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古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在较早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鼻音韵尾的,只存在阴声韵,还没有出现阳声韵。从古典文献、形声字、方言三个方面对上古汉语中的阴阳对转现象进行考察,笔者认为,上古汉语中阴声韵、阳声韵不是随意对转的,而是先出现阴声韵,后出现阳声韵。  相似文献   

2.
①章炳麟晚年改“至”部为“质”部。 ②章炳麟晚年用清人严可均《说文声类》之说,并“冬”于“侵”,则为二十二部。 ③阴声:传统音韵学以为凡收鼻音尾的,如[n]、[]、[m],称阳声韵。 ④阴声:传统音韵学以为凡收元音的为阴声韵。 ⑤对转:古音中常有阴声韵、阳声韵互相专变的例子,称作“对转”或“阴阳对转”。 目表①  相似文献   

3.
将现代吴、闽方言的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音进行历时比较,分析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问题。现代汉语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部分中古阳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阴声韵;其二,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阳声韵;其三,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鼻化韵。现代汉语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两种典型情况: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变。  相似文献   

4.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及阴声韵、阳声韵之间通押的特殊韵例.宋代江浙诗人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体现在庚青、江阳、东钟三个韵部的通押,阴声韵、阳声韵之间的通押集中在寒先部、监廉两部分别与支微部的通押.这两种押韵形式均反映出宋代江浙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赵嘏古体诗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均表现出一定的用韵特点,它们能客观地反映中唐时期语音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6.
徐闻(下洋)位于雷州半岛的南端,其境内流通的黎话属闽南方言.徐闻黎话共有16个声母,49个韵母,8个声调.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唇齿擦音声母[f],没有送气塞擦音声母,古清、彻、穿、初、昌等声母读擦音[s],没有前鼻音韵母和[-t]尾入声韵母,部分古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变读阴声韵等.  相似文献   

7.
宋、金时期的汉语通语方言中,无论南方系或北方系,词尾"们"都读阳声韵,在北方系中并已读作次轻音.比及金代中叶以后,在北方系通语方言中,"演进为真正的轻音.由于受到此时期汉语西北方言中由"们"脱尾音变而成的词尾"弭(弥)"或"伟"的影响,读真正轻音的"们"因类化而变异为"每".而南方系通语方言由于与西北方言隔绝,"们"的读音没有受到影响.到明初以后,南方系中的"们"仍旧保持阳声韵的读法,北方系中的"每"则由于西北方音影响的消退和南方系官话方音影响的迅速增长而逐渐回复到"们".于是,在南、北两系官话方言中,"们"又重新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明代北京诗人王嘉谟《蓟丘集》的古体诗进行了穷尽式的研究,以《平水韵》为参照,归纳其合韵谱,总结王诗用韵特点,王诗东冬庚青蒸五韵混押、寒删先元四韵混押、-n、-m型阳声韵尾之间混押、鱼虞两韵混押、支齐微混押、入声韵与阴声韵混押,其语音特点是:阳声韵合并,闭口韵消失,阴声韵重组和入声韵消失。这是自《中原音韵》以来北京音系中几个重要的音变现象。  相似文献   

9.
金代文赋用韵与辽代石刻碑文相比大体相同,但也有差异:阴声韵中,歌戈、鱼模、尤侯三部与辽代石刻碑文表现一致;家车、皆来、支微、豪萧四部则略有不同。阳声韵中,江阳、庚清、东钟三部的表现与辽代石刻碑文相同;覃盐、寒先、侵真三部则有不同。在入声韵中,屋烛、德质两部的表现与辽代石刻碑文中的表现一致;觉铎、月帖两部则有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日语语音体系中原本没有长音。长音就是吸收了汉语复合韵母的特点,结合日语语音规律,新增加的语音形式。从长音形成来源看,一种是中古汉语阴声韵末尾的[i]、[u]、[o]的音韵;另外两种来源是中古汉语阳声韵和入声韵。它们与日语汉字音中的长音形成整齐的对应关系。这种在中古汉语音韵影响下形成的语音,丰富了日语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11.
白际方言属于徽语休黟片,鼻韵母只有[ni n u n nin]五个,而且没有鼻化现象,而根据《切韵》系统,中古咸深摄收[-m]尾,山臻摄收[-n]尾,宕江曾梗通摄收[-]尾。通过分析白际方言阳声韵的整体面貌,以及其在音系中的作用,可尝试勾勒出阳声韵鼻尾的演变过程,并寻找其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湘西南麻阳(高村)方言的声韵调、语音特点和文白异读。  相似文献   

13.
邈真赞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当地文人写给当地人看的有韵之文,所以,它的用韵现象必然是当地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联系邈真赞的韵脚字,我们可以获得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极有价值的资料.《广韵》有七十三个韵的字出现于赞文的韵脚,这些韵脚字可以分为十五部,即阴声韵六部、阳声韵六部、入声韵三部.与《广韵》相比,邈真赞的韵部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韵部已经合并,有的韵部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现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派三声"之说,其实质不在说明声调演变,而是详密地归纳整理了元初汉语共同语韵类演变的重大事实:入声韵变为阴声韵,汉语共同语的韵类由中古阴、阳、入鼎立的格局演变为阴、阳对立的格局.周德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晋语的张呼片、大包片、志延片、五台片、上党片、邯新片大部分方言点没有文白异读,宕江摄阳声韵知庄章组字的读音分合类型与官话类似.并州片、吕梁片大部分方言点有文白异读,个别方言点只有白读.文读与其他片类似,白读多与果摄合流.从呼别上看,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阳声韵字在十大方言区呈现出合口、开口两大对立阵营,官话与晋语以合口呼为主,徽吴湘客赣闽粤平等八大方言区以开口呼为主.仅从这点上看,官话与晋语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可作为方言分区的一个参考项.  相似文献   

16.
进入二十世纪,太原方言受到了普通话的强势影响,呈现出了独特的演变方式和特点。其中阳声韵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低元音后附鼻音韵尾的增强,山咸摄洪音字和江宕摄在二十世纪初期都是鼻化韵,而在进一步的演变中,这些鼻化韵未能进一步演化为纯元音,演变为鼻尾韵;晋方言的特色进一步消失,其主要表现为梗摄三四等白读[i]的消失。  相似文献   

17.
沈约诗文用韵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沈约诗文用韵,旨在得出其用韵概况,以期了解其用韵分部与《广韵》分部之关系。通过圈联、归纳韵脚,沈音共得四十六部。阴声韵十七部、阳声韵十四部、入声韵十五部。把沈音韵部与《广韵》韵目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四点,如《广韵》开合口分为两韵的,沈音同为一部;《广韵》中重韵,沈音中未见。四声分用。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1.1 上古汉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上古前期以《说文》谐声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上古后期以《诗经》、屈宋赋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之前3世纪间。在上古汉语之前还有个原始汉语时期,由原始汉语分化出上古汉语的北方音系(即《诗经》音系)和南方音系来,南方音系有原始闽语、原始粤语、原始吴语等等。1.2 本文讨论上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问题,入声问题既是调类问题又是韵类问题。与平声、上声、去声相对为入声调,与阴声韵、阳声韵相对为入声韵。我们主要讨论入声韵,当然不可能不牵涉其他方面。1.3 中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韵与阳声韵  相似文献   

19.
从在金代曲韵中入声韵的保留与否、入声韵派入阴声韵的情况以及在《中原音韵》中入声派入阴声韵的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金代曲韵中的入声进行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在金代曲韵入声已经消变,分部派入了阴声,分派的规模以及规则与《中原音韵》大体相同.从中可以看出金代曲韵与《中原音韵》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金代曲韵中的入声音变可以说是《中原音韵》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20.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