充分的诠释了这一理论的价值所在,是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各民族文学关系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
“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11.
探究教育本质,首先需要把握教育的概念。本文先从纵的维度即历史的角度,节选有代表性教育家的思想,抓住始终如一的属性特征对“教育”进行了概括;进而从横的维度,根据教育组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教育概念划分层次。纵横两个维度彼此兼顾,又各有侧重,以此对教育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尝试性探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对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对"现实的人"作了科学规定并把其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从而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现实的人"的理论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论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以“红色经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经典”的话题已经成为研究界的热点之一,但鉴于目前的研究仍然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的现状,笔者以为关于“经典”的研讨最终还是应当落实到具体的文本创作之上。不过,即使如此,经典还常常由于其层次和书写上的差异,在具体研究上存在着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的现象,为此,本文将以红色经典为例,具体论述二者之间的概念差异。 相似文献
15.
建构文学理论中国话语的起点在于恰当的文学概念与术语的使用。正能量作为一个物理学术语,追求精确性的特质使其无法对诗性的中国文学以及复杂的文学现象作出准确表述,因而不是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正气才是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因为它源于《周易》中的"气"概念,经曹丕、刘邵、刘勰、苏轼等文学家阐释发挥,最终在文天祥《正气歌》中定型。这启示我们,只有使用恰当的文学术语,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6.
陆建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82-85
生命之"患"就是"身"之"患",破除生命之"患"就是使身体"不殆",生命的"长生"就是身体的长存,生命的"善摄生"就是身体的保全,生命对道、物的认知就是身体对道、物的"观"、"闻";心灵的存在就是对生命的威胁,心灵的活动就是对生命的伤害。基于此,老子认为生命从结构上看既是身体的存在,又是心灵的存在,从本质上看仅是身体的存在。即是说,生命的本质是"身"而不是"心"。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中国,政治文化语境的变革以及全球化的多面推展致使文艺学知识和理论论域的范式新变迫在眉睫,年度文艺学热点问题正是文艺学理论新变的表征.30年来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反思和学术创新、文学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争、新媒介对于文学生存方式的影响、视觉文化以及都市文化研究的兴起等是2007年度比较重要的文艺学热点问题.关注生活变化,反思既往视界,创新理论命题是作为理论探索的文艺学的应有使命,也是2007年度文艺学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几乎成为半个多世纪中国学界的"共识".其实,作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重要范畴的"意识形态",具有四个基本品质:利益、价值的判断性,思想观念的倾向性,领域广泛的统领性,精神文化的引导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艺术与意识形态都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同样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彼此可以互为对象--艺术可以反映意识形态的内容,意识形态可以反映艺术活动的规律;彼此可以互相影响--各种思想理论,如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宗教思想,包括艺术思想理论,可以影响艺术活动,而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也可以影响各种思想观念的形成.二者不可能互为本质.因为,艺术只能是"意识形态"可能的表现"形式",而非意识形态本身.意识形态,也只是艺术作品可能表达的思想倾向,是构成艺术特殊性质的元素之一,而非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文学典型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基于传统的"认识论"理念,其出场和成熟是本质主义思维、核心价值观和宏大叙事张扬的体现.随着人文学术思潮的符号--语言论转向和解构主义的风行,文学创作沉醉于语言的能指游戏,文学研究也走入颠覆权威、反本质主义的话语场.强调本质、深度、价值与意义的"文学典型"受到极大的挑战.在学科体系建构和理论知识传播的文学批评史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文学典型"这一概念及其理论背景、内涵不能被丢弃,而应该被扬弃,即在还原其语境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加以反思性阐释.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科技观的主题是以“学”为“道”。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成为拥有话语权的力量,同时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并成为方法论上的神话。在中国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全面考察和审视民国时期的科技观,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实现科技兴国的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