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频数分布法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频数分布法是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一种方法。通过采用频数分布法研究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亏损或为了获得配股权及增发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净资产收益率(ROE)维持在略高于0、6%与10%的区间上。进一步分析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分布,证明其与ROE的分布存在系统性差异,说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可能操纵了净资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和增发政策的演进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历次配股政策变更前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布情况,研究配股政策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配股限制较高时,无论是配股公司还是未配股公司均受到政策影响,配股公司影响相对更为明显;随着配股限制的降低,盈余操纵的动机有所衰减,但ROE主要分布在0-10%的区间上.建议注册会计师关注盈余管理涉及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策略抑制盈余操纵,提高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管理当局的特定目的,如为了配股、避免被特别处理等,便会操纵会计信息,进行违规的会计信息披露。本文试图利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旨在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4.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盈余管理成为财务会计研究的新课题。在我国,由于市场环境条件的影响,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以配股为主。配股资格的获得是以盈利指标达到证券监管机构设置的标准为条件。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极有可能操纵会计盈余,以达到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通过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且第3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的上市公司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可见其存在几种盈余控制行为,据此建议拓宽公司融资渠道、加强政府与民间审计职能、规范上市公司权益资金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当今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配股是公司上市后筹集长期资金的主要渠道。一些公司为了取得配股权会想尽办法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证监会的配股条件。此外,上市公司为了获得较高的配股价格,获得有利的筹资条件,也可能以盈余管理为手段,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把握来实现融资目的。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盈余管理的途径以及盈余管理的影响等方面对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现象作系统的研究,将对证券市场的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科学化、上市公司行为的规范化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丰富盈余管理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经理人激励机制 ,债务约束软化以及企业家“官本位”等现实情况的存在 ,西方学者在研究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时所依据的“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 ,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时并不适用。通过对1 993年到 2 0 0 0年期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考察 ,可以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与证监会发布的有关增发配股和摘牌等政策密切相关。因此 ,提出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两大经济动机 :“壳资源”假设和“配股生命线”假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2-2012年期间进行股权再融资(包括配股和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SEO公司的盈余管理以及不同产权性质SE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SEO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分组样本考察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程度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2002-2012年期间的研究样本,还是新准则实施后的研究样本,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都更高.本文的研究拓展了股权再融资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视角,验证了公司产权性质会影响公司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国A股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1906年1月、1999年3月与2001年3月出台的配股政策的反应,进一步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政策诱致型的。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的市场化进程是治理盈余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以能源行业为例研究定向增发过程中承销商声誉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检验我国承销商的"第三方"作用在证券市场的发挥情况以及承销商声誉机制是否完善,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有效敦促上市公司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为激励我国承销商声誉机制不断完善提供参考。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了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并指出承销商声誉能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然后,以在2010—2013年度进行定向增发的共56家能源行业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Jones模型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运用M-W方法对相应的承销商声誉进行计算排名,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单变量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能源行业进行定向增发的各公司均存在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在能源行业中,承销商声誉与各公司定向增发盈余管理程度显著相关,且呈负相关关系,所以承销商声誉对定向增发盈余管理程度具有抑制作用,承销商的"第三方"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0.
运用事件研究法,以我国2009—2011年已完成定向增发的10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检验定价基准日前后连续20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以大股东为主的定向增发,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负,后20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而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定向增发,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后20个交易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负。这表明,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中普遍存在大股东操纵股价行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06—2013年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现金增资为研究对象,探讨上市公司在实施现金增资前是否存在盈余操纵行为以及在现金增资前后,股价是否因为盈余操纵而出现异常波动。研究发现,在现金增资前2年,部分上市公司有显著的盈余操纵行为;在现金增资前后股价出现异常波动,且有盈余操纵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有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率与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了管理层持股比率相对较高的公司。实证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比率与公司经营绩效指标呈三次函数关系:当管理层持股比率在22.19%~54.83%之间时,其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在这一区间之外时,其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林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林业上市公司可能具有更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由此引发的盈余管理问题备受关注.采用实证分析法探讨林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手段偏好,结果显示,亏损林业上市公司存在通过调减利润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且多采用多提资产减值准备调低利润和多计营业外收入调高利润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4.
外部约束机制是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对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分析师跟进人数显著相关,分析师跟进人数越多,越倾向于隐性化的盈余管理行为,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隐蔽性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法律环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政策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融资监管政策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以增发政策为例应用博弈论缺口模型分析再融资监管政策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发政策产生增发资格线,而监管政策的限制,理论上产生预期收入的巨大缺口,当上市公司达不到增发资格线时即产生操纵业绩的动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再融资资格衡量指标的同时,可以考虑考核附加财务指标,同时为保证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应加强审计监管。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非经常性损益在我国企业盈余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企业通过增加非经常性损益净额来提高净利润,这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有关部门对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监管的日益重视,扣非后净利润指标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上市公司通过两条路径操控了扣非后净利润:一是通过经常性费用和非经常性损失或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益之间的归类变更,从源头上操纵了营业外收支,进而改变了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的确认;二是在披露非经常性损益表时有选择地隐瞒,尽可能少披露收益,而对损失披露较充分。两种方式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报表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和扣非后净利润指标的可信度,也抑制了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监管政策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