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从刘半农搜集整理民谣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阐释刘半农诗歌的民间意识,认为刘半农在继承我国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民间立场和民间思维,身体力行,进行民间诗歌写作,为现代白话诗向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4.
马玉凤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3):56-59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坛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最富有现代精神的。他的诗歌创作观点深邃、新颖,他独树一帜的诗论一直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济慈的诗歌及书信入手,对其诗歌美学的主要论点进行分析评述,揭示济慈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时一景一样情,两种语境两诗心--卢挚《秋景》与济慈《秋颂》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体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9):147-150
元人卢挚小令《秋景》在中国古代咏秋诗中别具一格 ,秋而不悲。英人济慈《秋颂》与之诗情类似 ,同属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对镜子隐喻的“真”的诗学追求 ,是这种相似性的重要原因。但以《秋景》为例看中国诗论的“镜子” ,是虚静、禅静的表现 ,因于情性、本真 ,内蕴群体人本精神 ;而以《秋颂》看西方诗学的镜子 ,典型、灵感的再现 ,寄寓个体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潘殊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
叶燮的"诗是心声"说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涉及了诸如诚、胸襟、品量、创新、工拙、是非、善恶、才人之诗、志士之诗、平淡之美等问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古人以真、善、美为标准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荒林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5):72-7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汇入世界女性主义潮流;中国的女性艺术是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组成部分。基于中国女性艺术成长事实和世界女性主义潮流趋势两个角度,对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界定后发现,从1989年肖鲁的装置艺术《电话厅》呈现两性对话的困境,到2016年姜杰的雕塑《大于一吨半》表达女性对性别体制全方位思考,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思潮,不仅体现了思潮生长脉动,也体现了中国女性经验特征,大批女性艺术家致力重绘日常生活叙事美,创造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三种日常生活叙事策略,见证了中国日常生活巨变和女性主体成长,并且成果斐然。 相似文献
8.
袁丽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2):43-46
迄今为止图式理论的运用大多局限于“文”的阅读教学,其实它同样可运用于“诗”的解读。读诗就是要探寻诗美。本文以诗篇为信息处理单位,通过激活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抽象图式达到对诗的认知完形,解读诗的内容美,从而提高我们对“诗”的阅读理解和品评鉴赏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9.
朱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5-98
在装饰艺术这个领域里,变化是广泛地存在于人民的审美观念当中的。然而肌理与秩序的美感,是人们一直追求着的,古老的漆画工艺就是因为肌理的独特一直以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流传至今,它的肌理之美与秩序之美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媲美,把这种肌理与秩序运用在现代装饰设计领域里,使装饰材料的质地和装饰材料的自然纹理的巧妙结合、充分地展现,成为现在的设计师对装饰材料极其重要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胜高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论述了《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 ,认为物我浑融、叙事口吻移代、时空结构跳接、生活片段撷取 ,以及句式变化是形成“浑雅”这一美学特征的艺术因素。并从诗学流沿、叙事角度、社会背景、文人心态、言语表述等视角 ,审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1.
彭锋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96-102
简述了历史气候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及关键问题、发展态势与近期研究热点。历史气候是一个由地理学、气象学、历史学及其分支与相邻学科交叉而来的学科领域,其研究对象为气候的历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气候重建、时空规律检测与诊断,以及影响分析与适应等;历史气候研究正呈现出区域尺度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深度结合,以及气候变化重建、时空规律揭示和影响适应研究间的深度交叉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黄曼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2):33-41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4.
许中云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3(5):6-10,49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艺术与生活的混同,已经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当杜桑把小便器直接提交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时候,"艺术是什么",实际上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难题。但是,这一趋势并非意味着艺术与生活毫无区别,而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问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在于从传统的"何为艺术"的追问方式,转向当代的"何时为艺术"的追问方式。当代美学把艺术看作一个"开放的家族",关心的问题就是"艺术如何",而传统美学关心的问题则是"艺术是什么",前者是通过"艺术如何"来知道"艺术是什么",而在后者那里,"艺术是什么"是知道"艺术如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南永前的图腾诗立足于民族本位,挖掘诗歌的现代价值,既有对传统诗美的因袭,即对偶的运用、语词的反复,又融入了现代性技法,即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艺术和作者独创的感性诗形。南永前的图腾诗体现出一种至真至纯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