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科学论坛》2012,(9):257-F0003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西,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东陵始建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共有陵寝和园寝15处。埋葬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成丰(定陵)、同治(惠陵)5个皇帝,15个皇后.137个妃子,4个公主。全陵区以第一帝顺治陵墓——孝陵为中心,其他陵墓依次分列两旁。东侧有顺治皇后孝东陵,康熙皇帝景陵;西侧有乾隆皇帝裕陵及裕妃园寝.成丰皇帝定陵及成丰皇后定东陵。此外,在东南部有同治皇帝惠陵。在大红门外东侧有昭西陵。  相似文献   

2.
与清初诗坛其他“宗唐”者专意于某一诗人或某一诗风不同,赵执信宗法唐之诗歌精神。在“宗唐”旗帜下,他力图包容诸端、“兼擅并美”。考察赵执信的诗歌创作,与其诗学思想大致相符,即多种风格均擅,阳刚之美虽为主流,但并不偏废其余风格  相似文献   

3.
赵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是北宋仁宗至神宗年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官员。在熙宁政局中,赵抃作为旧党的一员,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在御史选任制度、青苗法和治理成都府等方面发生全面冲突。反复抗争无效后,他辞去参知政事一职,离开中枢。他的命运,是旧党士大夫在熙宁政局中命运的缩影。他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冲突,也反映了专制社会政治的致命缺陷:缺乏协调机制的党争,起不到相互制衡,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赵文化在邯郸众多的文化脉系中,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一支,是世人认识邯郸、展示邯郸最好的一张名片。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塑造邯郸城市形象、延续文化文脉这一历史责任。但是,邯郸城市雕塑在表现赵文化内涵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需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5.
赵抃出身"小吏世家",27岁中进士而踏上仕途。在地方官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尤以治蜀著称,入朝任御史后,"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晚年优游山林,退居故里而卒。在《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边界在理论上是清晰的,而借用了考古学的"文化"概念的历史地域文化或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则表达了稍显杂乱的交叉,并且许多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上的模糊或者混乱.文章对赵文化的概念的界定、它和"燕赵文化"、"燕文化"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赵文化的上限与下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7.
历史比较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迅猛发展的同时,语言接触理论把人文、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都看作是能够影响语言分化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赵地语言,首先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在赵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同时有异族文化来和其碰撞、融合。文章旨在以历史眼光来讨论赵文化应用语言接触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赵抃与曾巩的交谊,前人很少言及。本文就赵与曾巩的现存诗文,对他们之间的交游作了大略考察,从而大致勾勒出了赵、曾交游的基本轮廓:赵初知杭州、赵抃知青州、赵致仕之际这三个阶段是赵、曾交往较多的时期;他们交往的基础,是在于政治与文学上的同气相求;而他们交游的主导方面,乃是赵抃在品行与政术上对曾巩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闻一多先生对岑参诗的研究成果,考证了岑诗所涉及的"赵节度"就是赵玼以及赵玼任职北庭节度使的期限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中,赵姨娘的悲剧是双重的,她首先是封建社会妻妾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是一个在人格上有着很大缺陷的人,糊涂昏聩、无事生非、愚蠢颟顸使赵姨娘成为一个既可怜又可厌的悲剧人物.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庶出的现实又使她高雅不俗的心灵羁绊在世俗的泥潭中而苦恼、逃避、挣扎,成为封建嫡庶制度的牺牲品,这是探春最无奈的悲剧.更不幸的是,为了逃避庶出的现实和宣示自己主子小姐的身份,她极力摆脱、疏远与赵姨娘和贾环的联系,这又使其陷入了心灵扭曲的另一重悲剧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王庆位 《学术探索》2010,(6):115-119
赵南星是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东林党的首领之一。面对当时黑暗腐朽的政治,赵南星“慨然以整肃天下为任”,进行改革,他的政治改革思想及实践,在当时曾起过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光勇  马婧贤 《理论界》2010,(5):153-154
本文在对赵文化的内涵及界定的基础上,论证赵文化与邯郸成语典故的深层关系,对反映赵文化的邯郸成语典故进行分类、归纳,试图从邯郸成语典故的来源分类来研究探索成语在赵文化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对于辛亥年(1911)四川保路运动中牵动全国舆论的赵尔丰,学术界的既有相关研究,历来忽视他曾经被保路报刊和保路话语誉称为“福星”、建构为“爱民”形象.赵尔丰确实曾经对四川绅民的保路诉求深表同情、支持而屡次为之向朝廷代奏.但他早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前,就已得有“赵屠户”诨号,且在官场语境中与其“能臣”形象相联系.辛亥年七月十五日(1911年9月7日)他因受清廷谕旨严厉逼压而制造成都血案,以其再当屠户之举,自毁“爱民”形象.其后赵尔丰一边镇压民众,一边通过白话告示等力图重建“爱民”形象,及至在拥有重兵的情形下同意四川独立;但最终仍因当过“屠户”的血账而被杀,其“爱民”形象的自我重建遂告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笔下的赵姨娘和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是两个"坏女人"的典型,但她们并非生就的恶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正常人各种需要的严重缺失与匮乏是导致人的心理扭曲、人格丧失和行为变态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赵姨娘和曹七巧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她们正常人生需要的缺失与匮乏所致。在这个意义上说,赵姨娘和曹七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女人",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悲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王士禃、赵执信交恶真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禃是清初诗坛领袖,其诗歌刨作和诗学理论影响巨大,被奉为康熙诗坛的"一代正宗".赵执信是王士禃甥婿,他著<谈龙录>攻讦王士旗,遂使"王、赵之争"演为清代诗学一大公案.前人对"王、赵交恶"多有探讨,但歧说纷纭,莫衷一是.依据新发现的<赵执信与王渔洋信札>,可以考知"王、赵交恶"真相,结合这封信读<谈龙录>,能够使人更准确地理解赵执信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6.
綦维 《齐鲁学刊》2006,(5):78-81
明赵大纲《杜律测旨》是现存第一部由山东人撰写的杜诗注本。是书曾风行一时,但今日传本已极为罕见。其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刻本,刻印精美,版本价值很高。赵大纲注杜多从“裨补风化”出发,因此有许多牵强附会的曲解,这个特点正反映了宋明理学影响下的杜诗学风貌。同时,赵注简明流丽,不乏深警之见,又以独到的成就屡为后世征引。无论是版本还是内容,《杜律测旨》都堪称是一部珍贵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徽州士子赵吉士身处乱世,却并没有改变他读书应举的选择。幽僻的山居环境、和谐的家庭关系、殷实的经济条件是其能静心苦读,并顺利走上科考之路的客观前提。进入仕途后,赵吉士担任过知县、户部主事、户科给事中、国子监学正等职,也参与了《大清会典》《赋役全书》等的编修。历数十年的为官经历,或平顺,或坎坷,其中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应看到个人特定经历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关于成吉思汗陵墓位置的最新考证最近,色音、佟德富、陈喜忠三位学者联名撰文,就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最新见解。他们根据《史集》第1卷第1分册中介绍蒙古族巴牙兀惕部落时提到有关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进行了各种论证。拉施特的《史集》对成陵位置有两...  相似文献   

20.
元末《春秋》学家赵汸一生求学名儒,交游贤达,潜心治学,成就卓然。赵汸的《春秋》治学理念,导源于对黄泽师说的积思自悟。黄泽所指示的《春秋》学方法和理念,对赵汸研治《春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赵汸的《春秋》学成就,正是对黄泽《春秋》治学方法及理念的具体践行和进一步发明。赵汸的《春秋》学,以探究《春秋》书法义例为门径,以明辨圣人经世之志为旨归,秉承师说而能思悟发明,追踪左氏而能兼综古今,浸润宋学而有汉学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